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民族文化的独立性

2009-06-15 02:40
管理观察 2009年11期
关键词:因特网跨文化民族

袁 贝

网络,突破技术与硬件表层去看,实质上是一场新革命。基于此,对网络进行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分析,具有十分重要与必要的意义。在网络上,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处于极不平衡的状态,西方发达国家在网络上处于垄断地位。在网络中,人们不难感到,强烈的欧美文化正在通过网络,突破国家种族的界限,软化着民族文化,影响着本土的价值判断。网络环境中的异质文化与本土的激烈冲突,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

面对网络文化中异质文化的渗透,面对文化霸权依仗着的信息技术的非对称性,面对着“软强制”方式的侵入,所有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拒绝被“格式化”和不甘被“格式化”。其实,所谓的网络文化不应当也不可能是全球绝对统一的文化,网络文化应当是一个具体的有特殊内涵的文化概念,超民族的网络文化是不存在的。可以说,实现传统文化向网络文化转型的民族或国家,其网络文化都是具体的、特殊的、丰富的,而不可能是超民族超国家的一般性文化。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换言之,越是具有民族国家内涵的网络文化才是真正的网络文化。因此,网络文化的要领与传统文化的具体形态的转型是并不矛盾的。人们看到的网络化时代的文化具有其特殊的性质,往往以为网络文化就是一种彻底西化的文化,这实际是极大的误解。任何具体的特殊的传统文化,只要它能够使自己数字化就可以转化为网络文化。而使自己数字化,应该是任何传统文化自身为了适应发展的社会所具有的意向性。在网络环境中,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将会呈现出兼具统一性和多样化的特点,而不会是以消除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为前提的独一无二的同质化的文化,更不会是在全世界普及化的资本主义文化。这是因为世界各国各民族有独特的历史经验、精神记忆和文化性格,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各自独特的现实生存环境和现实问题。在网络环境中,各民族的文化相互激荡将十分复杂,这也恰恰表明文化的民族精神与开放意识具有历史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网络环境中民族文化的一种品格。重要的趋势是,在相互的碰撞、交流中既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又认识到其他民族的价值。对于某一个民族来说,网络文化最终只能是根植于民族传统的土壤,由独特的传统经过独特的创造性转化过程而生长起来的文化;对全人类来说,网络文化最终只能是多元化文化的一种共性的东西,而不是所有文化同质化的结果。因此,在异质文化同本土文化激烈冲突的今天,建立民族文化中对信任的崇尚,对共同理想的追求,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在新世纪中保持独立的关键,也是我们对网络环境进行人文审视的真正意义所在。

经济贸易可以实现全球化,科学技术也可以遵循世界共同标准,但民族文化必须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在网络环境中,保持自己鲜明的特质和品格。保持民族文化在网络文化中鲜明的独立性,至少应该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是大力发展历史文化等人文科学的建设。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贸易全球化的发展,研究中国历史文化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性将会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越来越显现出来。民族文化都必须在世界交流中保持本民族的特色,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对此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从中华民族未来兴衰的角度来认清加强人文学科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二是大力开发中文信息资源,加速建立中文历史文化站点,促进因特网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必须大力发展因特网在国内的普及,通过大力开发汉语信息资源,让更多的人上网,充分利用因特网作为跨文化传播的媒介。目前,中国的因特网用户绝大部分是经济能力较强、学历较高又懂英语的人。因特网用户发展的速度很快,但对整个中国人口基数来说,还只占很小的比例,这不但意味着东、西方跨文化传播的不平衡,而且意味着对中国政府的巨大投资的浪费。国家投资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建设和扩大国内用户的范围是同等重要的,中国应该加快因特网建设步伐,让更多的中国人能够利用这一媒体。正如中文对国外用户是个障碍,网上充斥的英文信息对于大多数普通中国用户也是个障碍。因此,必须加强中文信息开发,促进因特网在中国的普及。跨文化传播是双方的,若无国内用户的充分参与,所谓有效地利用因特网进行跨文化传播是不可能的。中国不仅要向世界传递她的声音,而且更要向自己的人民传递她的声音,这是成功地进行东、西方跨文化传播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此外,要加速建立中文历史文化站点。站点应有较强的专业性,能较全面地反映我们的学术研究成果,提供大量准确的学术资料。同时还要有面向广大读者的通俗性、普及性的内容。要抓住网络为我们提供的有利时机,将更多的优秀文化传统资料放在网上,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站点除中文外,还应有英文版,以便让世界各国人民通过因特网了解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世界文化原本就是多元性的,网络时代也是如此。人类文明的进步从来就是在不同民族、国家、地域文化的冲突、碰撞、融合中完成的。我们探讨网络时代文化冲突的目的并不是要为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而紧闭国门,闭关自守,也不是一概否定外来文化中先进、合理、有益的成分。而是在网络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冲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媚外”不“自傲”,在“扬”与“弃”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基础部大学生一队

猜你喜欢
因特网跨文化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多元民族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上网
我爱因特网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