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波
有人要他选择一个词来形容自己,姬十三选择了“闷骚”,“因为松鼠会的很多人都这么形容我。”他笑着说,看上去有些腼腆。
他口中的“松鼠会”,是一群爱好科学写作和传播的人自发聚集在一起的松散组织,创始人正是姬十三。他们从2008年4月开始,写着这个名为“科学松鼠会”的群体博客。
在前不久德国举行的全球博客大赛上,这个诞生不久的博客,获得了“最佳国际博客公众奖”和“最佳中文博客公众奖”。在这些博客作者当中,既有国内一些主要科普期刊的编辑记者、科学写作者和译者,也有散布在国内外的一些对科学感兴趣的白领和学生。
在一家科学网站做编辑的神经生物学博士姬十三,只是其中一个,不过也是最勤奋的一个。
“下班做的最后一件事是关掉松鼠会博客,回家做的第一件事是打开松鼠会博客。”刚刚下班的姬十三,扒完饭盒里的最后一口饭说。
盒饭是他从楼下不远的超市买的,顺带买了一些方便面和面包。所谓的“家”,是他每月花1600元租来的小房间。在朋友眼里,姬十三原本是个很注重生活品位的人。不过,最近姬十三顾不上这些了。
“我要上班,要跟人谈有关松鼠会的合作,要去上海举行看片会,还要给一批杂志写专栏。”他掰着手指边数边说。接下来,他还要为参加周末在上海召开的首届全国科普网络研讨会做准备,需要在家里“宅”两天。
由于常常在深夜码完字后,把衣服扔到地上,倒头就睡,所以房间里有些凌乱,而惟独书架上的六排书和地上的几摞杂志,摆得整整齐齐。
这些与科学有关的书和杂志,绝大部分是2004年秋天以后才与姬十三结缘的。在此之前,“姬十三”这个名字,在科学传播圈并不存在。在复旦大学校园里,神经生物学一年级博士生嵇晓华,在同学们看来,只是个“有点文艺气质的理工男”。
往前再数八年,校园文学日渐衰落,写诗的兄弟纷纷离去,刚刚进人大学生物系的浙江男生嵇晓华,则时常闷头不语写点儿新诗,无奈“上不了台面”,只是悄悄留给自己看。
2004年秋天,已是博士生的嵇晓华,有了“写点儿东西”的冲动。他把一篇论文改写成一个小故事,署名“姬十三”,群发到很多杂志编辑的电子邮箱里。
整整两个月,嵇晓华一边在实验室做实验,一边等待着与“姬十三”有关的消息,但一切杳无音讯。
就在他觉得应当放弃幻想之时,一份科学杂志的主编,给“姬十三”回了一封信,重新燃起了嵇晓华的希望。这个被认为“可以培养一下”的博士生,很快又给这个主编寄去了一篇关于时间感知的文章,“姬十三”这个名字很快变成了铅字。
他的科普写作之路,就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在复旦大学校园的最后三年里,他是一边做实验写论文,一边熬夜写科学文章的博士嵇晓华;而在科学写作和传播的圈子里,他是渐渐被人所知晓的姬十三。
《新发现》、《三联生活周刊》等一些刊登科学文章的杂志盯上了他,写诗时的惨淡局面就此扭转。约稿的人越来越多,这个不擅言语的人,便闷头给十多家报纸杂志写文章。他很享受这种被人约稿的日子,同时,他还以幽默的语言,主持着一家杂志的科学问答栏目。
这给姬十三带来了不少读者粉丝。在某大报科学版的一个编辑看来,姬十三是“国内少有的把科学文章写得如此生动有趣的人”。
只是,当时在科学传播圈子里已经小有名气的姬十三,一旦回到校园里,还是那个生活低调而小心翼翼的嵇晓华。“我一直瞒着导师,怕他说我不务正业,影响做实验。”他回忆说。
知道他在给报纸杂志写科学文章的博士同学,则表示了充分的理解。在他们的眼里,每年从一些科学杂志拿到两万多元稿费的嵇晓华,日子过得比其他人要舒服。
博士毕业之际,当其他同学正忙于找工作或申请出国进行博士后研究时,已与生物学专业打了十年交道的嵇晓华,决定遵从自己的兴趣,不从事科研也不找工作,做一个睡到自然醒的自由撰稿人。
这个决定,在班上和家里都引起了小小的骚动。他的导师直到毕业时才知道,自己这个少言寡语的弟子,在科学传播圈里已经有了一点点“江湖地位”。而姬十三放弃了在上海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机会,这也让在家乡舟山工作的父母有些不解。
“忙的时候要忙死,经常要给领导写讲话,还要陪喝酒,好没劲。”他跟父母解释道。
父母最终接受了儿子的决定,在他们看来,儿子没找工作,但过得也还不错。
2007年11月,姬十三做了五个月自由撰稿人后,便开始搭建一个科学写作者相互交流的平台。姬十三先是在Google上建了一个群,原本想命名为“胡桃夹子”,不料已被人抢注。后来他就想到了“松鼠会”。
在他看来,科学就像一枚枚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他也希望,自己能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让人们能够领略到科学的美妙。
2008年春节后,一群“松鼠”在北京北三环边上的一家书吧聚会,姬十三提议建一个群博,这得到众人呼应。在北师大天文系博士生Gerry的技术支持下,网络平台迅速搭成。2008年4月28日,名为“科学松鼠会”的群博正式上线,写作内容从玫瑰花到宇宙飞船,几乎涉及所有的科学主题,文字活泼好看又不失专业。
在群博准备开张期间,在芝加哥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的女孩“桔子”,被人拉进了姬十三组织的“科学松鼠会”,她从此成为群博里最活跃的作者。
原本,她以为姬十三只是一个飘渺的文青。相互接触之后,这个北京女孩发现,姬十三的精力令人佩服,不咋咋呼呼,对谁脾气都很好,很容易相处,原先那种不靠谱的感觉,也荡然无存。
不过,松鼠会里的“松鼠”们,偶尔也能感受到这个男人的“闷骚”之处。为了看奥运闭幕式的烟花,他带着桔子等一帮“松鼠”,爬着树上了鼓楼的大白房子,透过树叶之间的小缝隙,他们看到丁丁点点的焰火在夜空中飞舞,然后一起雀跃欢呼。
随着“松鼠”们的科普文章越写越好看,被发表和转载的越来越多,替松鼠会的成员们讨要稿费,也成为姬十三的一大任务。
松鼠会里的不少成员,跟几年前的嵇晓华一样是在读博士。为了提高他们科普写作的兴趣,也为了让他们的博士生活可以舒服一点,姬十三常常乐于为他们“拉皮条”,联系一些报纸杂志发表作品。因为稿费问题,他经常要跟人讨价还价,此时,往日沉闷的姬十三,往往变得有些能说会道。
对于自己的事情,姬十三则不怎么计较。为了请“松鼠”们吃饭,他卖掉了心爱的Iphone手机;有次请松鼠会的成员吃沙冰,付完账后,大家吃得兴致勃勃,他一个人却倒在沙发里睡着了。
在松鼠会的不少成员之间,还流传着一段网络视频。那是在“蛆虫柑橘”事件引起极大关注后,国内一家知名网站邀请姬十三和一位农业专家,一起进行在线视频访谈。主持人提问时,总是被专家抢先回答,姬十三则像学生一样,只是点头。在视频的第29分30秒,他终于开口说话,然后访淡在第30分钟就结束了。
聚会的时候,“松鼠”们常常拿出这个段子开涮姬十三,这位老兄总会不紧不慢地说道:“我内心热烈。”然后,面带羞涩,不再争辩。
(韩世平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