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无相,尘劳灭尽

2009-06-11 10:22王雨辰
延河 2009年5期
关键词:佐料涅槃孔子

王雨辰 曾发表散文、随笔。现就读吉林大学中文系。

“依然是这般喧闹,依然是这般无聊。船一程程行去,岁月一片片消逝,永远是喧闹的无聊,无聊的喧闹”。现实的烦扰滋养着无聊,因为无聊而去无休止的喧嚣;喧嚣是无聊的肥料,疯狂的繁衍直到自豪。

似乎,我也是因为无聊而在此喧嚣。

尽管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之前,世界混沌不堪,以至于需要有一股伟大的力量来分清世间万物。但在事物逐渐清晰甚至开始锐化的时代罩,清晰似乎演变成锋利的刺刀,割破了沉寂的长空,以至滋生出了无尽的喧嚣和吵闹。不知道是否是因为事物的分明从而导致人类的思维精度突破了大脑的框条,不清楚道德准则的产生是否是罪恶灵魂浮现的毒药,不能肯定人群中蔓延的寂寞是因为这世界日益的繁华和个人耳边缠绕的喧嚣。

这片土地上上演了一段悠长的历史,这段历史成就了无数的喧嚣,而在这纷纷扰扰的喧嚣中,还残存了一丝宁静的美妙,一个清静的街角,一种因沉寂而空灵的思考。

生计不能是孔子考虑的问题,束修也绝非孔子为人师表的目标,只因“传道授业解惑”是他终极热爱的事业。在无边的愚昧吞食着易碎的智慧的时侯,在人们不知道自己无知甚至是明知无知,却还毅然走向无知的时侯,孔子摆摆衣袖,招徕那些在愚昧的人群中醒悟到,无知是需要智慧填补的人们,并终其一生的教导他们亘古不变的大智慧——“仁、礼、中庸”。

做人,需“仁”,待万物,需“仁”,“仁”即是天,是指导人类在这个时间与空间交融而形成的世间中一切行为的宗旨。孔子穷极一生的呵护着“仁”,探索着“仁”,追求着“仁”,传播着“仁”。只有布施的人才是最富有的人,这笔蔓延无尽的财富只有撒向众生才会被称之为财富,只有受用才会发出它璀璨夺目的光辉。因此,孔子成了神坛中的祭祀,他于天求得了财富:孔子又成了布施者,于神坛之下融入到众生之间;又似乎如同佛陀一般,默默地用智慧普渡众生罪恶的灵魂,孔子与佛陀的差别只是前者讲人的一生,从生到死,后者讲三世:过去,现在和未来。如果将“仁”比作一盘食物,那么“礼”就是烹饪食物的佐料。虽然食物本身的味道天然,纯朴,但却因其本质的清淡而使气味不能够更广泛的扩散,但佐料的辅助就大大增加了食物香味的浓度。“仁”是内在且本质的,是一种内蕴,而“礼”是外在的形式的,是一种外延。可是佐料虽香,它却会或多或少遮掩食物的原味。烹饪的过于清淡,佐料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过深的加工又会严重破坏食物本身,因此,烹饪的火候和手法对于食物就至关重要,这便是佐料对食物的限制。当“仁”没有“礼”的协助,就无法表达和传递:而当“礼”没有“仁”的奠基却大行其道时,它便成为一座空中楼阁,越华丽越壮美就摔得越粉碎越彻底,终变成一堆庞大的废墟,成就一段让人觉得可笑,令人感到悲哀的历史。“仁”是天,“礼”是风,而“中庸”则是被风吹动的在天空中飘浮的云。无天则无风云,风云维系着天,有风无云则万物干涸,有云无风则自然失衡。云是天与风之间的调和,它决不是天空中一处灵动的景观,也决不是被风袭虐的玩物,而是天得以延续的条件,是风吹拂的动力,它温和的平衡着这承载着世间轮回的天平。

中国本土从未有过佛,但远在印度的佛却将他们的理念波及到这方缺乏信仰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绵延至今。

佛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佛在拈花微笑间就已经将所有的佛法和生活的智慧与艺术都道尽了。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并放下一切无知、烦恼和不合理的欲望,去孕育这颗涅槃妙心,这便是佛的意旨。佛不是佛教,佛教也不是宗教,而是一种教育,佛是佛教中的教育者,在净化了自身的污浊后,向世人阐述着来世与今生,传递着生命的真谛。“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它道尽了生命的现象:真空妙有。人生无常,生命的终结是死亡而非永恒,生时的一切功名利禄,所有灾难痛苦到头来都是一场虚幻,一场空。为欲望的不能实现而痛苦,为精神上的执著而在苦闷中挣扎都是徒劳的,然而佛并不是宣扬没有追求的人生,不是提倡因为生命终要结束就萎靡的等待死亡,佛奉劝人们珍重来之不易的血肉之躯,爱惜这鲜活明亮的生命,在纯真中体味生活的艺术,感受生活的美好,抛开烦扰真心的杂念,像自然中的其他生物一样展示真实的自我,流露真性情,“本自天然,不假雕琢”。

孔子于对弟子的言传中放下了一切贪执与不安,在诚挚的谈论中拂掉一切争夺、高傲、自负的尘埃,虽然不曾涅槃,却始终拥有一颗妙心。虽然不知他是否也曾经拈花微笑,但至少可以肯定他不断用内心的“仁”传递着生命的微笑。而佛则在仁慈的微笑中,撒下澄澈心灵的种子,于喧嚣中宣扬无形无相,尘劳灭尽的安宁。

责任编辑 刘羿群

猜你喜欢
佐料涅槃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Unique New Year
诗二首
未定义
免责声明
印在瓶底的“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