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写作缺乏个性的外在原因分析

2009-06-10 12:07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5期
关键词:话语传统作文

周 杰

中小学生充满朝气,富有活力,有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强烈的好奇心,对生活充满幻想。他们的作文理应是灵动、各具特色和个性飞扬的,然而现实作文教学中却出现了种种尴尬局面,究根溯源,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箍制了学生写作的个性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会合道家、佛家文化的诸文化系统,在我国历时五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这种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传统文化,对于今天的中学生作文,有正面影响,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基点是整体主义。强调整体本位,在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中,个人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个人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必须依附于整体,而且无条件地服从整体,在这种整体主义价值观念影响下的社会成员,多考虑的是如何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履行自己的伦理义务,于是对群体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便形成了中华民族从天子到庶人的共同的、一般的社会心理结构。

其次,儒家传统文化观念把人视为一种道德的存在,把道德视为人与非人的临界点,为了保全德行。必须压抑个体的自然欲求和功利欲望。传统文化中的这种道德优先论在价值取向上的超功利性,剥夺了个体自身利益的优先权。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作为一种传统民族文化心理,通过文以载道的方式积淀在社会文化系统中,尤其是通过学校教育的具体教化作用,对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对事物的认知、判断和行为的选择等各个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无疑又将波及中学作文教学。在传统的条条框框和伦理道德的约束下,可供学生选择的作文余地己是少而又少,学生作文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有着一定的标准,他们在内容上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正确、健康、符合传统价值观念的水准,所以,离经叛道是绝对不允许的。这样,学生在作文前往往会选择好标准答案,符合社会的、集体的标准,以保证自己在人们面前的思想道德和情感观念合乎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考虑的不是自己的想法是否新颖有价值。而是想法是否正确、健康。经过长期的作文训练,学生终究形成了正确的主体认知观,建立起了以社会为中心的作文价值取向。在惩罚与压力的强化下,他们通过模仿被老师认同和表扬的社会大我来达到融入集体的目的,共性作文由此产生。

二、应试教育冷落了学生写作的个性

应试教育的本质是急功近利,不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在应试教育的指导下中学作文教学着力于作文操作的种种模式,过分强调文章写法的外在规律,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往往热衷于炮制作文的种种写作技法,机械地要求学生放弃作文自由和自主的倾向,按照其预先设定的一些可以通过语言传达的、作为是作者所必须恪守的基本理念去写作,于是便形成了以轻浅平俗为主要特征的庸俗化作文主题。而作文教学的具体实践,包括作文的构思布局、遣词造句、主题立意以及教师的审阅批改、课堂讲评等的一系列操作环节,均从应试和升学的特殊需要出发。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习惯于沿用自己熟悉的、固定的思路审题立意、布局谋篇。另一方面使学生遇到新问题、新材料的时候,只能习惯性地按照自己曾经走过的思维路线走老路,懒得动脑筋运用新的思维方法回答新问题、处理新材料。表面看去似乎简洁明快,驾轻就熟、得心应手,而在实际上,无形中妨碍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设置了障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长此以往,要求学生写出个性化作文,只能是一种设想。

三、教师权威的过剩限制了学生写作的个性

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秩序,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教师大多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学生,要求学生服从和听话。教师中心的权威主义造就了顺从的人格和残缺的没有独立个性的人,而语文教师则常利用自身过剩的权威和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和生活观,去干预学生作文,给学生传授作文相应的知识和方法。

教师通过自身权威,剥夺了学生的主体思维权。中国历来重视作为道德基础的正确思想。学生作文能否反映出个体的正确思想是决定其作文成败的先决条件。因此,立意不高、或没有意义的文章往往会受到教师的制裁或惩罚,为了避免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与羞辱,学生作文时必先揣摩教师的品味,根据教师的需要来作文。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敢于突破、大胆创新、尽情展露自己的个性,对多数学生而言,既是一种奢华的想法,又是一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教师通过自身权威,剥夺了学生的话语自由权。每个人都要经历社会化的历程,但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对个体社会化内容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而不同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民族文化模式和伦理道德观念等,又决定了个体社会化的内容的不同,因此,教师与学生作为两代人之间定会存在各种各样的思想冲突和理解沟壑。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时,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两代人之间思想情感上的差距。然而现实的教学实践却不如此,语文教师往往漠视或反感学生的主体意识,常以自己既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来评判学生的作文,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迫使学生放弃了个性鲜明的私人话语,而转向了矫揉造作的社会公语。这也是导致学生作文缺乏个性的又一重要原因。

此外,教师自身权威的过剩,使得教师在导读、导写、导评等环节的教学工作,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些不尽人意之处,最终导致学生作文个性失落,元魂作文严重泛滥。

四、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了学生写作的个性

人的个性的话语、自然的倾诉,总是或多或少地受到社会主流话语的遮蔽、压抑和规范,外部话语环境对于心理未成熟、思想未定型的青少年的影响更是明显。留心当下的社会话语环境,不难发现,学生正在被一种虚假、浮躁的社会语境所包围,被社会政治的庸俗化、功利化所污染。

首先,世俗化思潮大行其道。文学从神圣的殿堂日渐走向生活,走向市井,散文大都逸出了旧轨,甚至落入了媚俗的泥潭。各种休闲文化、包装文化、快餐文化等全方位涌现,表现身边琐事,心中微澜的随笔盛行一时,各类特色专栏、通俗书籍、电视谈话节目以及流行音乐、歌词演绎等等,以一种最普及、最有渗透力和穿透力的气势,用一种消磨生命激情的东西,把学生严严实实地包围了起来。其次,电影、电视、网络等进入日常生活,不但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使人们将大量时间花在了屏幕前,而且还侵占了人们读书的时间、读纯文学名著的时间,逐渐降低了人们的阅读品位,封杀了人的思维和想象,把人引向了庸俗。因此,中学生的作文方式、语言文字以及文风,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些制约和影响,迷惘矫情和浪漫风情压倒了真实灵气与个性风骨。

基于以上分析,要想在作文教学中有所突破,必须尽量弱化以上限制因素。

猜你喜欢
话语传统作文
画与理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