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孩子“吹牛皮”现象

2009-06-11 10:22杨翠美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坐飞机带我去孙悟空

杨翠美

“前天爸爸带着我坐飞机,在飞机上看下面的房子都好小好小,像小蚂蚁一样。”乐乐兴致勃勃地叙述着他坐飞机的“壮举”。乐乐这么一说,其他小朋友也都乐开了锅,大家纷纷开始说自己坐飞机的经历。航航一次都没坐过飞机,坐在旁边一声不吭。乐乐扭过头去问航航:“航航,你没坐过飞机吗?”“谁说的,我坐过十几趟了呢!坐飞机一点都不好玩!”

一个从没坐过飞机的孩子,听到小伙伴谈论坐飞机的经历,便吹牛说自己也坐过飞机,而且更了不起——“坐过十几趟”!在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像航航这样爱吹牛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吹牛现象

想象当现实

由于认识能力所限,孩子在不能表述所认识事物的时候,就会出现失真的现象,往往把想象当现实,他们把自己向往的、想象的东西,当成现实说出来。

案例一 “我是孙悟空!”

“我是孙悟空!”3岁的蒙蒙看了《孙悟空》后,整天拿着玩具金箍棒向伙伴们炫耀,“我是孙悟空,我最厉害了,能变成小蜜蜂,还能变成老虎,一下子把坏人都打死啦,哈哈!”说着不停地舞动手中的金箍棒,要其他小朋友叫他孙悟空。

问题分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经常分不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幻想。如果“真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产生“矛盾”,孩子可能会更固执,他们会觉得自己的“想象”才是对的。

应对策略:成人可以做一些妥协,同意孩子在某一特定时间当“孙悟空”,比如在玩耍的时候。但游戏时间一结束,“孙悟空”就得消失,孩子应该“变回自己”。成人应坚持以“蒙蒙”称呼孩子,如“蒙蒙,喝不喝水?”“蒙蒙,饭前要洗手。”提醒孩子从想象回到现实中来。

把想象当现实的另一种现象就是:

案例二 “这些都是我的!”

小红3岁,妈妈带她去邻居小明家玩。快回家的时候,小明向小红妈妈告状:“小红妹妹拿我的东西,我不跟她玩了!”原来,小红把小明的奥特曼、魔方都装到了自己的口袋里,妈妈便跟小红说:“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小红委屈地说:“我想玩!这些都是我的!”说着哇哇大哭起来……

问题分析:“这些都是我的!”小红的话其实传递了这样的信息:我喜欢这些玩具,我想玩。3~5岁的宝宝对“我的”、“你的”、“他的”这种物权概念意识还很模糊,他们相信自己心里很想要的东西“真的”属于自己,所以,当他拿了别人的东西后,不会认为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

应对策略:看着孩子固执的表情,你可以耐心地提醒:“我知道你很想让这个玩具成为你自己的,但这个玩具是小明哥哥家里的。你可以问问哥哥,愿不愿意让你玩一会儿。”要让孩子分清“幻想”与事实的不同,让幼儿学习和接受“真的”现实。

灌输物权概念。在日常生活中,首先教会宝宝认识、辨别自己的东西,并妥善地加以保管。如妈妈洗衣服时,可告诉他“这件衣服是爸爸的”、“这双袜子是妈妈的”、“那条裤子是宝宝的”,然后请他将衣物收到各人的衣柜中,让他从具体事物中学会物权的概念。

尊重宝宝的所有权。容许宝宝有自己的收藏品,如果父母要拿取,必须征得宝宝的同意。

吹牛现象

自我炫耀

自我表现是人的一种需要,小孩子对这种需要更为迫切。为了表现自己,引起成人和同伴的注意,使自己显得很了不起,就吹牛:“我什么都有,比他们的好多了!”“我是我们班最听话的好孩子!”……

案例三 什么都有的奇奇

自由活动时间,小桃和军军在谈论“五一”旅游的事情,“妈妈带我去了海南,我去海边游泳了!”“爸爸带我去了黄山,我还拍了好多照片呢!”……这时,奇奇走过来说:“这有什么呢!我妈妈还带我去了美国、日本,我还和大河马在一起拍了照呢!……”见小桃和军军流露出羡慕的神色,奇奇说得更起劲了:“我妈妈还给我买了电脑、电动玩具、芭比娃娃、小狗熊……”

问题分析:炫耀式“吹牛”主要是为了表现自己,引起大家的关注,可以理解为孩子的表现欲望。只不过由于缺乏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加上现实中攀比现象的影响,孩子往往只能采用说谎式的“吹牛”来达到目的。

应对策略:家长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些自我展示的机会,比如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和孩子比赛朗诵、拔河、唱歌等,让孩子在比赛中获胜,满足孩子的好胜心理。同时,应教给孩子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让孩子巧妙地去表现自己优秀的一面。还有,可通过讲故事等形式让孩子体会到“吹牛”的害处,比如会失去小朋友的信任,明白“吹牛”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习惯。

吹牛现象

情景嫁接

案例四 被压成片片的超级老爸

老师正在给小朋友们讲述交通安全知识,小雨突然大声说:“汽车轧在人身上没关系,我爸爸就被一辆汽车轧过,轧得像纸片一样薄。当汽车开走以后,我爸爸又从地上爬起来走路了。”小雨的话让老师感到很好笑,于是故意问他是不是真的。小雨一脸认真地说:“当然,我爸爸是警察,所以他就有这么大的本事了!”原来,小雨很喜欢看动画片,他所说的人被轧扁后又爬起来走路,只是动画片里的一个情节。

问题分析:由于自身认识能力的限制,孩子们还不能准确区分真实世界和虚幻世界。对他们而言,只要看到的就是真实客观的,所以动画片里面的警察被车轧成片片后又爬起来是真的,而且只要是警察都有这种能力。所以,当老师讲到交通安全知识时,小雨便将自己在动画片里看到的场景“嫁接”到现实中。

应对策略:平时多带孩子外出游玩,尽可能为孩子创造认识和接触外部世界的机会。在孩子看动画片、漫画书或给孩子讲故事时,可以适当提示,让孩子学会区分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构的,避免孩子将真实的世界与虚幻的世界混为一谈。但家长要把握一个度,切莫因为强调客观真实而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吹牛现象

观念模糊

案例五 “妈妈要带我去迪斯尼玩啦!”

彤彤和爸爸妈妈去超市的时候,听到许多人在讨论彩票的事情。妈妈说:“如果我们中了彩票就带彤彤去美国迪斯尼乐园玩。”第二天,彤彤一进幼儿园就告诉老师:爸爸妈妈要带我去美国的迪斯尼乐园玩。“是真的吗?”老师笑呵呵地问。“当然是真的了,是妈妈昨天亲口对我说的。她说如果她中了大奖就带我去美国迪斯尼乐园玩!”彤彤认真地说。

问题分析:由于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孩子有时并不明白大人说话的真正含义。妈妈只是说“如果中奖的话”,而彤彤却理解为“爸爸妈妈已经中奖了”,这类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有时孩子即使领会了,也会因为词汇量不够,或是表达能力和技巧的欠缺而作出错误的表述。这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一种正常现象,将这类情况当作孩子在吹牛或说谎,实在是冤枉了孩子。

应对策略:大人平时应当尽可能对孩子讲直白和通俗易懂的话,否则容易造成亲子沟通的障碍。可以通过给孩子讲故事,和孩子共同编故事等形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一旦发现孩子因为大人表述不清而造成观念模糊,有错误理解时,应当及时告知孩子实情,并作出合理解释,以免孩子受到失望等不良情绪的困扰。

吹牛现象

对称赞和认可的需要

案例六 “我是我们班最棒的孩子!”

又到了周末,好多小朋友在广场上跳绳,一个小姑娘的“花跳”吸引了很多人,大家纷纷鼓掌。急得一旁的佳佳不停地说:“阿姨,我是我们班跳绳跳得最棒的,我跳得比她还要好呢!”……据我所知,佳佳可是幼儿园里最有名的牛皮大王,总认为自己是最棒的。

问题分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小朋友“吹牛皮”:“我是我们班最漂亮的!”“我是我们班里最听话的!”“老师最喜欢我了!”“我长大一定会当上世界冠军的!”……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承认,尤其是对4~7岁的孩子而言,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独立性增强,总会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个好孩子,他们希望得到大人,特别是他们眼里有权威的大人的赞扬。由于认识水平有限,又希望不比别人差,于是,就“夸大事实”或“无中生有”,希望以此得到大人的肯定,获得一种“心理满足”。

应对策略:对孩子的表扬要恰如其分。首先不要吝啬我们的表扬,表扬是孩子成长中的阳光和雨露,不可或缺。一个喜欢在同伴面前自夸的孩子,可能就是一个不能经常得到表扬的孩子。所以,他们只好通过自我吹嘘来获得别人的肯定。其次,表扬不要过了头。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们普遍的做法是,时不时地告诉自己的孩子他有多棒,有多出色。父母的本意是想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但实际上这样做很容易造成孩子事事都要比别人强,不能客观正确地看待和评判自己的后果。过多、过分的表扬也是有害无益的,对孩子的表扬一定要恰如其分,以便于让孩子客观地评价自己。

总之,对于3~7岁的孩子来说,“吹牛皮”是一种正常现象。孩子说大话,不应被定义为“欺骗”,他们只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获得别人的赞赏,提高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儿童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起源于“想象”的大话,不属于道德的范畴,家长们不必过于担心。

猜你喜欢
坐飞机带我去孙悟空
今天不上幼儿园
春风带我去散步
孙悟空脸谱
我的妈妈是“孙悟空”
坐飞机,不安全?
雷伊大战孙悟空
坐飞机
拟人化
酱爆西游⑤
钓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