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 言
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可以说是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的两件大事。前些日子,《解放日报》“博闻”版曾经报道,北京奥运会五个字,字字都是姓。无独有偶,上海世博会五个字,也同样字字都入姓。
上字,虽没有单字姓,但有复姓“上官”。据史料记载,上官源于华姓,是以官职命名的复姓。从《元和姓纂》和《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可知,上官氏的得姓始祖,是春秋时代楚国庄王的少子子兰。这位公子兰,官拜上官大夫,以官为氏而姓了上官。宋有龙图阁一说,“上官”为地名,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其公族中人以封邑为氏。秦灭六国后,迁徙楚国公族大姓于关中,上官氏则被迁往陇西上圭。《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说,汉时,为充实关中人口,朝廷曾下令将许多大姓迁往关中,其中上官氏被迁往陇西上圭。上圭,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这也正是源自楚国公族的上官氏在天水成为望族的缘由。唐时,上官氏已出现于中原的河南地区,并在河南的陕州出人头地。太宗贞观年间的文学家上官仪,就是陕州人。唐末纷扰,逼得中原民众大举南迁,上官氏的先人也受影响,很快就在今福建的邵武生根开花结果。“上官”姓氏出了不少名人,如唐太宗贞观年间的文学家、诗人上官仪,陕州人,其诗词多应酬之作,飘逸艳丽,被后人称为“上官体”,他官至西台侍郎。其孙女上官婉儿也是一代才女,聪明高雅,秀外慧中,14岁起就为武则天草拟诏书,深得武后喜爱。中宗李显即位,立婉儿为昭容,掌管文学音乐。韦后夺权失败后,婉儿被杀,时年46岁,真是可惜可叹。此外,还有宋代的孝子上官怡,明代画家上官伯达,清代画家上官周,以及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上官云珠等。历经迁徙,上官一族分布在今河南滑县东南一带,后来望族居天水郡,即今甘肃勇渭县西南。
海姓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卫国灵公姬元的大臣海春的后代。海春,原名春,本来是齐国人,居住在海岸,于是以海为姓,将海春作为自己的名字。他的后代世世相传,于是产生了海这个姓。海姓望族居住在薛郡,即今山东南部一带。海姓历史名人中,大家最熟悉的是海瑞。海瑞,字汝贤,或字应麟,号刚峰,回族,官拜明代右都御史。任淳安知县的时候,他抑制豪权,清丈土地,平均徭税,施行“一条鞭法”,颇有政绩。因为对权贵没有给予好处,被降为兴国判官。后来又因为政绩突出,擢升为户部主事。他给皇帝上书陈述当时社会和朝廷政治的弊端,他知道直言上书势必激怒世宗皇帝,于是上书之前就为自己买好了一口棺材,并与妻子诀别,等待朝廷问罪。果然,皇帝看到海瑞的上书,十分愤怒,把他投进监狱,定为死罪。不久以后,世宗驾崩,穆宗即位,海瑞得以出狱。海瑞卒于南京右都御史的职位上,著作有《备忘录》、《元佑党人碑考》。近代《海瑞罢官》、《海瑞骂皇帝》等文学戏剧作品中,多记述此事。此外,还有唐代学者海鹏,著有《草经》一卷。清朝工部主事海宁,累迁浙江巡抚,曾到温州捉歼海盗,途中生病而死。
世姓,据维基百科介绍,华人姓氏之一,起源自斯里兰卡,为锡兰科堤王朝王子世利巴交喇惹后裔。1411年(明朝永乐9年),郑和下西洋,回程途经锡兰罗依伽摩王国,国王维罗·阿罗吉湿婆罗(《明史》译作亚烈苦奈儿)欲予加害,郑和率兵弥平,并押解回明朝,隔年后释放。改立邪巴来那为王,即波罗伽罗摩巴忽六世,是为“科提王朝”。波罗伽罗摩巴忽六世亲自至明朝朝贡,后四次遣使。1459年(天顺3年),锡兰国王派遣王子世利巴交喇惹出使明朝,锡兰称王子为巴来那。适值锡兰国王去世,巴来那遂留居中国泉州,明朝授其四夷馆通事之职,赐以世为姓氏,并娶阿拉伯裔女子蒲氏为妻。世姓主要在泉州传衍,传至世隆之时,因无男丁继承,乃为次女世益娟招许闯入赘,并约定后代以“许世”为姓。世姓第十五代孙世振治渡海定居台湾彰化花坛乡,传衍至今约有5户人家。1996年12月,当地学者刘志成于清源山世家坑发现锡兰王子家族墓区。1998年5月,世家坑祖坟遭受破坏,经当地泉州日报披露,世姓于泉州传承史实才为世人所知。目前在泉州、香港两地的许世后人只有十几人。据台湾1978年的户口调查,台湾姓世的共63人。另外,分布在东南亚的世氏族人也有几十人。据文史工作者刘志成解释,在世家定居中国前,百家姓中并无“世”姓,而因世代单传而招赘,泉州才出现“许世”、“杜世”等复姓。在海峡两岸热心人士的穿针引线下,台湾地区世氏族人1999年曾到泉州寻根问祖。
博姓的渊源,说法有十一种之多。这里仅举三种说法:一说源于姬姓,出自春秋中期郜国人孙阳,属于以先祖称号为氏。据典籍《韵会》、《广韵》等记载:“古有博劳,善相马。”博劳,就是古代著名的相马师伯乐。在典籍《韩诗外传》中记载:“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清朝学者特别加注:“伯读曰博,<广韵>以伯乐为博劳,云古有博劳,善相马也。” 伯乐,公元前680~前610年,原名孙阳,春秋中期郜国人(今山东成武)。在秦国富国强兵中,作为相马立下汗马功劳,得到秦穆公信赖,被封为“伯乐将军”。伯乐后来将毕生经验总结写成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逐渐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在古代,“伯”、“博”二字可通假,因此在伯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伯氏、博氏。一说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齐国之邑博州,属于以居邑名称为姓。据典籍《韵会》记载:“春秋,齐之聊摄随为博州。” 齐国博州,即今山东省淄博市。春秋战国时期,即有博州原住民以居地名称为姓氏,称博氏,史称博氏正宗。还有一说博姓源于官位,出自战国时期学官博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姓。博士,是战国时期东周王廷始设的官职称谓,由学者、贤人担任,掌管古今之学,秦朝时期沿袭。到西汉时期,博士为奉常(太常)的属官,负责古今史事、书籍典守。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特别设置了“五经博士”,专门以经学教授皇室子弟,与以前的博士职掌已经有所不同。东汉时期,朝廷以十四名国学博士分别掌管《五经》。这些博士的职责就是“掌教弟子,国有疑问,掌承问对”,仍属于太常管辖。晋朝时设置国子学,所属官员即为“国子博士”。南朝梁国设置“正言博士”,北朝齐国设置“太学博士”等,职责与东汉国学博士相似。隋朝、唐朝时期,朝廷设置国子监,在国子监各馆内设置博士,负责教授达官子弟(国子),后历朝历代均沿袭国子监之制。博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博士氏,在秦朝以后皆省文简称为博氏。博姓名人有:著名的旅游教育家博文伟(公元1938~今),浙江杭州萧山人,杭州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中国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理事,浙江省旅游资源研究会会长。参加过中科院组织的沙漠、草原、三峡工程等综合考察与规划论证工作,承担或主持了国家、部、省的课题十余个,各类规划及课题项目八十余个,共发表专著、译著、教材和论文四十余部、篇。博立仁(公元1955~今),蒙古族,笔名博涛;内蒙古固阳人,是著名现代作家。
会(音gui)姓,据说目前在全国约有人口8000多人。会姓的渊源说法有三:一说源于姬姓。出自上古陆终之子、帝乙之后求言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姓。陆终,相传为祝融氏、颛顼帝之裔。因为陆终、颛顼都是黄帝后裔,所以这一支会氏,都称是黄帝后裔。二说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景公之臣会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姓。汉朝时期有武阳令会栩,明朝正德年间有雩都丞会同,都是会谴的后裔。三说源于鲜卑族。出自古鲜卑族谷浑氏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古鲜卑族谷浑部,亦称谷会氏、浑氏、谷氏。在北魏孝文帝实施汉化改革政策后,多改为汉字单姓谷氏,也有改汉字单姓会氏。后该支会氏族人中出现分化,有入回回者,成为回族会氏。明朝初期,朱元璋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之后,会氏后裔大体分布于鲁、冀、豫、津、皖等地。会氏郡望在新密县,早在八千多年前,会氏祖先就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亦在此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