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希文
魏书生说过教育不是居高临下教训,而是平等的交流,什么时候学生与教师的眼光平视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到如今,诚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彼此应该敞开心扉,互相接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真诚地对待每位学生,始终以一个伙伴的身份和姿态融入课堂,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并将反思与教学融为一体,就一定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而我们的课堂也会因平等而精彩。
一、平等的前提是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缺乏对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在奥克学校做了一个实验,发现了“皮格马利翁”效应现象,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教师因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对学生的期望有偏爱,评价不公正,将会导致不良后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全班教学、小组学习和独立自学三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机地组织起来,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指出:“需要把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教学形式很好地结合起来,不这样做,就不可能把接受较慢、学习较差的学生也带上来。”有一次看特级教师于老师上的录像课,第一个环节是读书,于老师请了一位学生读第一节,读得结结巴巴,还读错了两个字,显然他并不是一个好学生,于老师又请他读了两遍,还有读不准的地方,已有同学开始笑了,而于老师仍认真地倾听,耐心地鼓励,及时纠正错误,或许是于老师的态度感染了学生,当那位同学流利地读完这节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一节课上,那位同学竟频频举手,回答也相当精彩。
由此,我意识到,老师只在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上做引导,肯定每一个敢于提出独特观点的同学,尤其是肯定每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同学。课堂不再是一花独放的单调画面,也不再是代表权威的老师和一些优等生的垄断地带。
二、平等的基础是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师生之间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教育活动,形成平等与友好、理解与尊重、信任与接纳、关心与帮助的和谐师生关系,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而在课堂上营造和谐的氛围,能使平等的春雨真正渗透进每一个求知的心灵。
首先,老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每一项学习任务。我们的导语常常会这样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仔细想想,我们真的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吗?我们和学生一起读书了吗?一起质疑、赏析、交流了吗?在学生小组讨论时我们把自己当作小组成员了吗?课堂练习时我们和学生一起做了吗?老师也是学习共同体的一员,只有真正以平等的身份参与了学习活动,才能与学生一起分享收获。
其次,和谐的氛围来自于尊重学生的“随意”。如果把语文课比作画国画,有人喜欢画工笔画——追求课堂的精巧,这在一些公开课上表现尤为突出,有的老师甚至对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在课前都设计得很精致。在这方面,我更赞同李镇西老师的观点,语文课如同是“大写意”,不妨“随意”自然一些。不要为了完成预设任务按部就班地教学,当我们发现学生有疑问和争论时停下前进的“列车”,当学生有灵感时改变前行的“轨道”,当教与学自然交融时甚至可以将空间和时间“随意”变换。只有教学流程随着课堂现场的情况而自然推进,才能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才有可能在和谐的氛围中共同完成对文本的深层解读。
三、平等的源头是教师的自我反思。
为了更好的从事语文教学活动,反思能使我们在自我觉察中获得更好的自我发展,也是更深层次的平等体现。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克菲尔德在《批判反思型教师ABC》中指出:没有反思的教学是“天真的教学”。这意味着我们总是设想自己的教学行动所具有的意义和重要性与学生所领会的完全一致,而当现实与之不符时,常常会使我们充满挫折感。对教学采取批判反思的立场,有助于我们避免陷入丧失信心和自我否定的困境。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赢得教学成功的机会更多,学生才有可能是我们实施教学改革最好的实验合作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在课前,我们可以对教学材料、我们自身的特征和能力以及学生的特征和需要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我们学生的教学方式;在实施教学时,将反思和教学行为融为一体,在和学生的相互作用中,根据对学生的观察对自己的教学计划作适当的修改和调整;在课后的反思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自己提问,通过如何评价学生在这堂课上的表现,是否有更好的教学方法等问题来判断自己是否成功的完成了教学目标,以便实现自我纠正,给学生更多的尊重。
让我们的课堂成为一个师生之间平等交往,互动的舞台。在平等的氛围中,学生就能敢想,敢说,放飞想象的翅膀,成为时代的创造者。在平等的学习中,学生可以看到人间的“真、善、美”,可以找到一条攀登智慧高峰的捷径,可以获得走向世界、创造生活的底蕴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