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师范学院重庆 涪陵408100)
摘要: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来衡量当今的大学生,其主流是好的,但据大多数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令人担忧。本文就此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 现状 全面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就业、工作压力的逐渐加大、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心理健康、心理疾病问题越来越多地为世人关注。生活在象牙塔的大学生们,因为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学习生活的紧张化、业余生活的简单化、教育思想贯彻的片面化等等原因,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现,以至于出现刘海洋伤熊案、马加爵杀人案。可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不同的心理学家或心理机构对心理健康的理解不径相同。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1]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界定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一种安宁平静的稳定状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的界定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但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状态[2]。英格里士(H. B. English)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主体在这种状况下能做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动,能充分发挥其心身潜能。这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状况,不仅仅是没有疾病[3]。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罗国杰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生活的人,心情舒畅,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他人、环境和社会协调一致,善于开发自己的身心潜能”。[4] 宋彩云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的和谐、协调并适应社会准则和职业要求的良性状态;表现为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5]
虽然不同心理学家或专业机构对心理健康有不同的解释,但归纳起来,心理健康的内容应该包含五个因素:生理因素(身体状况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应当没有疾病,大脑出了毛病就会影响心理健康)、智能因素(有正常的思维能力,智能低下的人不是心理健康者)、人际交往因素(有一定的人际关系与人际适应能力,有人际交往障碍的人当然不是心理健康者)、情绪因素(有一定的情绪调控能力,有情绪障碍的人不是心理健康者)、精神因素(有一定的精神风貌,整天萎靡不振者不能算是心理健康者)
因此,心理健康具有这几个特点:(1)积极的自我观念;(2)对现实有正确的知觉能力;(3)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4)良好的人际关系;(5)能面对现在,吸取过去经验,策划未来;(6)真实地感受自己的情绪。[6]而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时期是心理“断乳”关键时期,根据大学生特定社会角色的要求以及心理健康学的基本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心境;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接受生活、乐于工作;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和性别特征等。[7]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来衡量当今的大学生,其主流是好的,但据大多数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令人担忧。
1989年,国家教委以12.6万名大学生为对象做过心理健康调查,结果发现20.23%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从1992年起,清华大学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中有20%左右的人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 1992年四川省“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课题组对西南地区8所院校的4万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有心理障碍的高达31.13%,其中较严重的占12.42%,严重的占0.81%. 1995年,内蒙古自治区对2万多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26.14%。另外,据对全国6大区16所院校随机抽取的528名大学生作SCL一90测查,结果显示,其中118人至少有一项超过正常标准,即22.4%的大学生在该项测查中至少有一项呈现出心理障碍状况。其中,44.1%的人主要是一项指标超标准,即一个因子项上呈异常;最高项者达全部9项; 人均超标准2.65项。上述结果均高于同龄的一般青年群体。[8]这说明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偏低。而且,当今大学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情绪适应不良”。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本身的情绪特点和外在环境因素影响,从而导致迷茫与困惑、情感波动与情感挫折、学习与就业焦虑、人际关系不良等。研究表明,抑郁症、焦虑症、恐怖症等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的神经症在大学生心理疾病中所占比例相当高。据北京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资料统计,1988-1991年,到中心就诊的135名大学生中,以各种情绪问题为主诉的占42.9%,其中主诉抑郁的占37.9%,列第一位,其余依次为自卑、焦虑、恐惧等其他情绪障碍。据天津市高校的统计,该市5万名大学生中,16%以上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恐怖症、焦虑症、抑郁症和强迫症等。[9]在近些年,因心理障碍退休学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因心理障碍而违法犯罪的比例也呈上升趋势。
所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和组织机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系统工程。只有机构落实、人员到位、任务具体,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地进行。首先,可以构建一个立体化、专兼结合、多元化组合的网络体系。就是从学院领导到学生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系部,再到专兼职心理教师、班级辅导员、任课教师,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建立一个立体化、专兼结合、多元化组合的工作机构,从不同层面、角度,不同渠道开展工作,通过协同努力,从而实现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整体优化的目的。其次,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心理咨询门诊,稳定、规范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普查和咨询工作。每年新生入学后,可以用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及时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及心理健康情况,为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的教学、管理、德育等工作提供依据。对于学生中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患者,可以开展心理咨询门诊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和治疗。
2.广泛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全体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也应面向全体学生,把工作的重心首先放在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上,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从中受益,而不能等问题出现以后才去进行心理干预。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程,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因为,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学校可以针对不同大学生群体特点以及学生关心的共同问题,举办系列专题讲座或报告等,并通过校园各媒体广泛宣传,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心理健康教育课应采用理论与实践操作训练相结合,开展心理训练活动。只有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网络和体系,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通过学科教学,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生健康成长所需的心理社会环境。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加强校风和学风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学术活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
4.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题研究。只有通过研究才能提出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合理化建议,为学校制定相应的学生管理政策措施提供依据,从而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良性循环。也只有通过研究,才能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才能使高校把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人才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才能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注重人格、人品、个性、知识、技能、良好身心素质的协调健康发展。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或目标体系决定了其内容体系,同时,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及大学生群体差异也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应是动态的、有差异的、而且有针对性。因此,如何坚持其内容的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结合就是一个课题。(2)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的探索。(3)积极地对大学生中因心理原因引发的各类典型个案的分析、总结。(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域性特点、时代性特征、形成原因等规律性的探索和总结。(5)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和家庭、社会、学校相结合发挥合力作用的研究等。
在高校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适应社会迅猛发展的需要,因为只有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才能为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能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要求的具有开拓进取、执著追求、勇于创新、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良好心理素质的新型人才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8][9] 黄希庭、郑涌.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3] 辛梓. 心理健康及其标准[J]. 湖北: 咸宁学院报,2005,(7)
[4] 罗国杰. 思想道德修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7] 宋彩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喻问琼,女,1965年出生,思想政治副教授,从事过心理学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