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卫文
究竟是什么障碍阻挡了商业银行的小企业信贷业务,使得小企业甚至在中央高层的关注下依然处于融资困境?
问题
小企业融资难是个国际性问题。由于小企业本身缺少不动产抵押品,贷款无门,使得小企业生存环境更加严峻。一些企业处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的状态,大多数企业设备的更新速度缓慢,劳动生产率低下,技术研发投入几乎没有,严重束缚了小企业创新的动力和竞争力。尽管政府对小企业融资问题高度重视,商业银行也十分看好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高额利润,但具体操作上我国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依然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现象。商业银行为什么面对一块“肥肉”而裹足不前呢?
小企业本身生产经营不稳定,受市场波动影响大,存续期难以预料。一般地,小企业具有自有资金少、实力弱、人才缺、技术薄弱,市场竞争力不足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小企业很难保证其经营的稳定性、持续性,发展后劲乏力。显然,小企业因受自身规模、资金、技术、人才等多种因素影响,同大企业相比,在贷款融资、新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仍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小企业的信息不透明,有效采集、掌握小企业信息的难度很大。一般地,小企业管理基础薄弱,普遍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加之关联交易复杂,财务制度不健全,透明度低,资信度不高。小企业借款的特点是“少、频、急”,银行常常因小企业信用信息不对称、贷款的交易和监控成本高且风险大而不愿放款。
小企业贷款单笔金额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一般地,小企业需要的贷款都是几十万、几百万的小规模贷款,采用传统公司信贷业务的管理模式,发放小企业贷款获得的利息收入往往无法弥补银行为此付出的经营成本。事实上,对银行来说,一支同样人数的信贷团队,做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几个亿贷款花费的时间、管理模式都一样的话,其收益却是明显不同的。这样,信贷员或银行肯定会选择做收益多的业务。
小企业缺乏有效的抵押物,贷款风险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一直以来,银行贷款都实行抵押担保方式。而小企业抵押物缺乏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担保法》、《物权法》为小企业撑开了一把信用伞,但实际操作中银行依然以不动产抵押物为主,其他担保方式一时难以被银行广泛接受。有数据显示,我国小企业能获得无担保贷款的仅有5.6%,比大企业低20多个百分点,大多数小企业都因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而被拒绝贷款。
小企业信用低又缺少金融机构需要的不动产担保抵押品,出现了企业中有大量的动产闲置,资金占用在动产上而无法抵押贷款,严重短缺发展资金,造成小企业生产、发展的恶性循环。
事实上,《物权法》与《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的实施只是为小企业用动产抵押融资提供了新的选择,为银行业创新金融产品提供了平台,要解开小企业信贷问题还要银企双方的实践和探索。
银行本身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规范化、规模化、流程化、标准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银行以防范金融风险为中心,强调系统内法人统一管理,注重资产的安全性与收益性,导致信贷资金、管理权限和信贷投向的高度集中。贷款权限集中于总行和区域机构,新增贷款要经过总行或区域机构的审批,分支行基本没有贷款的审批权限。高度集中的信贷管理体制削弱了分支行的信贷扩张能力,增加了审批环节,不符合小企业信贷业务“少、短、快”特点要求,严重制约了分支行对小企业的信贷营销。
目前,银行风险管理团队素质有待提高,短时间内还难以胜任小企业信贷业务高风险特点对信贷人员的素质要求;产品设计复杂,标准化程度不高,难以满足小企业信贷业务营销简单化要求;业务流程繁琐,难以支持小企业信贷业务金额小、户数多、授信频繁的要求;贷款业绩考核、奖惩机制与业务特点不匹配,难以提高客户经理、风险经理、产品经理推动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积极性、主动性。
建议
目前,我国小企业生产总值近十年来平均增速超过30%,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吸纳劳动力最重要的场所。银行要保持业务持续快速增长,就必须将小企业纳为重要的服务对象,纳为银行战略转型的重点领域。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商业银行必须与小企业建立长期、紧密、稳定的合作关系,引进小企业信贷业务先进的理念、方法和工具,以客户为中心,打造新的商业模式,拓展业务品种,丰富担保方式,采用专业化、标准化、系统化、流程化、工厂化的作业模式,对银行现有经营组织模式、授信政策、信贷流程、产品服务及人员激励与约束机制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
落实银监会“六项机制”,建立小企业贷款管理部门和专业队伍,明确业务边界。借鉴国际上先进银行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良好做法和经验,结合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小企业客户的特点,2005年,银监会颁发了《银行业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提出了改善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六项机制”,即利率风险定价机制、独立核算机制、高效贷款审批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专业化人员培训机制和违约信息通报机制等。
落实“六项机制”,一是要建立小企业贷款利率定价模型,根据承担风险程度的不同,通过利率定价模型把无法量化的风险转化为可量化确定的数值后再对贷款利率定价,以足够的利差来弥补小企业贷款的风险,保证银行资产的安全与收益,降低客户的财务成本。二是要明确专业化的市场定位,通过正确把握市场定位,达到占领目标市场和树立银行服务品牌的目标。三是要有全面的信贷分析报告,对小企业资信进行分析不仅依靠传统的财务报表、商业计划或其他各类书面文件,还要更注重现场调查,注意收集非财务信息和软信息。四是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风险防范与正向激励并重的业绩考核评价办法,引导员工调整和约束自身行为。五是要健全业务人员的培训机制,注重对信贷业务人员的专业化培训,邀请专家讲授新业务产品、重要案例、服务技巧及其成功经验和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及防范措施。六是加强对违约信息的收集,注意收集和掌握各业务区域内的恶意违约客户相关信息,定期进行内部通报,以共享信息、防范风险、改善信用环境。
为进一步促进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在2008年银监会颁布了《关于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指导意见》,要求银行建立健全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银行应按照管理规范化、队伍专业化、核算独立化、考核专门化要求,建立小企业信贷专营部门,组建由专职客户经理组成的专业队伍。
当然,建立小企业信贷业务中心,必须明确业务边界。按照银监会对小企业授信的定义,小企业信贷业务与零售业务的个人经营性信贷业务在具体操作中必然存在交叉。这是因为对小企业来说,一些小企业主往往公司、个人不分,小企业资金在企业主眼里存在“左口袋右口袋”问题,使得银行在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时,出现小企业主或以个人名义或以公司名义向银行申请授信,而银行小企业信贷中心作为一个独立核算的主体,由于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可能存在小企业主钻银行“空子”的问题,或可能存在银行内部营销冲突的问题。无论哪种问题发生,对作为一个整体的银行是相当不利的。因此,银行可以以授信额度作为边界来划分个人经营信贷业务和小企业信贷业务。
同时,在小企业信贷中心还应组建研究规划团队,对全行、区域市场、行业进行研究,运用区域市场、行业、客户征信信息的分析结果,提出分行小企业信贷市场规划,并依据小企业信贷市场的变化对客户评分卡评分参数等进行有效调整。
建立“信贷工厂”,优化小企业信贷业务流程,实现销售简单化、管理专业化、审批流程化、产品标准化、贷后专门化,全面提升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效率。所谓“信贷工厂”就是一条按照标准化流程与要求进行流水线式的工厂化作业。通过运用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和客户信用评分系统,把小企业授信过程分解为几个标准化过程,包括市场研究规划与开发、客户筛选、授信评价、信贷审批、信贷执行、贷后管理、后评估及参数调整等,每一步由专人负责,在部门内“一站式”完成贷款的全部流程。
小企业“信贷工厂”经营模式主要是依据区域经济特点,发现潜在行业,确定目标市场,建立有针对性的营销计划,为销售人员和风险管理人员建立起一整套统一的客户筛选标准,强调“专业性、科学性、高效率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实现前后台客户筛选标准统一化,营销效率高效化。
为有效提升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效率,应建立专门的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对企业信息充分、信用记录良好的小企业,将根据小企业信用等级提供授信额度,全程予以信贷支持;对企业信息不充分的小企业,在足够抵押以及与企业业主或主要股东信用相联系的基础上,分单处理,提供信贷支持。
拓宽担保方式,创新信贷产品,有效下放审批权限。目前,各家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仍主要以不动产抵押为主,其他担保方式大多处于尝试或探索阶段。为有效解决小企业信贷业务,必须在现有担保方式的基础上,扩大担保物范围,推出动产(仓单)质押、厂房抵押、商用房抵押、企业担保、担保公司担保、互保、联保及其他有效合规的担保方式,加快产品创新,进一步扩大小额信用贷款受众群体。
同时,根据小企业信贷业务区域特点显著的问题,在风险可接受的范围内,可进一步有效下放审批权限到分支机构,实行更加灵活的授信方案。
明确激励约束与考核机制,实行小企业信贷业务问责制。在经济资本配置、效益工资分配、专项贷款资金、双线运营费用等方面予以倾斜,对符合行内授信条件的小企业贷款降低经济资本占有权重,按照小企业信贷业务模拟利润的一定比例额外计提效益工资,对于在小企业金融服务方面表现突出、贡献较大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单列奖励。在现有信贷管理系统中对小企业客户进行统一标识,并根据小企业业务特点和所处区域市场环境,采用小企业新增授信客户数、信用客户结算量、结算笔数、万元贷款收息率、不良贷款率五项指标,对试点分行进行差别控制和单独考核。
同时,可试行客户经理个人财产申报制度,通过了解客户经理个人财产变化及其原因,监控潜在的道德风险;实行动态的风险保证金和违规责任金制度,加强对信贷从业人员的约束,形成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