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产权会计观的确立

2009-06-08 02:48邓威东
会计之友 2009年31期

邓威东

【摘 要】 三十年来,我国根据本国实际国情,通过转变会计管理模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权会计观,在企业与市场之间,实现了保障所有者权利与权益的目标。

【关键词】 产权经济; 会计管理模式; 会计控制观

1978年以来,我国结合本国的实际国情对我国的会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通过三十年来的改革、实践和创新,我国的会计管理模式逐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管理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会计管理模式转变,紧紧围绕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产权经济形态,确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权会计观,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会计体系。

一、《会计法》对产权会计观的确立起决定性作用

为贯彻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财政部主持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草案)》,并通过报审程序获正式批准,于1985年1月正式发布。《会计法》创造性地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模式,它对社会主义产权会计观的确立具有决定性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1985年《会计法》中关于保障所有者财产权益方面的内容集中体现了1982年《宪法》中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总原则,并以此为依据规范了会计单位与会计人员对所有者财产权益的反映和监督行为及其责任

其立法后果直接影响到以产权会计思想确立为首要表现的整个会计改革。

(二)《会计法》的贯彻实施直接影响到会计改革实践

1992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其精神在于,从国有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入手,理顺企业产权关系,明确经营管理责任,使产权关系制度化,使企业责权利关系相一致,从而为国有企业走向市场创造条件。

(三)《会计法》修正中所发生的第一次转折,进一步影响到产权会计观的确立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从进一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出发,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与发展的客观要求,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确立这一制度的核心问题在于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1993年12月对1992年《会计法》进行的修正是根据《决定》精神和1988年4月《宪法修正案》与1993年3月《宪法修正案》进行的。修正后的《会计法》在确认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必要补充的前提下,明确了保护私营经济合法权利的内容,并体现了对私营经济进行引导、监督和管理的精神。同时,1995年,在社会主义产权会计观的指引下,财政部又发布了《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了会计改革的目标,决定把适应性改革与创新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四)《会计法》修订中体现在稳固产权会计观方面的第二次转折

1997年,党的十五大在所有制结构、公有制实现形式,以及有关产权的一系列概念方面的重大突破,又推进了产权会计思想演进的历史进程,产权会计观成为支配会计改革的主导性观念。以1999年3月《宪法修正案》为依据,同年10月对《会计法》进行了第二次修订,其精神集中体现了这一点。本次修订从会计控制出发,把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全面而系统地纳入了会计核算、监督与权益保障的范围,这促使支配会计改革的产权会计观念再一次发生实质性转折。

(五)社会主义产权会计观所发生的第三次转折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把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作为企业改革的重点。在全会建议下,2004年4月十届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与发布了2004年《宪法修正案》,该修正案所明确的关键性内容集中在产权制度变革方面:其一,进一步明确了国家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和完善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制度;其二,明确国家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和利益,并依法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的精神;其三,明确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和继承权,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具体就健全社会主义产权会计控制观而言,其影响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要进一步明确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会计改革应把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在内的各类产权,以及包括各式金融投资在内的相关股东权利纳入统一会计制度保障与控制之列,并认定与财产权利相关联的道德、信用都是绝对不可缺失的;二是新世纪的会计改革应牢牢把握,在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过程中,既要严格保护国家、集体经济的合法财产权益,也要严格保护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还必须在处理好不同类型财产权益的基础上,处理好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以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三是新世纪的会计改革要通过完善产权会计法律制度的建设,加强对产权的保护,并与相关方面展开密切配合,完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建设;四是要不断完善《会计法》,把适合中国国情、进行全球性会计制度协调的会计准则,有计划、有步骤地纳入我国统一会计制度。

二、我国建立的科学会计准则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产权会计控制观

在1992年11月,我国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年2月在对以上基本准则进行修订的基础上新增加了38项具体会计准则,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与适应全球性会计制度改革要求的会计准则体系,这是会计改革的又一重大成就。这一准则体系始终和《宪法》与《会计法》中保护财产所有者的权益及利益的精神相一致,可以说这个体系中每一项会计准则的制定都切实地体现了产权会计观的精神,主要体现在:

第一,会计准则体系是整个产权会计法律制度的基础,它不仅与《宪法》以及相关经济法中的规定保持一致,并与独立审计准则相协调,同时,在建立过程中,它以适合中国企业的产权特征为目标,充分体现了每项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行为的规范与对所有者财产权益的维护与保障。

第二,在社会主义产权会计观的支配下,会计准则体系体现了保障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建立与健全,以及维护所有者财产权益的目的。

第三,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为指导,把握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中实现了制度性理论体系与方法技术规范体系的统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体系。考虑到我国所有制结构的特殊性,运用产权经济学中对产权要素的表述,正确确定了会计准则中反映的会计基本要素,并在具体设计中,一方面遵循国际惯例,选用了资产、负债与权益作为核心要素;另一方面又针对市场性质及其形态,从产权的占有、使用、收益与处置四项权能的角度出发,考虑准则中产权会计的建立问题。在对产权四项权能的表述中,首先强调的是占有权及其形态,明确这种具有永续性和排他性特征的权能,是产权存在的前提;其次,从财产占有权方面,考虑到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产权结构的特殊性,在会计基本方程式中,以“所有者权益”的表述取代“资本”的表述,从而在突出“权益”概念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同所有者的“权益”含义统一包容进来,以“所有者权益”要素引出第二会计方程中的要素,即收入、费用与利润,由此符合逻辑地把有关产权“四项权能”的内容统一起来。

第四,充分考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变化的特殊性,遵循现代会计学原理,以规范企业产权价值反映与控制行为为对象,在会计准则制度理论中的最高层次明确了“会计基本假设”,从而限定了会计工作与理论研究的前提条件,从会计法理方面,保障了对企业产权价值运动过程及其结果的正确反映与监控。同时,从审视国内外市场经济环境变化出发,着眼于产权控制的未来时态,考虑到在原有几项基本假设的基础上,适时增补内容,如权责发生制等。这种在会计准则建设中,辩证处理产权价值运动静态与动态的发展关系、现时状况与未来发展变化状况的关系,以及原则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关系,既体现了会计改革中的创造性,又显示了会计准则的制定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第五,在社会主义产权会计观支配下,在财务报告准则建立方面,列报制度理论与列报方法技术规范有机统一,实现了这类规范制定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具体而言:一是坚持各产权要素信息在列报与披露中的一致性,尤其是在列报指标体系与各项指标计量口径处理上的一致性;二是从保障所有者权益出发,突出了列报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把法定性要求放在首位,强调会计信息在法律上的证据力,并以《会计法》为依据,明确了企业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三是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报告的概念框架。

总之,在我国,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产权经济形态存在为前提的,正是由于稳固地树立起产权会计控制观,才得以建立起产权会计的法律制度体系。在企业与市场之间,要实现保障所有者权利与权益的目标,关键取决于会计、财务管理与审计等基础控制环节所建立的规则,如果失去这些规则的制约,那么市场经济危机随时可能发生。●

【参考文献】

[1] 项怀诚.新中国会计五十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2] 付磊.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会计研究,2007(12):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