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mǐn器皿抿嘴酩酊黾勉从事
B. jìng胫骨曲径痉挛炫服靓妆
C. xù体恤酗酒蓄谋栩栩如生
D. yǎo窅深窈窕光曜咬文嚼字
2. 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近日在中央企业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透露,某知名国有企业集团主要负责人及绝大多数中层干部涉嫌腐败,几乎“全军覆没”。
B. 琵琶轻拨,声如碎玉,故乡那久违的南曲演奏,那“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清婉古音,不禁令人惊魂甫定。
C. 跟泰森、马拉多纳这些人相比,菲尔普斯的功业也毫不逊色,但是他犯吸食大麻这事儿跟前两位大佬一比,简直就是小孩过家家。
D.水至清则无鱼,用苛刻的态度要求别人,没有任何包容心,到头来,只能落得个孤家寡人了。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中国政府坚决反对拍卖圆明园文物等非法流失的中国文物,认为这种行为有悖于相关国际条约的基本精神,将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和文化权益。
B. 以政府投资促增长的做法,与中国调整结构的目标并不一致,而且得利的将是大型企业,而非吸纳中国75%就业人口的中小型企业。
C. 如何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感,使他们意识到自身所担负的使命,这对于教育工作者以及许多家长来说,也常常感到很棘手。
D. 就像说不清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美国人是为了出兵方便,提出了人权大于主权的口号;还是因为人权大于主权,美国要向全世界派兵?
4. 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在这里正是一年好景的残春,到处有媚丽的光景使人流连
②细沙的行人道上满是狼藉的粉色花片,有些便沾挂在平铺的碧草上
③北面与西面山上全罩着淡蓝色的衣帔;小燕子来回在林中穿跳
④天气是醉人的温暖,恰好是樱花落尽的时季
⑤几树梨花还点缀着嫩白的残瓣
A. ①②⑤③④B. ①③⑤④②
C. ④⑤③①②D. ④②⑤③①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22分)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之奇。
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将军段煨屯华阴,与诩同郡,遂托之。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将行,或谓诩曰:“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诩曰:“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愿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诩遂往,绣执子孙礼,煨果善视其家。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太祖后与韩遂、马超战于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并求任子。诩以为可伪许之。又问诩计策,诩曰:“离之而已。”太祖曰:“解。”一承用诩谋,卒破遂、超。
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嫌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选自《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有删节)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察孝廉为郎 察:被推荐
B. 诩假以惧氐 假:假装
C. 卒破遂、超 卒:最后
D. 躬素士之业 素:寒微
6.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我家必厚赎之诩以为可伪许之
B. 煨内恐其见夺煨果善视其家
C. 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 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
D. 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 超等索割地以和
7. 下列选项中和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唯汉阳阎忠异之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B.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C.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8.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贾诩因病回乡途中被氐人抓去后,假称是太尉段颎的外孙,最终幸免于难,而与他同行的其他人都被氐人杀掉。
B. 贾诩要离开段煨将军投奔张绣时,他对不理解他为什么要离开的人所作的解释,表现了他过人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C. 从太祖破荆州后不听贾诩建议仍旧顺江东下导致失败和采纳贾诩计策终破韩遂、马超两件事,就可看出贾诩的谋略之高。
D. 由于贾诩在文帝当初登上太子位时立了大功,深得文帝的赞赏,再加上他本人谋划深远,天下智谋之士都前来归附他。
9. 断句与翻译。(10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
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
②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
10.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杨花
黄任
行人莫折柳青青,看取杨花可暂停。
到底不知离别苦,后身还去作浮萍①。
[注]①浮萍,古人有杨花变浮萍的说法。杨花,即柳絮。
(1)古人有“折柳相赠以表挽留”的习俗,可这里诗人为什么反对“折柳”。(4分)
(2)诗人写了这首诗后,一举成名,得了个“黄杨花”的雅号,你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3分)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每空1分,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3)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______________;各抱地势,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4)钿头银篦击节碎,______________。今年欢笑复明年,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文化事件中的“话语冲突”
王晓渔
一个逐渐多元的时代,不仅会出现观点的分歧,还会出现话语的冲突。具有标志性的话语冲突,可以追溯到2005年。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先生重返母校西安后宰门小学,按照惯例,小学生们使用标准声调背诵着欢迎词:“连爷爷,您回来了!您终于回来了!”这种在大陆耳熟能详、甚至已经司空见惯的标准话语,在台湾引起强烈反响,甚至成为下载排行榜首的手机铃声,以至于随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在访问大陆时谢绝有关方面安排这种仪式。出于对标准话语的不满,公众一直就在尝试发现或者发明属于自己的话语方式,这次事件促使公众全面反思话语的冲突。
话语的冲突表现为两种现象:一种是对标准语法的不满,另一种是个体语法的苏醒。在后宰门事件中,一向正确的标准语法经过海峡对岸的折射显现出荒唐的一面。等到2008年,公众对于标准语法已经具有本能的不满。余秋雨虽然早已在知识界公信力受创,在公众中却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可是他积累十余年的文化资本,通过“含泪劝告请愿灾民”一篇文章就丧失殆尽。此前默默无闻的文学老年王兆山,凭借一首《江城子》名满天下,可是他的这套标准语法,连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先生都无法认同。但是,公众的不满往往出于人道主义,对于话语本身的反思依然是不够的,陈丹青和韩寒对几位著名作家的批评,事实上也是对既有话语秩序的不满,可是他们同样遭到公众的猛烈批判。
标准语法往往对个体语法形成一种压抑机制,随着公众对标准语法的不满,个体语法也开始苏醒。2007年的“散步”“购物”,2008年的“打酱油”“做俯卧撑”“叉腰肌”以及“雷”“ 囧”“槑”等词汇,从不同方面丰富了个体语法。有的是人民群众的原创,有的出自政府官员,均迅速被人民群众活学活用,还有的是早已有之,只是未被激活。个体语法反抗标准语法,有时又解放了标准语法。瓮安事件之后,“一小撮”“不明真相的群众”这种标准语法已经失效。山寨文化是个体语法的全面爆发,每个不愿受标准语法压迫的个体都试图发出自己的声音。必须承认,现有的山寨文化并不让人满意,恶搞文化(其实是善搞文化)的灵魂人物胡戈制作的山寨新闻联播,也显得有些粗糙,但是山寨文化唤起的个体语法,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标准语法与一元文化是捆绑式的,如果试图营造多元文化,就要允许个体语法的出现。但是这种冲突应该以一种温和的方式表现,不应是暴力的。掌掴阎崇年的那名青年之所以要挑战阎崇年,更多地源自“话语权的冲突”而非“话语的冲突”——如果一种个体语法不允许其他个体语法存在,它的根本精神依然是标准语法的,即独尊的一元文化。
2008年充满话语的冲突,语言处于拉锯战状态,常有反复:开放公立博物馆、纪念馆,这是政府为纳税人提供公共服务的话语;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又是无视纳税人权利的话语;很多先锋诗人主动放弃个体语法,投身于地震诗歌的标准语法里;习惯了标准语法的作协主席,到网上接受个体语法的挑战;张艺谋成了谢晋的接班人,完成了标准语法的传宗接代;茅盾文学奖变得暧昧起来,既有标准语法也有个体语法,可是越来越被忽略——这一切,让人眼花缭乱。
话语的冲突不意味着无需建立话语共识,由于公民话语依然没有建立,对于公共问题的讨论,依然缺乏基本规则,语言的拉锯战常常成为语言的无限战,思想争论以人身攻击而告终,很多文化事件热热闹闹又索然无味。但是,个体语法的苏醒对标准语法的不满,已经为公民话语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对此我乐观其成。(作者系同济大学文化学者)
(2008年12月《东方早报》,有删节)
12.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小学生们使用标准声调背诵着欢迎词,在台湾引起强烈反响,甚至成为下载排行榜首的手机铃声,说明海峡两岸有话语冲突。
B. 陈丹青和韩寒对几位著名作家的批评,其对既有话语秩序的不满同样遭到公众的猛烈批判,说明公众还是维护标准话语秩序的。
C. 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在访问大陆时谢绝有关方面安排这种司空见惯的标准话语欢迎仪式,主要是避免海峡两岸话语冲突的尴尬。
D. 流行的个体语法,有的是人民群众的原创,有的出自政府官员,但均迅速被人民群众活学活用,说明个体语法已为社会普遍认可。
E. 标准语法与一元文化是捆绑式的,如果试图营造多元文化,就要允许个体语法以一种温和的方式代替标准语法。
13. 下面表述的内容不属于作者所说的“标准语法”的选项是(3分)
A. 连爷爷,您回来了!您终于回来了!
B.“打酱油”“做俯卧撑”“叉腰肌”“雷”“ 囧”“槑”
C.“一小撮”“不明真相的群众”
D. 中华文化标志城
14. 请简要说明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15.“标准语法”和“个体语法”的精神实质是什么?作者最终要倡导的观点是什么。(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
高 手
刘学林
孔老四十岁当上处长,六十岁还是处长,自觉政绩不错。孔老不吸烟、不喝酒、不钓鱼、不养花,惟一的癖好是饭后茶余到街心花园观棋。观而不弈,无胜无败,无喜无怒,修养成鹤发童颜,仙风道骨。时间久了,棋盘上的各种高招绝技、阴谋杀手、圈套陷阱,尽皆谙熟。有时看双方棋艺悬殊太大,便给失利者指点几步,失利者无不茅塞顿开,反败为胜。于是,会聚在这里的棋迷们都尊他为高手。
一天晚饭后,日光斜照,余热未散,晚霞未成。孔老摇一把雁翎扇,悠悠然来到街心花园。一群人重重叠叠围成浑厚的一圈,伸长脖子如长颈鹿一般。孔老凑上,目光如锥竟插不进去,他拍拍一小伙子肩膀,问:“谁和谁?”小伙子扭头一看,大喜,松出一口气,说:“这下好了,孔老来了。”众人一听,都如身释重负一般,忙两边让开。孔老趋前,见是本土棋王老钟正和一面生的中年汉子对弈。老钟执红子,中年汉子执绿子。红帅已被兵困皇城,虽不一招即死,却也命在旦夕。故老钟眉头锁紧,目光凝结棋盘;中年汉子坦然自若,左手心像玩健身球一样玩着两枚棋子,极熟练。
孔老手摇羽扇,观透棋局,说:“舍炮杀士。”老钟看了一会儿,犹犹豫豫照办了。中年汉子落士杀炮干脆利索。孔老说:“进马。”老钟不再犹豫,因为他已看出对方如果不撤车逼马,就有一步高调马死棋。中年汉子果然撤车看马。红帅遂解围。之后过程中孔老又点拨两步,老钟竟然赢了中年汉子。
中年汉子手中依然玩着两枚棋子,对孔老挑战地一笑,说:“我想向这位老同志请教一局。”“是我多嘴了。”孔老歉意一笑,又谦虚说:“对不起,我向来不下棋。”中年汉子说:“您刚才几步够绝的,怎么说向来不下棋呢?”孔老说:“我是向来不下棋。”中年汉子咄咄逼人:“那就请老同志破例赐教了。”孔老执意谦让,众人早已不平,纷纷怂恿:“孔老,您就和他下一局。”孔老说:“不下不下。”
然而众人早已替他摆好棋子,不由分说地簇拥他坐在中年汉子对面。“晚辈就先走了。”中年汉子说着已架起当头炮。孔老迫不得已,只好上马为应。才走几步,已觉局促如辕中驹,继之破绽屡出,先丢一炮,再折一车,不到十分钟,红帅已受靖康之辱。众人还以为孔老欲擒故纵,先礼后兵,就有人说:“好汉不赢前三局。”
可是孔老此时却已面如死灰,汗出如豆,艰难一笑如哭,起身踉跄就走。
回到家中,孔老很是沮丧。心想:我观那人棋艺并不算高明,我略加指点老钟便赢了他,可我亲自下场怎么会惨败如此呢?夜不成眠,静卧繁思,忽然大彻大悟,心明如镜。转天毅然写了退休报告。然后离开闹市,搬到市郊上街镇居住。
依然爱观棋,不论在什么场合见到有人下棋必驻足观之。不觉十年,孔老越加出神入化,目光一扫便纵览全局,细察秋毫,棋观十步之外。偶尔给人点拨几步,对方不论是怎样高手,必败无异。但绝不与人对弈。上街镇的象棋爱好者都把他奉为棋仙。
这日,省青年象棋冠军到镇俱乐部辅导象棋,孔老自然前去观看。
冠军名叫寇克,年轻有为又虚心好学。寇克和一青年进行表演赛时,孔老拈须站在青年身后。当青年处于困境时,孔老只说了一步棋就令寇克惊羡佩服之至。忙恭聆尊姓大名。孔老含笑不答,飘然而去。寇克问那青年,青年说大家都称老人棋仙,并不知老人名字。寇克怎肯放过这样好的机遇,打听到孔老住处,备下厚礼,登门请求赐教一局。孔老笑容可掬地一口回绝。寇克不肯罢休,学技心切,长跪不起。孔老无奈,叹一口气说:“你若心诚,三日后再来。”好不容易熬过三日,寇克急急登门。大门紧锁,久叩不开,问邻居,说孔老已经搬家。问搬到了何处,邻居摇头一笑,关上房门。寇克怅然痛惜,连说:“异人,异人!”
……
16. 一向都是只看棋不下棋的孔老那一次还是跟那中年汉子下上了,仅仅是因为别人的“怂恿”和“簇拥”么?(4分)
17. 这篇小说的语言精练老到,请选择一个角度具体分析说明。(5分)
18. 下面有个小说的补充结尾,你认为好不好?请简要阐述你的理由。(6分)
孔老隔窗看寇克走远,拈须而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
永恒的托尔斯泰
曾经让我激动的小说可真不少,其中当然有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安娜·卡列尼娜》。而后来,我怎么就那么强烈地喜欢上了海明威?他那貌似枯槁的短句竟有那么丰腴的蕴藏,我甚至感到全世界的作家数他最有魅力。还有福克纳、鲁尔弗、川端康成、博尔赫斯……托尔斯泰怎么竟显得模糊了?曾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现在又终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仔细想想,大师是谁,海明威还是福克纳?川端还是谷崎润一郎?心里忽然明白过来,真正的大师应该是托尔斯泰,那个长着大胡子身穿布衣经常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大的托尔斯泰。
现代作家如海明威、卡夫卡、马尔克斯,怎么着都觉得散碎了点,思想让人捕捉不住,令人激赏的往往只是语言、细节和叙述手法。如果说文学仅仅是对人生或社会的展示,那怎么能让人心悦诚服?毕竟,文学不只是展示。仅此一点,海明威怎么能和托尔斯泰比?有人说,托尔斯泰是一面“镜子”,托尔斯泰怎么能仅仅被说成是一面“镜子”?
是什么让我们觉得托尔斯泰好像是一座山,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弥漫着浓浓的忏悔之情,不是白种人或是黑种人或是黄种人的忏悔,而是人类的忏悔?为什么他的小说能让人听到深深的叹息,感觉到对人类灵魂的无情鞭挞?难道这一切不是基于对人的深深的爱?塔吉雅娜·托尔斯泰说她的父亲“爱一切人,被一切人爱”。现代派作家少的是爱,多的是技巧,然而文学毕竟不是技巧的展示会、语言的杂耍或叙事的杂技。
读托尔斯泰,常常让人想到宗教。但把宗教淘洗一番,祛除世俗附加上去的荒诞,剩下的就是宗教美好的一面:净化人类的灵魂。这话太古老了,但托尔斯泰最动人之处正在于此。阅读托尔斯泰,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是那么不干净,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净化。
我们有时会觉得托尔斯泰太像一位“教主”。然而他的劝谕总是通过“真正的小说”来实现的。和托尔斯泰比较一下,萨特的小说是不是太“非小说化”了?托翁总是不动声色地通过人物达到他的目的。真理从来都是浅近的,就像太阳,悬在你的头上,就那么一个圆,带给你光和热。读《复活》或《安娜·卡列尼娜》,你感觉到的是手法?语言?结构?全不是。这一切那么完美地综合着,任何一面都不特别突出,一切均水乳交融,以求突出人物来传达作家所要传达的“教谕”。这才是大师,自然、大方、有力。在托翁面前。现代许多“实验性小说”是不是太喜欢花样百出,因而大有些小气?
文学上“寻根”的说法往往显得可笑。我们的许多作家不像一棵树,站在大地上却喋喋不休:“我们的根在哪里?”而暮年的托尔斯泰对来访的朋友说起他正在写一本有关政府和人民关系的书。托翁散步的时候,常常会突然停下来,麻利地割草以试一试刀刃;遇见两位香客打扮的老头,托尔斯泰会叫住他们,说一会儿话,给他们一些钱。他一生都努力地想使自已不要远离人民。
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日记和关于他的回忆录,一次次地让人感动。我想,面对托尔斯泰的著作你就会清清楚楚地知道什么是大师,知道托尔斯泰与某些“大师级”作家分量的不同。
19. 作者在文末说:“面对托尔斯泰的著作你就会清清楚楚地知道什么是大师。”请结合全文分条简要概述作者认为托尔斯泰是“真正的大师”的理由。(4分)
20. 作者写托尔斯泰,为什么在前面花了不少笔墨写自己对其他知名作家的喜爱?这样叙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21. 有的人评价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师”,有的人评价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作者认为托尔斯泰是“永恒”的。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 下面是一则2008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金晶的事迹介绍。请用对偶的句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内容。(6分)
金晶,女,27岁,残疾人击剑队员,第29届奥运会境外火炬手。
法国当地时间4月7日中午,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在法国巴黎开始环球传递第5站,当天,几名藏独分子试图从中国火炬手金晶手中抢走火炬,干扰北京奥运圣火的传递。坐在轮椅上的金晶面对暴行,毫不畏惧,用双手紧紧抱着火炬,同时脸上流露出骄傲的神情。虽然她被威胁、被殴打,但她手中的火炬始终没有被抢走。
金晶用她那残弱的身躯捍卫了奥运精神。这个情景打动了在场所有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观察下面一幅漫画,回答问题。(6分)
(1)请为这幅漫画取一个有意味的标题______________。(3分)
(2)这幅漫画讽刺了一种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不超过8个字)(3分)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奥运会落幕了,但许多比赛还在继续。其实,生活处处是赛场。有人,先赢后输;有人,先输后赢;有人……
请以“生活的赛场”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1. B (B都读“jìng”;A酩mǐng;C栩xǔ;D曜yào)
2. B(“惊魂甫定”形容惊慌失措的神态刚刚安定。语义与语境不和)
3. B(A项,语序不当,应改为“将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文化权益和民族感情”;C项,句式杂糅,删掉“这对于”和“来说”,或者把“也常常感到很为难”改为“也是一个难题”;D项,成分残缺,应改为“就像说不清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一样”)
4. D(语段以“落尽”起始,以“狼藉”“残瓣”承接,以“小燕子穿跳”承转,以“好景残春”收束)
5. B (假:借助)
6. D (两个“以”都为连词,表趋势,可以译为“来”;A项,代词,我/代词,他;B项,代词,自己的权力/代词,他的;C项,动词,担任/介词,和“所”结合构成被动结构)
7. C(C项和例句都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A项,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B项,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D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8. D (对“天下智谋之士都前来归附他”,文中并未提及,仅提到“天下人议论起有智谋计策的人,都推许他。”)
9.(1)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每错断两处扣1分)(2)①译文: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我的意思,礼遇虽然优厚,但不可依靠,长久留下来将会被他暗算。[踩分点:“礼”(礼遇)“为所”(表被动,被)“图”(暗算)。各1分]②译文:我刚才正思考一个问题,所以没有马上回答。[踩分点:“适”(刚才)“有所思”(“有所”是一固定结构,词组意“思考一个问题”)“对”(回答)。各1分]
【参考译文】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年轻时没有人知道他,只有汉阳人阎忠认为他不同寻常,说贾诩有张良、陈平那样的奇特才能。
他被推荐为孝廉,做了郎官,因生病辞去了官职,从西返乡走到汧,在路上遇到叛变的氐人,和他同行的数十个人都被抓起来。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把我活埋,我家一定会出重金来赎我。”当时的太尉段颎,过去长期担任守卫边防的将领,威名震动西部边疆,所以贾诩借助他来恐吓氐人,氐人果然不敢杀害他,和他结盟并送他回去,同行的其他人全都死了。贾诩实际上不是段颎的甥孙,他通过灵活应变来让事情办成功,都像是这类情形。
将军段煨驻守在华阴,段煨和贾诩是同郡人,于是贾诩就投奔了段煨。贾诩向来有名气,被段煨的部属所仰望。段煨心里害怕自己的兵权被贾诩夺走,表面上对他以礼相待十分周到,贾诩心里越发不安。张绣在南阳,贾诩暗地里和张绣结交,张绣派人迎接贾诩。贾诩将要动身,有人对贾诩说:“段煨待您很优厚了,您为什么要离开他呢?”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我的意思,礼遇虽然优厚,但不可依靠,长久留下来将会被他暗算。我离开,他一定感到高兴,又希望我在外面结交强大的力量作为外援,他一定会厚待我的妻子儿女。张绣没有替他出谋划策的人,也愿意得到我,那么我的家室和我本人一定都能保全了。”于是贾诩前往张绣那里,张绣用儿孙对长辈的礼节对待贾诩,段煨果然很好地照顾他的家室。
建安十三年,太祖攻下荆州,打算顺着长江向东进军。贾诩劝谏说:“明公以前打败了袁氏,现在收取了汉水以南的地方,威名远扬,军队的势力已经扩大;如果凭借昔日楚国土地的富饶,来供给官兵,安抚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那么不须劳师动众就可以使江东归服了。”太祖不肯听从他的意见,军队就没有获得成功。太祖后来在渭南和韩遂、马超交战,马超等人要求割让土地来讲和,并请求送去子弟做人质。贾诩认为可以假装答应他们。太祖又问贾诩有什么计策,贾诩说:“离间他们之间的关系罢了。”太祖说:“明白了。”全都采用了贾诩的计谋,最后打败了韩遂、马超。
这时,文帝任五官中郎将,而临淄侯曹植正是才华名气很大的时候,两人各有自己的党羽,当时都有争夺王位继承权的议论。文帝派人向贾诩询问巩固自己地位的办法,贾诩说:“希望将军崇尚美德放宽胸怀,像寒微的士人那样躬行学业,日夜孜孜不倦,不要违背做儿子的操行。就照这样做罢了。”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刻苦磨练自己。太祖又曾经斥退身边的人询问贾诩,贾诩默然不答。太祖说:“我和卿说话,却不回答,为什么呢?”贾诩说:“我刚才正思考一个问题,所以没有马上回答。”太祖说:“思考什么问题?”贾诩说:“思考着袁本初、刘景升父子的事。”太祖大笑,于是立太子的事就决定下来。
贾诩自认为不是太祖的老臣,而谋划深远,害怕受到猜疑,于是闭门自守,退朝回到家后不和别人交往,儿女的嫁娶,不和地位高的人家结亲,天下人议论起有智谋计策的人,都推许他。
10. 因为在作者看来,“杨花”飘落后化为了“浮萍”,而“浮萍”飘忽不定,正如游子一般,因此生出“橱诧”的“柳枝”怎会成为多情留客的象征呢!所以诗人反对“折柳” 。(4分)原因有二,一是整首诗见解新颖,言他人所未尝言;二是整首诗结构上顺接而下,不断提出论断,造成悬念,又不断加以说明,最后解决疑问。(3分)
11.(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3)檐牙高啄,钩心斗角(4)血色罗裙翻酒污,秋月春风等闲度
12. A、C(B项,“说明公众还是维护标准话语秩序的”的说法有误;D项,“说明个体语法已为社会普遍认可” 的说法有误;E项,“允许个体语法以一种温和的方式代替标准语法” 的说法有误)
13. B(根据文意,ACD三项都是作者在说“标准语法”所举的事例)
14. 文中画线句子主要用以阐明“公众对于标准语法已经具有本能的不满”。(2分)余秋雨之所以“早已在知识界公信力受创,在公众中却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是因为他的创作是以他独特话语习惯建构的,所以能够赢得公众的认可,他的个体语法和标准语法又有话语冲突,所以“在知识界公信力受创”。(2分)
15. 标准语法与一元文化是捆绑式的,它的精神实质“一元独尊”;(1分)“个体语法”以尊重人的个性为前提,它的精神实质“多元并存”。(1分)(如果一种个体语法不允许其他个体语法存在,它的根本精神依然是标准语法的,即独尊的一元文化)作者提倡文化多元,倡导形成公民话语。(2分)
16. 不是。孔老跟那中年汉子下上,除了别人的“怂恿”和“簇拥”之外,就是孔老“观那人棋艺并不算高明”,有在棋艺上证明自己的意思。作品表层写的虽然都是棋事,但在深层里,棋事即人事与世事。(提示: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17. 全文约一千五百字,几乎都由十字之内的句子(以有标点隔断为界)组成,其中尤以三到五字的短语为主。这种情况,在除文言文外的其他作品中,显然是很难得一见的,而不论叙述还是描写,都能做到如此简洁明了,且又极为生动准确,的确高明。(其它角度亦可,要合乎本文语言表述特点)(提示: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18.【答案提示】这个结尾很好。对那一片真诚的青年冠军寇克,孔老就是不肯“赐教”,一则孔老有前次败走麦城的教训,二则藏有留人以“异人”“高手”美名的虚荣,这一切都通过孔老的“拈须而笑”的动作神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
这个结尾不好。孔老的“爱慕虚荣”在全文其它文字中多有折射,没有这样的结尾,读者想象空间更大,更能咀嚼回味。(提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是一开放性探究题,见仁见智,答案不要求统一,但要观点明确,理据合乎情理)
19.(1)托尔斯泰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的深深的爱。(2)托尔斯泰的作品能净化人们的心灵。(3)托尔斯泰总是以突出人物来传达主题思想。(4)托尔斯泰一生都想使自己不要远离人民。
20. 作者在前面花了不少笔墨写自己对其他知名作家的喜爱,这样就在对比(“比较”或“反衬”也可)中更加突出自己对托尔斯泰的敬重;表达了作者的文学追求,使文章观点更鲜明突出,从而说明托尔斯泰才是真正的文学大师。
21. 这些评价都充分肯定了托尔斯泰在俄国文学史上和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成就。本文评价托尔斯泰是“永恒”的,还在于他深邃而平民化的思想,超阶级的博爱思想,努力走近平民、为大众服务的创造思想。(意思对即可)
22.【答案示例】她以柔弱的躯体挡住残暴,她用美丽的微笑传递力量。
23.【答案示例】(1)和我一样(或:独具只眼)(3分,能扣住画面的内容来取标题2分,有意味1分)。(2)心理不平衡。(3分,意合即可)
24.【提示】
这是一篇标题作文,题目具有很浓的时代气息。它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赛场”应是行文的重点内容;“生活”是限制语,要求文章必须反映生活中的比赛、竞争,体现人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等。正如材料中所说,“生活处处是赛场”,行文时可取材范围很广。另外,我们还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要写生活中的比拼,体现出竞争的紧张性、曲折性和生动性。注意材料中“有人,先赢后输;有人,先输后赢;有人……”一句所给出的提示。
二要体现一个集中而鲜明的中心,弘扬积极向上的精神,彰显发愤图强的人生态度。例如,通过对一些体育赛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输在起跑线上并不可怕,决定一个人最终成败的,往往不是起跑线上的谁快谁慢。并且,更重要的是,输,不能输掉希望、信念、干劲。奋起直追,一样能够变“起跑线上的输”为“终点上的赢”。
(本试题由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张诚拟制)
责任编校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