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目
1994年,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华德干了一件挺不地道的事。在这一年,作为在野的自由党的重要成员,霍华德在党内策动政变造反,力图将当时的自由党党魁唐纳拉下马,自己来做自由党的带头大哥。
为了保证造反成功,霍华德秘密拉拢党内二号人物、当时年仅37岁的高得乐。霍华德与高得乐约定,只要高得乐站在自己一边,不但可以继续做自由党的二把手,而且如果自由党在两年以后的大选中获胜,高得乐会成为内阁中最重要的财政部长。而且霍华德还会在出任总理一年半之后,把位置传给高得乐。也就是说,高得乐有机会在不到40岁时就成为南半球最大国家的总理。结果高得乐坚定地站在了霍华德一边,霍华德也如愿地在两年以后的大选中获胜,成为澳大利亚总理。
然而,当上总理的霍华德却并没有像当初约定的那样,在任期内让位于高得乐,而是在这个位置上一坐就是12年。2007年自由党大选失利,68岁的霍华德光荣隐退,而年仅50岁的高得乐也不得不黯然退出政坛。
不忠实于自己的领袖可谓之不忠,不信守承诺可谓之不义。这样一个不忠不义的人在人品上似乎是很成问题的。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人,总理却干得很地道。
在任期内,霍华德奉行务实的外交政策,主张自由贸易,发展私人企业,促进经济发展,抑制通货膨胀,实现财政盈余。在他任职期间,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名列发达国家前茅,整个国家的失业率极低。他任职的12年可以说是澳大利亚各方面蓬勃发展的12年。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公元734年,中国历史上公认的一个最不地道的人,被大唐王朝的董事长李隆基聘为礼部尚书、中书门下同三品——相当于今天的CEO。这个人在这个位置上一呆就是19年。要知道在他之前的CEO们,即使是像姚崇、宋 那样的千古名相,在位也不过是三年多一点。这个人就是李林甫。李林甫任职期间,正是唐代的开元盛世,唐代的文治武功、经济文化在那个时代都达到了整个中国封建王朝的顶点。不过,那时候没有国民生产总值、银行利率、失业率之类的数据可以直观地说明当时的繁荣。杜甫倒是写过一首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从这首诗来看,李林甫的CEO干得应该还是挺地道的。精明强干、文武双全的李隆基甚至曾经想把天下之事都交给李林甫,自己好安安逸逸地过晚年。看来李林甫在皇帝眼里应该是个办事干练、周全、有本事的人。
可翻开新旧《唐书》看看,两部李林甫传记里都没说他一句好话。史书里写的李林甫的主要工作,就是结交权贵、收买宦官、阿谀皇帝,要么就打击同僚中的持不同政见者,巩固自己的权威。还有一条最严重,就是摇动东宫,阴谋废立。就这么一位在史书中被描述为口蜜腹剑、道德败坏、一无是处的小人,却在大唐王朝最鼎盛的时候,在一代英主李隆基的手下做了19年宰相,难道他就没干点利国利民的事吗?
粗读过《新唐书》之后,印象中和李林甫有关的国家大事倒是有一件。大概是说,当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文件的传达程序上非常繁复,李林甫上任之后,用简单务实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但这件事没专门记载于李林甫本人的传记里。从这件事来看,李林甫是个干练务实的人物。在《资治通鉴》的《唐纪》里还有一件事,是唐玄宗的重孙唐德宗和宰相李泌的一段对话中提到了李林甫。德宗时期,各地军阀武装割据,而其形成与玄宗后期将府兵制改成了职业军人的募兵制有很大关系。唐德宗与李泌的交谈正是探讨能否恢复府兵制。在他们的交谈中,我们得知,在玄宗时期反对推行募兵制的恰恰就是李林甫。看来李林甫算得上是一个有政治远见的人。作为政治家,有远见卓识,有干练的行政能力,应该是最重要的。可这一千多年来,李林甫却一直被很稳固地安放于坏人堆里无法出来。
想来想去,这大约是因为在东方传统的儒家价值体系中,道德评价永远是第一位的。任你是如何的位高权重、政绩卓然,可如果不忠不孝、背信弃义、暗箭伤人,那你就只能是一个不地道的坏蛋。
其实,澳大利亚人民也很重视道德评价。我在澳洲,没少见他们的报纸漫画里讽刺奚落不守诺言、老奸巨猾的霍华德。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可能会不愿意和霍华德成为邻居,不愿意和他一起共进晚餐。但是,澳洲人却承认霍华德作为总理干得很不错,他们愿意用正面的、美好的语言来赞美这位前总理。澳洲人普遍认为,霍华德先生是战后干得最地道的总理之一。而李林甫呢?除了一度非常欣赏他的李隆基外,在一千多年后的中国人的眼里,他好像还是那个卑鄙无耻不地道的坏蛋。(摘自《<读者>原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