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睿 陈春意 熊 琪
摘 要: 高校学生组织有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分,本文主要讨论非正式组织的分类与管理。非正式组织不仅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还在学生中起着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应根据其特征对不同类型的组织进行引导与管理,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
关键词: 高校学生 非正式组织特征 分类管理
高校学生的思想活跃,为了能实现和满足自身的需要,学生自发形成了各种类型和规模不等的非正式组织,比如:高校社团、社会实践活动小组等。这些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对非正式组织进行分类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与管理,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有利于学生非正组织的发展,对学校的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1.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分类及特征
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是指在学习、生活中,因为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或有共同的志向、道德标准、奋斗目标或者能彼此满足自身需要而自发形成的,联系在一起并相互影响的学生团体,其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权利义务和职责范围取决于成员自愿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共同行为规范。
1.1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的主要类型
依照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的表现、作用形式,可将其分成如下三类:
1.1.1积极型。这类非正式组织的成员绝大多数是学校学习的尖子或各种活动的骨干,他们思想进步,上进心强,对学习、活动认真负责。因此,他们主要是进行一些有益的文体、科技等活动。
1.1.2娱乐型。这类非正式组织中的学生因共同的兴趣爱好,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文体活动,以锻炼、娱乐为目的。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其特长。
1.1.3消极型。这类非正式组织成员对集体活动缺乏热情,反应冷淡,缺乏上进心和责任感。
1.2高校非正式组织的主要特征
根据非正式组织的三种类型,可以归纳出非正式组织的主要特征如下:
1.2.1以个人感情为纽带或为完成某单项活动而自发形成。非正式组织既无法定地位、也无固定的活动形式,使人们结合在一起的重要因素是感情,因此进入或退出无须履行一定的手续,但它往往比正式组织具有更强的凝聚力。
1.2.2具有自发形成的非正式制度化的行为规范。非正式组织中的核心或领导人物对组织中的各种不成文的规定起主导作用,他们靠个人影响力,运用一些方法使别人接受自己的主张,并主要从精神上奖励或惩罚成员,对其成员有较大的影响和约束力。
1.2.3结构松散。高校的非正式组织形式多样,因爱好、感情等因素而形成。没有严密的组织形式,没有共同的纲领、目标,合则聚,不合则散。
2.高校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2.1积极作用
2.1.1非正式组织对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带着种种欲望进入学校,不仅有求知的欲望,期望理解自己周围的事物与观念,还有归属、自尊的欲望,期望归属于团体,得到同伴的认可,取得应有的地位与受他人的尊敬。这是—种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当这种需求得到满足时,学生就会获得自尊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相互促进的关系,能唤起各个成员间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使每一名成员都能最大程度地感受到被接纳和尊重的愉快,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1.2非正式组织成员间的交往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学生间的交往有助于形成学生的行为规范并获得一定的社会经验,在群体中互相交流感情和表现个性特征,有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个性的形成。在各种情境中能妥善处理自身的、社会的、心理的相互交织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极为重要。
2.1.3非正式组织有助于信息的传播。非正式组织可以作为正式组织的某种信息通道而起作用。它的信息通道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收集信息。非正式组织的信息可以验证正规信息收集渠道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还可以弥补正规信息收集渠道的不足。二是传播信息。一些有争议尚无把握的事情、意见,可通过非正式组织交换意见,观察反映,为最后决策寻求支持。
2.1.4非正式组织的内聚功能。非正式组织中的成员重感情讲情义,有较强的凝聚力。非正式组织能给学生提供一个人际交往和情感支持的平等平台,能使学生的个人才能达到最大的发挥,开展活动再苦再累学生都毫无怨言。
2.2消极作用
2.2.1容易妨碍学校正常工作。由于非正式组织是以感情作为纽带的,成员的喜怒哀乐和内心不平情绪常在组织内得到倾诉、宣泄,这往往造成一些成员聚集在一起寻求不正当刺激,违反校纪校规,并对其他成员构成威胁。
2.2.2对中间型非正式群体引导不当,在一定条件下这类非正式组织可能转化为与正式群体相对立的小宗派,影响学生的团结。
2.2.3以群体形式助长一种所谓的“抗官方心理”,对正式群体所肯定、提倡、支持和要求的活动都持怀疑、不合作甚至反对的态度。
3.对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引导与管理
3.1确立正确对待高校非正式组织的态度
高校的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属于正常的客观现象,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对于非正式组织的现象不应该持漠视或否认其存在的态度,应当正视和承认它的客观存在,应该用一分为二的态度看待它,发挥其积极作用,更有效地对其进行引导管理。
3.2提高非正式组织管理的方法
3.2.1优化管理环境。要给学生一个民主平等的环境,使其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相互间自由地轻松地交往,既能使其得到心理的满足和需要,充沛的精力得到正确的引导和释放,进而能以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培养社会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3.2.2优化管理方法。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非正式组织应当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1)对积极型的组织应当保护、利用和促使其成长,了解其成员的需要和动机,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困难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促使其成长并将他们成功的做法加以肯定和推广。(2)对娱乐型非正式组织应坚持正面引导,通过扶持和开展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娱乐活动,引导他们的兴趣,从而自觉改掉坏习惯,从活动中获取心理的满足和维持心理平衡。(3)对消极型非正式组织应尽力教育、改造使其转化,只要耐心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可以将其转化的,但要掌握好转化点的选择。
3.2.3发挥非正式组织中核心成员的作用。非正式组织中,核心人物是矛盾的重点,是处理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影响着和制约着其他的成员。高校可以有意识地安排这些核心人物在某正式组织中担任一定职务,两种组织就会和谐合作。让核心成员担任一定的管理工作也可以促使他们转变,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促使非正式组织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3.2.4加强高校管理者和非正式组织成员间的沟通和情感互动。在沟通中要有意识地积极寻求反馈,注意减少学生的防御心理,注意洞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及表情、行为。进行感情的互动就是要充分理解和真诚体谅学生的感情,只有充分把握和了解学生的情感动态才能在管理和沟通中处于主动地位,才会在情感交点处开始认真地听取、理解和接受信息。
3.2.5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对学生和正式组织有着各种积极的作用。但是,只要高校的管理者能够本着“平等互利、信任相融、抓主要矛盾”的三大原则,对于不同类型的高校非正式组织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同时注意发挥非正式组织中核心成员的作用,注意加强和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情感互动,就一定能对高校非正式组织进行正确的引导,对高校的学生工作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碧琳,宋爱玲.非正式组织成因的实证研究院[J].现代财经营,2005,(4).
[2]唐骏.论高校非正式群体的管理[J].湖南社会科学院2004,(5).
[3]潘从义.新时期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