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
上海是临海的城市,从市标上那艘乘风破浪的船更可见这一点。上海人是最会享受生活的,每个人都能在这个大千世界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祝建民把网球当做是一生的伙伴,从中品味那似曾相识却又屡试不爽的快乐。
上海的冬天,又湿又冷却很少见到雪。每年冬天的来临,都要经历几场淅淅沥沥的小雨。树上的黄叶好像凋零得特别快。祝建民的公司处于高楼林立的徐家汇商圈。在我的印象中,像他这样事业有成的老总应该都是极其难搞定的,不是工作太忙压缩采访时间,就是一口态度生硬的官腔。然而几十年的商海沉浮并没有让祝建民变得难以接近,看看他那张微笑的脸,再看看办公室里忙忙碌碌的俊男靓女,我感觉到祝建民在公司的号召力。祝建民虽然是一个老总,但他也和所有在球场上热情奔放的网球爱好者一样,即使在寒冬腊月依然能看到春的影子。作为老总,他带领公司员工打球作为球迷,他创立“网球之家”。除了工作,网球是他最大的乐趣。
网缘
祝建民是个与时俱进,甚至超前的人。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他正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研究所担任团委工作,就接触到了网球。上世纪80年代初,那是一个业余文化生活贫乏的年代。而作为年轻人,祝建民总是想参加一些新颖好玩的活动。“当时我们所里面正好有些同事从国外回来,把这项在西方十分盛行的运动带回单位,领导也比较支持。”在那个对业余文化生活饥渴的年代,人们学习新鲜事物的速度也特别快。祝建民每个礼拜都骑着自行车去订场地,那时全上海也没有几片网球场,去得最多的就是上海跳水池和徐汇区的沙地球场。
在那个年代使用最多的是木制球拍。也许现在你还可以从黑白影像中找到那些木制球拍的“靓影”。祝建民最初打球的装备也正是这种球拍,那时“航空牌”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号,现在已经买不到了。“我现在后悔把那些非常有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的拍子都送人了,”说起那最初的记忆祝建民仍印象深刻,“当时我们都是自学成才,请不起教练,只能看别人的动作,然后模仿、改进。”
“我刚刚接触网球的时候就是想让我们这帮年轻人有一个固定的活动,而这个活动必须是新颖的,别人干什么你也去干那是没有新意的。网球确实给大家带来了快乐,在那时这种高端的、有钱人玩的游戏也满足了大家虚荣心的要求。哪怕是骑着自行车、后面背着个拍子。也是很有味道的。我当时很奢侈地买了一套35块钱的网球服,现在我记得很清楚,那是我一个人跑到淮海路去买的。这套衣服现在还留着,一直没舍得丢掉。”
不抛弃不放弃
1983年祝建民去读大学,一个人住读在学校。在这个新的环境里他经常拿着拍子去对着墙练习。那两年不仅把他的手臂练粗壮了,也使他的球技得到很大的提高。现在许多球场上的老“克腊”很多都经历过这么一段日日“面壁”的岁月,也只有耐得住寂寞、能与墙壁为伴的人才能练出扎实的基本功。“当时即使没有伙伴,只有我一个人我一样可以很开心地打球,一个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时候是不会觉得闷的。我打球不是为给别人看,也不是用来交友。当时只是想提高球技锻炼身体,所以每天早上我都打球健身。这样也不用约人,打牌要四个人,打球要两个人,我练球只要自己一个人就够了。”
1986年,正在祝建民学业有成,事业刚起步之时,几次小感冒引发的心肌炎使他必须停止一切运动。“4月30日那天胸口很不舒服,一到医院,医生看到我的症状就马上让我住院,在医院一住就是半个月。”心肌炎是心肌发生的局限或弥漫性炎症,患者可能因心脏功能不全而休克,必须限制自己的运动量。打了几年的网球也不得不暂时放下。
祝建民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刚出院时,他连上楼梯都很困难,身体的恢复十分缓慢。1989年祝建民有机会去香港出差两个星期,在当时能去香港的人凤毛麟角。祝建民心情开朗了,感觉整个人都放开了,虽然他仍然不敢打网球,然而身体的康复为他重回球场创造了条件。1997年祝建民再次去香港,“那一次买了很多的东西,比如当时开始流行的碳素球拍,也算是正式回到了球场。”重回球场的祝建民仿佛也重获新生。
领军人
上世纪90年代初,祝建民毅然离开了条件优厚的中科院下海经商,并依靠独特的眼光赚取了第一桶金。再过几年,电脑这件新事物开始进入中国的千家万户。就像当年对网球的学习一样,他很快开始琢磨电脑,因为他相信,今后互联网的普及将成为一个趋势。
在这种琢磨之后,一个新的产品诞生了。如果说躺在床上,一台电视机一个遥控器就可以帮你上网,看电影,了解各种信息,欣赏各地风景甚至点餐,购物,你会不会觉得这是电影中的桥段?但是事实上,祝建民及其团队研发的全模电视电脑酒店专用机将这些电影中的画面变为现实。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生意、生意,生生不息的创意,创意带来机遇”。
这样一台可以上网、收看数字高清、模拟电视信号节目的专用机很快得到了上海交通大学的赞赏,斥巨资组建上海慧浦神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几年时间里,通过与国内四、五星级的酒店合作,慧浦神望的专用机进入了数十家酒店的5000多个房间,并获得了五项专利发明。祝建民也因此获得了“数字客房领军人”的称号。
网球之家
祝建民的为人处世就像打平击球一样,很直接、爽快、命中要害。这种性格也帮助他收获了许多真心朋友。
打球多年之后,祝建民还是觉得少了点什么,这些周围工作上生活中的朋友缺少一个组织,所以他召集喜欢网球的朋友们于2004年12月12日创建了一个网球俱乐部,起名为“上海市旅游协会饭店业分会网球之家”。这个俱乐部有专门的执委会、专门的规章制度,定期组织各种各样的比赛和公益活动。
“网球可以说和我的事业是齐头并进的。我从2D04年到现在每个礼拜天打球,从不中断。身体越来越好,有时有一点小毛病,我会坚持去球场,出出汗。这种毅力让圈子里的人认识到老祝是怎样一个人,大家会对你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和态度。俱乐部成立时,很多人都说我坚持不了的,肯定要散的,但是在我们网球之家四周年生日的时候大家都说没有你的坚持肯定不会有今天。”如今四岁的网球之家已然成为了祝建民的第二个家。
“高尔夫我也打,我认为那是一个更加奢侈的运动。网球对我则是更亲密的伙伴。这么多年来,我在网球上得到了无数的乐趣,最近接触高尔夫后,或者是因为没时间,或者可能是我学的不好,我觉得我还是更喜欢打网球。”
采访后记
祝建民对网球的喜欢是一种永恒。而他的网球心态则已经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活模式:淡然的,超脱的。豁达的面对一切困难。在一次电视采访中。有记者问祝总,“面对金融危机您打算怎么应对。”祝建民胸有成竹地回答道“我有棉衣。棉衣是什么?是自身的实力,是扎实的底子。是认真的态度,是无畏的勇气。”这是一种网球精神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