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标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它是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发挥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模式,并使之逐渐丰满和完善。中学生物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无疑为创新教育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它将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的形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生物教学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新颖性,提高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新思维习惯。因此,新世纪的中学生物教学,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的同时,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应主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志、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入手逐步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现与各位同仁探讨:
1.唤起强烈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人们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释放创新激情。创新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有目的地培养获得的。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物学发展规律,组织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教学时可充分利用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史实和生物科学新成果,与学生共同探讨他人是如何提出新方案,取得新成果、建立新理论的。比如,在学习了密码子后,告诉学生第一个被破译的密码子UUU(苯丙氨酸),接着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知道UUU决定的是苯丙氨酸。学生可能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教师介绍尼伦伯格的实验,人工合成一段仅由尿嘧啶核苷酸构成的RNA(…UUUUUU…),以此为模板合成出了一段仅由苯丙氨酸连接而成的多肽。因此学生自然会体会到尼伦伯格实验的巧妙之处,产生出“我也能”、“我也行”的自信心。
2.培养顽强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指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甚至是冒险的精神。创新是在未知中求索,不可能一帆风顺,更有许多创新成果是在逆境中诞生的,经受了无数次失败和打击,有的甚至使人心力憔瘁。例如,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教授在文革期间顶住政治压力,在水稻扬花的中午,冒着烈日,仔细寻找着几万分之一的雄性不育水稻。当极其难得的几棵雄性不育水稻被“小将”夺走后,他还是继续寻找和研究。就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意志,培育成了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再如,年轻的助教班丁发现胰岛素的过程中,同样克服了极大的困难,实验室潮湿、闷热,多数实验狗由于伤口感染死亡;由于经费枯竭,他为了实验连生活费都搭上;仅有两位本科在校生助手,其中的一位还中途辞别,更遭的是班丁的女友也在承受不了这种压力的情况下离他而去。班丁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坚持实验,最后终于发现了胰岛素并由此而获得了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顽强的创新意志,再新颖的创新也会半途而废。相比之下,在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就显得微不足道,从而增强了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3.培养灵活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创新及创新能力的大小。爱因斯担曾说过:“创新并非逻辑推理的结果。”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尤其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有意识地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也就是常说的“唱反调”。在一定程度上讲,逆向思维更需要勇气,需要树立创新无权威、创新无止境的观点。在这方面达尔文和孟德尔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达尔文是天主教徒,信奉“上帝造物,万世不变”,但他还是相信物种是可变的,在他耗尽毕生精力,收集研究了大量的资料后,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论。孟德尔也同样以叛逆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由一位天主教牧师而成为遗传学的奠基人。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多方向、多数量、全面展开的辐射型思维方式,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能克服常规思维的单一性、单向性,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流畅性。尽管有的学生提出的方案是幼稚的、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其中无不包含着创新的火花。例如,在学习了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后,再来重新认识豌豆作为杂交实验材料的几大优点,以及分析实现F2分离比的条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以培养发散性思维。
4.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创新教育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将创新能力的培养置于首要位置。我们生物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加强学法教育,使学生学会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把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介绍给学生,以使他们得到一把创新的钥匙。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要使学生灵活多样地获取知识、扩大知识面,就必须加强学习方法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教会他们怎样学会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展示生物知识的发现过程,介绍创造性解决问题,培养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而不是简单的传授结果。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后,才会在未来的学习中自如地获取知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作为从事生物基础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较高生物科学素质的同时,只要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把握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创新教育素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就一定能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龚科红: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学思想录(中学生物卷)563-583江苏教育出版社
[2]刘恩山,汪忠.200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3]余自强.高中生物课应提高基本科学素养要求.生物学通报,2003(1):36-37
[4]刘相斌.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创新能力.中学生物学,2007(2):15-16
[5]边清杰,林秀花.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创新与继承.中学生物教学,2007(4):9-10
收稿日期:2009-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