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精彩而生动的缩影

2009-06-10 05:30陈立平
红广角 2009年1期
关键词:东莞改革开放发展

陈立平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南部崛起了一座现代化工业城市——东莞市。它不仅因160多年前发生“虎门销烟”揭开中国近代史第一页而闻名于世,更是由于30年来创出“东莞奇迹”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进典型而举世瞩目。中央领导评价东莞“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精彩而生动的缩影”①。分析东莞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之路,总结东莞成功的实践经验,对于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的发展规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东莞奇迹

东莞地处珠江三角洲东部,原是一个传统农业县。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后,广东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而东莞成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从此,东莞搭上发展的高速列车,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

(一)经济发展的奇迹

改革开放30年来,东莞经济年平均增长18%,创造了比亚洲“四小龙”起飞时速度更快、周期更长的高增长奇迹,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十二位。

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3151.91亿元,比1978年的6.11亿元增长119.9倍(按不变价计算),年平均增长18%;实际利用外资(旧口径)50.44亿美元,比1979年的0.02亿美元增长2521倍,年平均增长32.3%;出口总额602.32亿美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第四位,比1978年的0.39亿美元增长1543.4倍,年平均增长28.8%;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收入539.54亿元,比1978年的1.22亿元增长441.2倍,年平均增长23.4%。②2007年,东莞在只占全国0.03%的土地上,创造了占全国1.3%的生产总值、1.1%的财政收入、4.9%的出口总额,超越了内地一些省份的经济能量,故有人以“富可敌省”来形容东莞的经济能力。

(二)社会变迁的奇迹

改革开放使东莞迅速从一个贫穷落后的传统农业县跃变为一座新兴工业城市,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农村到城市的深刻的社会变迁。

1978年的东莞,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工业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低,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44.6:43.8:11.6。1984年,全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还处于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阶段,东莞就已提出了“向农村工业化进军”的奋斗目标,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跨越。1994年9月,中共东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正式宣布,东莞基本实现农村工业化。外界常援引这样一句话来表述东莞农村工业化发展的奇迹: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东莞只用了20多年,就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曾用100多年、亚洲“四小龙”曾用40多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进程。

农村工业化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1985年9月,国务院批准东莞撤县设市。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东莞升格为地级市。1992年,东莞确立“按现代化城市格局建设东莞”的发展战略,使东莞很快就从原来的农村乡镇变为城乡一体化的组团城市。从2001年开始,东莞掀起新一轮城市建设高潮,现已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和现代制造业名城。

近年来,东莞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多项殊荣。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研究组组长倪鹏飞指出,“曾经有研究者如此评说东莞:20多年前,广州和深圳之间还是一片空白,现在都已聚集了千多万人口和足以牵动国际产业神经的经济规模。不得不说,这是中国城建史和经济史上的奇迹。”③

(三)民生改善的奇迹

东莞改革开放30年发展的又一奇迹,是人民群众的生活从温饱变为富裕小康。

东莞地处富饶的珠江三角洲,曾被誉为“鱼米之乡”,但改革开放前群众生活只能解决温饱。1978年,东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49元。1996年1月,东莞市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首批“广东农村小康达标市”。2007年,东莞人均生产总值46027元,折合6012美元,比1978年的553元增长18.5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25元,比1978年增长84倍,居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一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606元,比1978年增长76.9倍,位于全国城市前列;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52辆,城市居民人均居住房建筑面积57.38平方米,均名列全省第一及全国前列;恩格尔系数城市为32.3%,农村为35.3%。④这些数据表明,东莞人民的生活已向富裕小康迈进。

东莞在全国率先实行农(居)民养老保险、农(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计划生育养老保险制度。目前东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已统一提高到每月400元,保障水平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2005年9月正式发布的我国首份《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中显示,东莞城市生活质量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深圳。

东莞特色

东莞的改革开放之所以令人瞩目,除了创造惊世发展奇迹外,还在于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精神

东莞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北接广州,南连深圳,毗邻香港。东莞是著名侨乡,有海外华侨20多万人、港澳同胞70多万人,10个香港居民当中就有一个属东莞籍。东莞面向海洋,受地理和生存环境的影响,有与外界贸易往来的传统习惯。岭南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融会,使东莞形成了独特的地方人文个性。东莞人厚德、务实、包容、开放、重商、敢为人先。改革开放30年来,东莞崇尚实干,不搞虚假,坚持“打基础、办实业、走正道”就是东莞人厚德务实的真实写照。对此,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4月视察东莞时,给予充分肯定。⑤

(二)特殊的行政架構

我国各地方行政架构一般为省、市(地区)、县、镇(乡)四级地方行政单位。东莞从县(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后,不设县(区)一级行政单位,而是由地级市直管镇,形成了市镇两级而非市(地级)、县(区)、镇三级地方行政架构,这是我国较为特殊的“直筒子”式行政架构。这种行政架构,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但同时存在各自为政、资源分散等弊端。为了弥补它在体制上的缺陷,东莞今后需要稳步推进行政区划的整合。

(三)特殊的人口结构

东莞是全国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2007年在东莞生活的人口超过1000万,其中户籍人口171万,常住人口694.72万,外来人口和户籍人口比例严重倒挂。东莞是全省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密度按常住人口计算每平方公里达2818人,已接近资源、环境承载的极限。东莞今后要根据城市发展定位,制定科学的城市人口规划,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特殊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对外开放中,东莞以“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为切入点,参与国际分工,选择一条发展外向型经济(即外源型经济)的路子,形成了独特的“东莞模式”,并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齐名。正是依靠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东莞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东莞速度”。“东莞模式”属于资源驱动型的外向型经济类型,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两头在外(指资本和市场)、大出大进”,优点是投资少、见效快,简单实用,在经济起步时可以产生非常显著的效果,弊端是对外依存度大。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的压力,东莞需要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的路径,推进经济结构从外源型经济为主向内外源经济并重转变。

(五)特殊的制造业

东莞有“世界工厂”之称,是国际性加工制造业基地、中国重要的外贸出口基地和创汇基地。“无论你在哪里下订单,都在东莞制造”;“东莞塞车,世界缺货”。⑥外界的这些描述,反映了东莞在全球制造业中拥有的重要地位。东莞制造业承接的主要是加工环节,引进的企业以劳动密集型居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自主品牌较少。为改变这种现状,东莞要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入手,推动“东莞制造”走向“东莞创造”。

东莞经验

中央一直关注东莞的发展,重视总结东莞的经验。在我国改革开放10周年、15周年、3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派出调查组、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中央调研组,先后到东莞进行专题调研,向全国推介了东莞发展的做法和经验。东莞的基本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五条:

(一)坚持解放思想,适时调整发展思路

东莞不是经济特区,既无国家的直接投资,又无特殊优惠政策,且处在广州和深圳两大城市的夹缝中,靠的是解放思想,突破障碍,不断开拓自己的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之初,东莞冲破各种思想障碍和非议,大胆利用外资,率先发展“三来一补”业务,不断推进加工贸易升级。在发展过程中,东莞坚持解放思想,克服陈旧思维,适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思路。近年来,东莞发展的“双优势效应”(即同时具备国内格局当中的先发优势和世界格局当中的后发优势)明显减弱,陷入“双边缘化困境”(即核心产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处于边缘位置,在国内生产体系中自主技术和自有品牌也处于边缘位置)。为此,2007年东莞确立了“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的发展战略,要从粗放型的发展路径中解放出来,经济发展由资源主导型转向创新主导型,社会发展由初级城市社会转向高级城市社会。

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只有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与时俱进,不断解放思想,发展才有新思路,改革才有新突破,开放才有新局面。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身发展之路

东莞的现代化建设获得巨大成功,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坚持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改革开放之初,东莞根据独特的地缘、人缘和在人力成本、土地资源、环境成本等方面具备的比较优势,选择了一条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路子,大力引进外资,以“三来一补”作为加工贸易的起步,使东莞获得了飞跃发展。东莞在现代化建设中,探索出一条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城市化道路。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曾指出:“东莞之路提供了我国城市化的一种现实可行的模式”,“对我国实现现代化会得到一些重要启示。”⑦邓小平曾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⑧东莞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科学论断的正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地要始终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注重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地选择具有本地特色的发展路子。路子选准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三)善于抓住机遇,寻求新的发展途径

东莞的成功,还在于能够善于在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中,捕捉机遇,寻求新的发展途径。

1978年,东莞抓住国家对外加工政策刚刚开放的机遇,利用靠近香港的地理优势,创办了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东莞敏锐地捕捉世界产业经济梯度转移大潮的机遇,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战略,短短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以IT产业为主的国际加工制造业基地。

机遇稍纵即逝,能否抓住机遇,是关系革命和建设成败兴衰的大问题。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应当更加善于发现和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

(四)转变政府职能,坚持市场化取向

东莞多年来持续快速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场经济发育较早,形成了一个很有活力的市场经济机制。这得益于东莞一直以来坚持实行政府职能转变和改造,自觉按市场规律办事。

为了适应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需要,东莞实行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市场化改革和实践。东莞以“放开、搞活”为原则,采取各种灵活政策、特殊措施,千方百计提高办事效率,按国际惯例办事,与国际市场对接。1978年12月,东莞创立全国第一个对外来料加工装配办公室,在全国率先实行职能部门集中办公和“一條龙”式的行政审批服务。在行政管理上,东莞市坚持“少限多放”,不断加大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力度,放开政府不该再控制的权限。把投资领域、要素市场、用人渠道、企业经营权等方面作为改革重点,放开政策限制、体制束缚和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当好服务型政府的角色。同时,坚持对镇村基层让权让利,调动基层推进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践证明,只有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坚持市场取向,才能不断激发改革创新的活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五)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

东莞这个具有特殊人口结构的城市,经济社会之所以能够和谐发展,是由于注重协调本地户籍居民与外来人口的利益关系,让外来人口融入当地社会,做到经济社会共同建设,发展成果共同享有。

东莞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劳动报酬权益,在全省率先完成清理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积极推进外来员工参加社保,在全国率先实施社保年检制度。成立新莞人服务管理局,积极探索外来人口融入当地社会新机制,让外来人口享受当地社会公共服务。2007年4月,正式宣布把东莞的外来务工人员改称为“新莞人”,并实施“关爱新莞人工程”,突出办好十件实事,通过参政议政、教育培训、建设廉租房、放宽入户政策、扩大社保覆盖面、解决子女入学等办法,从政治、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关心新莞人,增强人们对东莞的认同感、亲切感和归属感。

实践证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格局,让人们共享发展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东莞地方发展的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生动缩影和具体体现,有力地印证了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注释:

①刘志庚:《东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情况汇报》,2007年11月3日。

②东莞市统计局:《1979-2007年东莞市主要指标增长情况》,载《东莞改革开放三十年大事记》,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③倪鹏飞:《东莞的城市突围和传媒使命》,载《东莞日报》2007年11月6日。

④东莞市统计局:《2007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载《东莞日报》2008年3月31日。

⑤《东莞日报》2003年6月7日。

⑥许肖文:《莞城塞车世界缺货》,载《广州日报》2000年6月15日。王培南、庞彩霞:《东莞将投资20亿建大学科技城》,载《经济日报》2000年6月27日。

⑦《从农村走向城市——东莞现代化之路》,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12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猜你喜欢
东莞改革开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东莞可园琴事
东莞长联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