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荻
谢非,作为当年的广东省委书记,遵照小平同志的奋起“追龙”的嘱咐,带领全省人民大打改革开放的攻坚战,人们至今仍记忆犹新。
在青少年时期,谢非就接受进步思想,追求革命真理。1986年11月,谢非开始担任广东省委副书记兼广州市委书记。他带头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推行各项改革,促进了广州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担任广东省委书记期间,谢非团结和带领“一班人”,认真贯彻落实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坚持改革开放,勇于探索,大力推进两个文明建设,使广东省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广东的改革开放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1992年,全程陪同邓小平视察广东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非常严峻。国际上,矛盾错综复杂,风云变幻莫测,简直令人眼花缭乱。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顿时陷入低潮。东西两极体系彻底瓦解,两极冷战局面结束,世界力量对比失衡,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世界的大变动、大改组,对中国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当时,西方国家加紧对原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争夺和渗透,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1990年至1991年,国内形势也十分严峻,出现了复杂局面。相当一部分干部和群众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产生了困惑,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丧失信心,对党的基本路线产生动摇。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具有雄才伟略的邓小平,作出了伟大的战略部署。
1992年1月2日,广东省委书记谢非接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发来的一份绝密电报。电报只有短短一句话:小平同志要到南方休息,请做好安全接待工作。谢非觉得邓小平这次到广东,离他第一次视察经济特区已隔八年之久,他不可能到广东仅仅是休息的。他老人家很可能会对中国命运作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他认为这份电报对广东、对中国,实在太重要了!于是谢非郑重地将全程陪同邓小平的任务交给省委副秘书长陈开枝,要他尽快拿出一个完整的计划。
1992年1月3日,“邓办”三人先遣组先行到达广州。他们强调:小平同志是来休息的,你们既要让他们看看广东改革开放的新成就,又不能让他过于劳累。先遣组原来计划邓小平的视察线路:首先视察深圳,接着坐船过伶仃洋视察珠海,随后再坐船返回深圳,前往上海。陈开枝则按照谢非的意图,说服他们同意从珠三角的陆路返回广州,中途还可以在顺德停车小憩一下,到广州可以接见广东和广州军区党政军领导干部。
谢非反复向陈开枝交代,强调要争取小平到中山、顺德去看看,因为他认为,中山、顺德是广东“四小虎”之中的两个,代表着广东自主启动的改革中的两个典型,也是珠三角发展的缩影;尤其是顺德,她将在这一年开始成为谢非亲自抓的综合改革开放的试验基地。
“邓办”还告知广东省委,老人家对此次出京有个说法:“不要专门汇报,不要陪餐,不题词,不见记者,不摄影,不报道。”谢非认为,小平可能会在考察期间发表重要谈话,应有记者随时可以将老人家在车上、路上谈的话记录下来,作为历史资料。于是,谢非找来陈开枝,亲自点将:新华分社副社长牛正武、《南方日报》摄影部主任梁伯权以及广东电视台三个电视记者。这些记者都是长期采访谢非工作的老熟人,靠得住,配合起来也默契。谢非特别安排其秘书陈建华对邓小平全程贴近紧跟,又拍又录。由于谢非思维缜密,才有邓小平南方重要谈话公之于世,并成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压卷之作。
1992年1月17日,新年伊始,88岁高龄的邓小平乘坐专列悄然出京,奔驰南下。专列穿过广袤无垠的华北平原,跨过滚滚奔腾的黄河、长江,抵达九省通衢武汉,稍歇片刻。接着,又越过三湘四水,跨过巍巍五岭,直抵南海之滨。
1月19日上午,谢非与深圳市委书记李灏、深圳市长郑良玉等省市负责人一早就到深圳火车站恭候。8时45分,专列抵达深圳,邓小平受到谢非等人的热烈欢迎。谢非紧紧握着老人家的手说:广东人民想念您、盼望您的到来。邓小平亲切地和大家一一握手,然后一起乘车前往深圳迎宾馆。
按原定计划,邓小平千里迢迢来到广东,旅途劳累,他抵达深圳第一天是安排休息的。到达驻地,大家和邓小平道别后就走了。谢非想会不会还有什么事,就留在门口没有走。果然刚过了一会儿,邓小平就走出来,急切地提出要出去看看。谢非劝他说:您还是先休息一下吧。邓小平说:“到了深圳,我坐不住啊!”谢非看见邓小平这么惦念特区的实践探索和广东的经济建设,顿时心头热乎乎的。他一边叫陈开枝准备车辆,一边陪着邓小平在院子里散步。谢非抓紧机会向小平介绍深圳和珠海两个特区在城市建设中不同的优势和特点,小平点头称赞:“好嘛,各有特色。”言简意赅,字字千金。
在谢非等人陪同下,邓小平视察了深圳、珠海和顺德。在邓小平巡视期间,发表了重要谈话。
邓小平说:
“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广东要力争用20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邓小平纵论天下事,从特区谈到全国再谈到国际,高屋建瓴,使大家豁然开朗,深受启迪。
特别是1月23日上午,谢非陪同邓小平从蛇口乘坐舰艇横越伶仃洋前往珠海途中,谢非更是抓紧机会,摊开一张广东省地图,向邓小平简要地汇报广东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情况。邓小平戴上老花镜,一边看地图,一边询问一些情况。
谢非说,广东按经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片是经济比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为“第一世界”;一片是粤东、粤西平原地区为“第二世界”。讲到这里邓小平就说:那余下的就是“第三世界”了?谢非说:是。我省广大山区经济还比较落后,为“第三世界”。广东正在努力缩小贫富地区的差距,力争在下世纪初赶上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
听罢汇报,邓小平充分肯定了广东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和今后发展的思路,并提出殷切的希望。他说,广东要上几个台阶,争取用20年时间赶
上亚洲“四小龙”。
他接着鼓励谢非等人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在视察途中,邓小平多次提到“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主张我国经济发展隔几年就应上一个台阶。邓小平对谢非等人说,我们已经穷了多少年,现在就是要加快发展,要搞跳跃式的发展,你们广东经济发展能搞多快就多快,不要听他们以计划经济为主那一套。
小平的谈话犹如黄钟大吕,扣人心弦。他对谢非等广东领导人耳提面命,言之殷殷,语重深长。
邓小平南方谈话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海外舆论界给予高度的评价。南方谈话使中国冲出姓“社”姓“资”的怪圈,给全国人民极大的鼓舞。中国各地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滚滚热潮。于是,在共和国的歌谱里,就有了一曲《春天的故事》。
邓小平在深圳国贸大厦与中华民俗村出现,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只有一河之隔的香港媒体得悉邓小平抵达深圳,马上行动。邓小平国贸之行的第二天,即1月21日,香港《明报》就率先以《邓小平巡视深圳行程紧凑精神好》披露了南巡消息。1月24日,香港《文汇报》更首次发布从民俗村方面获得的照片。香港各大传媒立即作出反应,争先恐后地在头版发表了真真假假、似是而非的大量报道。谢非按捺不住了,他三次向邓小平斗胆进言,请求允许广东媒体公开报道这次南巡活动和谈话有关内容,但结果被邓小平再三拒绝:“不开这个口子”。陈开枝评论道,邓深知“自己的南方之行和南方谈话能不能在国内见报,决定权在中央”。在境外媒体大刮“邓小平旋风”的状况下,谢非采取变通的办法,默许《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深圳特区报》、
《深圳商报》和《珠海特区报》等报纸,巧妙地发表邓小平视察广东的照片以及通过评论等形式披露南方谈话的部分内容。不久,随着《深圳特区报》首先发表《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一文,《南方日报》、《羊城晚报》、
《珠海特区报》也先后发表相关长篇通讯。邓小平南方谈话对广东产生了重大影响。南方谈话肯定了广东改革开放的经验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广东进一步摆脱了“左”的思想束缚,并再一次在南粤大地掀起改革开放的大潮。在全国,邓小平南方重要谈话起了正本清源、再掀波澜的作用。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对南方谈话作了一个很深刻很准确的历史评价。报告说:“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二、牢记小平殷殷嘱托,奋起“追龙”
邓小平离开广东后第三天,谢非在广州珠岛宾馆向厅局级以上干部传达邓小平谈话记录稿。他传达整整三个小时,在传达时表现出少有的兴奋与激动,对广东干部大声疾呼:“小平南巡将对广东产生重大影响,我们要开足马力,不负小平!”全场领导干部无不热血沸腾,一扫积压在心头多年的郁闷与迷惑,个个摩拳擦掌,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准备踏上征途,向追赶亚洲“四小龙”的目标冲击。
2月下旬,省委在广州召开工作会议,传达贯彻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研究本省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步伐问题。谢非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分析了广东对外开放的独特优越和巨大潜力,认为抓住扩大开放,就是从广东实际出发,发挥广东省的优势,就可以推进改革深化、科技进步、商品经济发展。
紧接着,广东省委下达了谢非亲自主持起草的“二十八条”,其核心精神就是加快发展,用足用好中央赋予广东的特殊政策,加大加速全面开放;中央给广东的权力,能下放的全部下放到各市县,要把一个积极性(省委)变成十几个积极性(各地区),从珠三角向全省、从部分部门向全方位开放。
1992年3月12日,省委、省政府就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若干问题作出了决定。7月,又拟定了广东力争20年赶上亚洲“四小龙”的设想。这两项举措,是省委、省政府深刻领会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为使广东继续当好改革开放的窗口,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探索道路、积累经验。
4月1日,省委、省政府迈出了改革关键一步,从即日起,全省城乡粮食销售价格放开,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粮票的大陆省份,致使自1953年以来延续了40年的粮食统购统销传统体制终于寿终正寝。广东甫一放开粮价,周边省份一片哗然。有的说广东带了一个坏头,有的说广东抬高了全国粮价。对广东粮价放开的声讨,直到党的十四大召开,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才逐渐平息。
7月1日,广东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加快广东发展步伐,力争20年赶上亚洲“四小龙”的请示》。主要内容有:20年赶上亚洲“四小龙”的目标和步骤是:在经济的总体水平上赶上“四小龙”,在精神文明方面要比他们强。20年分为两个阶段,2000年前的10年为第一阶段,争取在总体上达到“四小龙”1990年的经济水平,其中一部分地区达到或接近“四小龙”2000年的平均水平;2000年后的10年为第二阶段,全省从总体上达到“四小龙”2010年的经济水平。新的决策作出后,全省人民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向着新的目标迈开了更大的步伐。
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广东力争20年赶上亚洲“四小龙”,基本实现现代化。
10月14日,在党的十四大开幕后的第一个记者招待会上,谢非与400多名中外记者见面。他说,广东继续吸引外资有三个有利条件:一是全省已形成多层次开放格局,二是广东毗邻港澳,三是广东已初步建立起对外开放的法规。中央电视台记者向谢非提出了“广东订下20年追赶‘四小龙的规划,但别人也在发展,广东有何措施”的问题,谢非谈了几个办法:第一,广东要追赶亚洲“四小龙”,一定要解决好机制问题,也即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扩大开放,真正形成外向型、与国际市场相衔接的体制。第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力水平,使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有竞争力。第四,优化产业结构。中外传媒记者连珠炮式的发出提问,谢非从容不迫,侃侃而谈。在党的十四大上,谢非破天荒地当选为建国后广东省委书记任内的第一位广东籍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为了实现20年追赶亚洲“四小龙”这一伟大的战略目标,在谢非的主持下,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三个三工程”,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法治和廉政监督三个机制,强化农业、交通能源通信和教育科技三个基础,实现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和人口素质三个优化。在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下,1993年12月,中共广东省委提出力争用5年时间在全省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推进广东力争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省委、省政府领导全省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围绕“三
个三工程”,着力总结推广深圳、顺德和肇庆等地的经验,全面铺开产权制度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谢非领导的广东省委、省政府班子,使广东经济发展开始走上腾飞之路。在谢非及其继任者李长春、张德江、汪洋等的领导下,广东经济总量连续19年稳居全国首位,并于1998年超过新加坡,2003年超过香港,2007年超过台湾地区。初步实现20年内赶超亚洲“四小龙”的设想。1978-2007年广东人均生产总值由247美元增长到4080美元,翻了四番,处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三、支持和指导顺德综合改革
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家电产量三分之一在广东,顺德又占全省一半。崛起的顺德,每年以18%到20%的速度增长,1978年到1992年短短14年中,顺德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20倍,“公有制为主、工业为主、规模经营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闻名全国。辉煌的成就后面,却隐藏着传统体制下难以解决的问题。1993年,顺德四分之三以上的工业利润和工业税收来自乡镇企业,而乡镇企业的钱,是由政府出面担保,向银行借来的。
1993年北浯镇,一年向银行贷款27亿元,其中23亿元由镇政府的经济发展总公司担保,总公司只收取销售总额2%的管理费,却要承担还债的责任。“不建厂子,先买车子”,企业负债,政府买单,银行负贷。有的厂家甚至放完动工鞭炮便销声匿迹,杳无音信。
产权不明晰和缺乏审计监督机制带来了广阔的寻租空间。“集体所有”成了“集体不管”,“厂长负责”成了“厂长拥有”。企业“有钱分晒(光),缺钱靠贷,还债靠下一届,出问题就走晒(光)”:政府则是“有限受益,无限责任,包袱越背越重,风险越来越大”。产权改革成为改革深化的唯一选择。贷款成了企业的头等大事,为了堵窟窿,越亏越要贷。杏坛镇一家印染厂,号称年产值3000万元,但是每年亏损过千万元,累计亏损已上亿元,尽管如此,贷款热情依旧。
银行方面坏账飙升,有苦说不出。农业银行提供的一份报告指出:“1990年底农行的镇办企业呆滞贷款占贷款总量的17.2%;1993年3月底即上升到35%。”
在“包袱越来越重,风险越来越大”的过程中,顺德市委、市政府首先自我否定现行体制,尽管这个时候,顺德的财政收入在全国2000个县市中依然高居第一,并且比第二名领先12%。1993年7月,顺德市委书记陈用志在顺德经济半年总结会上提出,要优化体制,理顺产权,核心在于“从以集体经济为主,调整为以混合型经济为主,逐步提高非公有经济的比例”。
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谢非高兴地赶到顺德,他希望“四小虎”之一的顺德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但是,谢非听到的却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消息:当时的顺德党政领导陈用志、冯润胜向他汇报了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用了“辉煌的成就,惊人的包袱”这句话,提出改革的设想:如果进行企业产权改革,可能会走出一条企业良性发展的新路。
改到深处是产权。经过10余年的改革和突进,原有体制下的“放权让利”做法己无路可走,曾经催生了巨大财富的“承包责任制”已然成了套在政府脖子上的绞索。顺德官员现在比别的地方更加领会到持续发展的瓶颈所在。在顺德方面的主动要求下,顺德的汇报引起了谢非的重视。当时谢非就想,中央可以拿一个广东一个福建两个省作改革开放的试点,广东为什么不能拿一个县来作试点呢?珠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顺德又是珠三角发展最快的市县之一,顺德在改革开放和发展中碰到政企不分、企业产权不明晰及公有资产的实现形式等方面存在的非改不可的矛盾和问题,很可能就是珠三角、广东乃至全国明天将会遇到的问题。而且顺德这块试验田意义更特别,它不是特区,不是沿海城市,若成功了对全省更有指导意义。
为此,谢非明确表态:“要改就名正言顺来改,用不着偷偷摸摸。我们可以考虑将顺德作为省委综合改革试点。”他特别指出:顺德要大胆突破旧框框,按照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综合改革试点,这不仅有可能解决顺德自身在发展中碰到的问题,而且有可能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成功经验。
于是,省委、省政府确定顺德为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其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新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为全省深化改革探索经验。顺德综合改革以企业产权改革为核心,包括机构改革、农村体制改革以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配套改革。企业产权改革,以实现政资分离、政企分开、明晰产权、调整公有资产分布和结构、建立企业法人制度为主要内容。公有资产实行“靓女先嫁”为其重要特色。机构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中心。
由于顺德的综合改革意义重大,谢非决定亲自抓顺德的改革,在顺德的改革遇到最大阻力的时候,他每个季度都来一次顺德,及时了解顺德改革每个阶段的发展情况,并多次约见顺德的党政主要领导,一起研究如何解决问题。
在谢非的主持下,省委常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或研究顺德情况。当顺德改革最艰难,甚至有可能在重重压力下迷失方向时,谢非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专门听取顺德主要党政领导的汇报,研究解决改革试验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关键问题、关键环节上,谢非为顺德的改革把了方向,定了调子。
顺德产权改革,采用了“靓女先嫁”的策略。当时华宝是比较优良的资产,在技术条件上,是第一家研究出分体空调的企业,很有市场竞争力,但是经营管理不善,因此,顺德选择以卖掉华宝的形式来筹集资金,作为改革的成本。这是地方政府筹集改革资金的有效方式,毕竟在改革中涉及到很多职工下岗、劳保等社会保障成本。但即使是这样的做法也遭到很大的抵制,在外部也遇到很大的压力,有个别人在《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影射卖掉“华宝”等企业是搞“私有化”。有人甚至将告状信寄到江泽民总书记那里。有的说:“又一个没有国有企业的县”;有的说:“政治局委员带头搞资本主义。”
最后省委向党中央就顺德改革打了密码电报,作了说明,这个事情才得以解决。当时为减少改革的阻力,谢非提出对顺德的改革“不宣传,不推广”,成功了再说。在顺德的综合改革还处于摸索阶段时,谢非指示顺德“要多做少说,有的先做不说”,要在“尽量减少社会震动,减少阻力”的情况下放开去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为标准”,“摆脱不符合形势发展要求的旧观念、旧理论的束缚,敢想敢闯”,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发展道路。改革后的顺德,政府提高了效率、转变了职能;企业转换了经营机制,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在顺德产权改革受到广泛关注,并受到外界指责时,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集中听取顺德的汇报,在内部肯定了顺德改革方向对头,指出了需要注意的问题,在公开场合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1995年夏天,为了推广顺德的做法和经验,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和广东省经济学会经请示谢非同意,联合在东莞举行了加快中小企业改革高级研讨会。实际上这是一次采用“曲线救国”的形式来宣传推广顺德经验和推广产权改革的工作会议。实践证明,顺德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肯定股份制和股份合作经济,省委、省政府于是公开肯定了顺德的改革,将其经验扩大到全省,影响了全国。
1997年11月,《人民日报》连续刊发的三篇由谢非约该报记者来采写关于顺德综合改革的系列报道,顺德综合改革的争论终于画上句号。
谢非领导的广东省委、省政府班子,从理论到实践,对广东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产权制度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作了艰辛和全面的探索,在全国先走了一大步,促进了广东生产力发展和综合经济实力的腾飞。1999年10月27日,谢非病逝于广州。中共中央对他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称赞他为卓越的党的工作领导者。广东广大干部群众深切地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