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平
摘 要: 在经济学本科教学中引入实验经济学符合教育规律。但在本科教育中开设实验经济学与在研究生教育中开设存在很大区别。经济学本科实验经济学教学应侧重验证型实验,以辅助性课堂实验为主要教学形式,同时应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技巧,以使课堂实验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 经济学本科教学 实验经济学教学 目的和形式 方法和技巧
经济学实验指在可控制的实验环境下对某一经济现象,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以检验、比较和完善经济环境或提供决策依据。经济学实验一开始是作为一种和模型推导、统计分析相并列的研究方法出现的,但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将实验引入课堂教学,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经济学实验教学中学生亲自参与计算机与实物模拟的常见经济活动,既有教师的讲述及实验中与其他参与者对话的听觉刺激,也有所观察到的经济现象的视觉与编码刺激,与传统的主要通过听觉刺激的方式相比较,可以提高识记成效。而且这种方法充分发挥了模象与实物感知的优点,其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方式,也优于案例式教学。在美国很多大学早已将实验经济学引入本科教学,并出现了以实验来讲解经济学原理的教材。所以,中国逐步在经济学本科教学中引入实验是非常必要的。
一、本科开展实验经济学教学的目的和形式
近年来,国内一些著名大学已经在研究生教育中开设了实验经济学课程,但是在本科教育中开设实验经济学和前者有很大不同。在研究生教育中开设实验经济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因而侧重对实验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和实验技术的介绍。而在本科教育中开设实验经济学,首要目的是通过实验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提高学习经济学的兴趣,加深对经济学理论和现象的理解,其次才是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由于目的不同,因此实验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也应有所侧重。
1.以辅助性课堂实验为主要教学形式。
课堂实验是一种专门用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的互动、简短的游戏。将课堂实验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简便易操作的实验、深入浅出的情景设计,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比如讲授供求定理和均衡价格时,可以请学生分别扮演买卖双方,在课堂上自由讨价还价,达成交易。根据几轮交易的数据,就可以构造出需求曲线、供给曲线及均衡价格。这种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现代教学方式,使教师讲授与学生主动参与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信心。
课堂实验教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作为辅助,与经济学课堂教学相配合,每学期做3—5个重要的实验,使学生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二是将课堂实验作为主体,把所有的经济学教学内容变成若干实验,从实验中体会和学习经济学。由于后者要求教师对实验经济学有深入理解和把握,还需要有配套的课程设置(分开开设初级经济学和中级经济学)和较为完善的标准实验室,而目前还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条件,因此,辅助性课堂实验是一种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
2.侧重验证型实验,适当开设综合型和研究型实验。
验证型实验是为验证已有的理论而设置的实验。在验证型实验中,指导教师将实验所需用品准备齐全,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中的操作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结果,按照要求将实验过程和结果整理出实验报告。验证性实验适宜按专业课程的开设来实施教学,每门专业课程根据相关内容开设3—5个实验,如微观经济学可以在《消费者行为》一章开设个人选择实验,产业经济学中可以开设产业组织实验,金融学和证券投资学中可以开设证券市场实验和行为金融学实验等。
综合型实验建立在验证型实验的基础上,由若干门课程中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实验组成,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来完成实验。综合型实验的重点需要放在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上,要求学生已经学习完基础课程,做过一定数量的验证型实验,因而比较适合在高年级学生中以专题课的形式开设。研究型实验一般是由学生(或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提出研究题目,自主或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以得到创新性结果。这样的实验一般由学生自主实施,宜在开放实验室中进行,不宜和课堂教学相结合,但可以结合毕业论文或各种科技竞赛活动进行。
二、本科实验经济学教学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目前本科生的实验经济学一般是以课堂实验的形式开展的,课堂实验有其特殊性,受到时间、经费和学生人数的制约,因此,要使课堂实验到预期的效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方法和技巧:
1.尽量使全班学生都参与。
目前本科生课堂人数都比较多,如果让所有的学生都参加到实验中来,不仅实验很难控制,而且时间和资金消耗都很多,实验效果反而不好。这时就需要采取一些灵活措施,既保护学生参加实验的积极性,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直接或间接参加到实验中来,又有效控制实验,不让实验花费的时间过长。根据我们的经验,分组是最好的办法。把全班学生自由组合,按实验要求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作为一个单独的决策主体,每组经过协商决定在实验中要采取的行动。这样虽然会使实验的用时略微延长,但能够使学生在随后的讨论中大为活跃。对于不适合分组的实验,可以选择部分学生参加,其余学生在旁边观察。为了能调动旁观学生的积极性,应根据实验的内容提一些启发性的思考问题,或在实验进行过程中由教师直接提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最好是需要认真观察实验过程才能回答的。如果实验要进行多轮,在不影响实验的前提下可以在适当的轮次调换实验的被试者,让旁观学生在某些轮次也直接参与到实验中来。同时可以选取部分学生作为实验控制人员,比如实验秩序维持者、数据记录者等,以尽量减少旁观学生人数。
2.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报酬支付形式和数量。
为在实验中形成受控的经济环境,必须给被试学生支付报酬。支付报酬的目的是为被试学生提供激励,减少被试学生行为的变异性,降低甚至排除随机行为带来的干扰。实验经济学研究表明,报酬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其一,单调性(Monotonieity)。即被试学生认为报酬越多越好而且不存在饱和状态。其二,凸显性(Saliency)。即被试学生的行动与报酬的关系,应该能凸显实验主持者所希望的制度。其三,优超性(Dominance)。在实验中被试学生的效用变化来自实验报酬,除此之外的其他原因可以忽略不计。现金是最符合这三个条件的,所以国外和国内研究型实验一般都支付现金报酬。但对于我国以教学为目的课堂实验,支付大笔的现金显然难以做到。因此探求合适的报酬支付形式和数量是经济学实验的重要课题。将实验收益与平时成绩挂钩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但这种办法不可大量采用,一是因为成绩的激励效果毕竟不如现金,二是因为学生成绩衡量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这与学生在实验中取得的收益并无内在关系,因此用实验收益作为成绩会带来不公平问题。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尽量取得学校支持,如果能够得到少量的实验经费支持,那么就可以设计巧妙的报酬支付体系,支付尽量少的报酬,取得尽量大的激励效果。有效的办法是使用杠杆,如在被试中随机抽取一位学生支付其所获收益的一个比例,也可以在收益排名靠前的学生中抽取一位学生支付其一笔小额现金报酬。根据我们的经验,采用这些办法后,一次实验支付10元左右的报酬就能取得很好的激励效果。
3.根据课堂实验的教学目的来组织实验。
课堂实验和研究型实验存在很多差别,研究型实验的目的是检验理论、发现新规律;而课堂实验的主要职能是一种教学工具和教学方式,目的是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检验理论和发现新规律的职能往往并不放在第一位。因此,(1)课堂实验应简短明了,尽量控制在一小时内完成。如果课堂实验跨越两小时,学生注意力分散,往往会影响实验效果。(2)课堂实验应便于操作。在课堂实验中尽量使用简单的便于寻找的道具,如卡片、信封等。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多应用电子表格,编些简单的运算程序,将实验数据和结果当场演示给学生看,既精确又一目了然。(3)正确编写与宣读实验指导语。实验指导语是具体指导被试学生如何参加实验的文件,应包括实验的重要信息,如实验目的、实验制度、被试学生可能采取的行动等,同时教师应事先准备几道为使学生理解实验的问题。编写指导语的关键是要做到正确、明确及易于理解,同时要避免暗示教师希望达成的某种效果。在实验时,主试或助手应大声朗读实验指导语或播放录音,以提高被试学生的注意力,让被试学生完全理解实验指导语中的内容。
4.重视课堂实验的讲解和讨论。
研究型实验的关键在于观察实验结果是否和理论预期一致,因此实验结束后通常不讲解结果。但课堂实验的目的是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因而讲解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把学生在参加实验后的直觉和理论联系起来,从而可以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实验的讲解最好采取讨论的方式。请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规律,让他们自由发言解释这些规律,教师可以列举各种理由支持或反对这些解释,引导他们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在学生自己得出理论后,教师可以适时地对理论进行讲授。这里要注意的是实验只有在讲授理论之前做,才能保证学生不受理论的诱导。
参考文献:
[1]张耀辉.实验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金雪军,杨晓兰.实验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3]马慧景,马玉青,穆书涛.经济学实验教学法改革研究.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