夏万碧
摘要:环境描写是小说创作中加强或升华作品主题思想和美学效果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段。作为一位具备极高语言艺术天赋的作家,威廉·福克纳在其短篇小说《干旱的九月》里以其独特的眼光和超常的手法将个人的感觉与感情寓于对自然界的描写之中。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分析文本中富有诗意的背景刻画,揭示出环境描写强化了反种族主义歧视的主题。寄寓着深层内涵,耐人寻味。
关键词:文学文体学;福克纳;环境描写
作为二十世纪前半期美国的一位举足轻重的作家,威廉·福克纳(1897-1962)的作品常被看成是二十世纪美国南方文学的顶峰。《干旱的九月》(Dry September)是其短篇小说中的名篇之一。故事涉及到他长期以来关注的种族问题。揭露了白人种族主义者仅凭谣言动用私刑杀害黑人的罪行。小说篇幅虽短,却能充分体现福克纳对语言的完美把握和运用。尤其是该篇中他将气候、月亮等自然环境的悉心刻画与故事情节的发展完美地结合起来的精彩手法令人叹服。本文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通过对该小说里作者对背景的诗意般的精心描写及其对深化小说主题思想的意义进行分析,探求文本中的语言艺术的潜在功能。
《干旱的九月》共五部分,其中一、三、五部分是小说的主线,叙述围绕着以麦克伦登为首的白人种族主义者迫害黑人事件进行,而二、四部分则是讲述库柏小姐,深受美国南方妇道观影响的受害者。通过描述她的经历和她心灵的扭曲更加衬托出黑人梅斯所受的残害的无辜。小说的背景描写主要出现在一、三、五部分,作者一直没有明写暗杀的情节,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的背景刻画使读者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恐怖、血腥的氛围。
小说的标题《干旱的九月》从一开始便使读者感受到气候的压抑和不同寻常。小说的第一句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气候背景:连续六十二天无雨之后的九月的一个血红的黄昏(Through the Moody September twilight, aftermath of sixty-two rainless days)。久旱无雨的气候为故事的发生埋下了伏笔,是推动事件发生的催化剂。干燥炎热的环境使人们变得焦躁不安,容易丧失理智。心里像憋着一股莫名的郁闷想发泄出来。而这些沉积已久的郁闷爆发的突破口则是一则谣言,即此时流传的白人姑娘库柏小姐被黑人梅斯强奸的谣言。黑人成了一些白人发泄的对象,而这种发泄是邪恶的并带有血腥味的。作者在此句中用“血色的”(bloody)修饰“黄昏”(twiligllt),是一种超常的手法。黄昏中的夕阳有时呈红色,在许多人看来,这是美丽的。但在福克纳的笔下,这种红色不是通过red、vermilion等词汇来描述,而是bloody。这个词对于读者来说不会引起美感,反而会让读者自然地联想到blood(鲜血),进而则想到凶杀、血案之类的事件,产生一种隐约的预感。英国著名文体学家里奇认为,象blood一类的词具有“邪恶的内涵”(sinister connotations)。由此可见作者此处的选词具有深刻的用意,在一个交代时间和气候的句子里,一个小小的修饰语渲染出一种邪恶而血腥的氛围。
在小说第三部分的开头,作者则描绘了一幅尘埃漫天、空气污浊的景象:
……四周飞蛾萦绕的稀稀落落的街灯在令人窒息的空气里顽强地闪耀着。白昼消逝在漫天飞扬的尘土中:黑暗广场的上空,被尘埃裹住的天空好似铜钟内面一般清亮。在东方的天边挂着一轮不真实的月亮。(…where the sparse lights,insect-swirled,glared in rigid and violent suspension in the lifeless air.The day had died iIl a pall of dust;above the darkened square,shrouded by the spent dust,the sky was as clear as the inside of a brass bell.Below the east was a rumor of the twice-waxed moon.)
在这段背景刻画中把天空和铜钟的内侧联系在一起,尽管有“清亮”(clear)一词的存在,都不会使读者有清亮的感觉,因为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明白铜钟的内侧不可能清亮,而且悬浮着漫天尘埃的天空应该是昏暗、污浊的。所以这样的描写产生一种反讽的效果。而作者将月亮描绘成“一轮谎言般的不真实的月亮”(a rumor of the twice-waxed moon),乍看上去,月亮所带的两个修饰语令读者费解,却又有耳目一新之感,从而引发读者加以深省。作为“谣言、传闻”讲的rumor一词的本质就是“不真实”,是掩盖了事实真相的,而月亮本应大公无私地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注视着整个世界发生的一切,是世间一切罪行的见证人。但是福克纳笔下的月亮却不再是明亮皎洁的,那么人们赋予它的公正性也就消失了,这与后文作者描述的月亮的冷酷与漠然相呼应,象征了世界的黑暗与冷漠。以及社会对种族主义罪行的无动于衷。而这段话中包含的暗淡冷漠的月亮、遮天蔽月的尘埃、令人窒息的空气、沉寂的黑夜等一系列的影像在小说里反复再现,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社会的阴暗和一种不详的征兆,再次预示了惨案的发生。
当以麦克伦登为首的白人种族主义者驱车赶到黑人梅斯的住所时,也就是悲剧马上就要开始时,作者再次写到月亮:“在东方的天空下月亮那暗淡的血色越来越浓”(Below the east the wan hemorrhage of the moon increased.)。福克纳再次用与“血色”有关的词“出血、溢血”(hemorrhage)来修饰“月亮”,与文章开头“血色的”(bloody)氛围相呼应,预示了小说情节的发展。Hemorrhage象征着实实在在的流血事件,故事发展到高潮阶段,使读者自然地感到杀人事件就要发生。在漫天血色般的月光下疯狂而恐怖的残害黑人事件终于发生,以麦克伦登为首的一伙人终于将黑人梅斯押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处死。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没花费笔墨描写他们是如何残害黑人梅斯的,而是描述麦克伦登的车开出去时共坐了六个人,回来时却只剩下四个人。其中理发师霍克肖因不忍亲眼目睹那样令人窒息的氛围于中途跳下车,而另一个消失者则是黑人,这就需要读者把事件与前面所述的一系列背景刻画联系起来,感受到杀人事件已真真切切地发生。如果没有背景刻画,这个过程又被隐去,就会使读者产生疑惑。
小说的最后一部分叙述在麦克伦登犯下滔天罪行后,午夜的四周却是死一般的沉寂,“什么动静都没有,什么响声都没有。甚至连昆虫也没有”(There was no movemen4 there was no sound,even not an insect)。“黑暗的世界似乎负痛地躺在冷酷的月亮和不眨眼的星星之下”(The dark world seemed to lie stricken beneath the cold moon and the lidless stars)。作者将深刻的含义包含于写景之中:黑人的死亡未引起任何反响和关注。整个世界都是“黑暗的”(dark),而悲剧的发生更使它受到“重创”(stricken)。一切都悄无声息,毫无反应,月亮的冷酷和星星的不眨眼是对杀人凶手及社会现实的强烈指责:冷酷的白人种族主义者杀人不眨眼。而社会竟然对种族主义罪行听之任之。这是作者的立场和观点,但它被寄寓于背景刻画之中,是几个小词的超常用法产生了这种奇特的功能。
可见,福克纳在该小说里成功地刻画了一系列包括时间、气候、以及月亮、星星、空气、尘埃等自然景象的背景。他以诗人般的敏锐,以独特的洞察力将这些背景刻画得具有诗一般的浓厚的思想感情。而更重要的是,这些环境描写与小说揭露种族主义者罪行的主题息息相关,渲染了惨烈、血腥的氛围,紧扣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加强了小说的主题意义及美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