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明
阅读教学要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训练,特别是读写基本功。语文水平主要看读写能力,尤其是写的能力。著名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张田若先生说过的一句话:“阅读教学要把写挤进去”,这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写,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语文教学一手抓读 ,一手抓写,如此而已。
现行教材每单元进行一次作文训练间隔时间长,学生练笔次数少,容易产生阅读教学与写作相脱节,弄成讲课是讲课,作文是作文两张皮的情况。为了弥补这种不足,我们应在阅读教学的同时,针对所学的课文进行小练笔。“随文练笔”现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所谓“随文练笔”,即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把写的训练有机有度适时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现介绍我在教学中的几种“挤”法:
1.读中仿写——吸纳表达方式
“读文”是为了积累、吸收,“写文”是为了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从“读文”中吸收的思想观点、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借鉴运用到“写文”中去,实现读写知识技能的转化和迁移。可以对课文的开头、结尾、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精彩段落仿写。让学生了解按事情发展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先总结后分述、按先分述后总结、按并列段式等段的构成方式。如教学《红树林》第三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按总分总的顺序来介绍红树林,在描写红树的外形特点时,从下往上,先写树干,再写花,教师有条理的引导,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让学生以这种按顺序观察和描写的方法来介绍一种植物。再如教学《第一场雪》时,我引领学生细细阅读描写雪后景色的一段,总结写法,从概括到具体;先写色彩,再写声音;先写静再写动;先写远处再写近处。“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早晨,推开门一看……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一阵风吹来……。”这段话先概括写总景,再具体写了柳树和松柏,这一切都是静态描写,接着“一阵风吹来……”是动态描写。先写“白茫茫的厚雪”和“粉装玉砌的世界”是颜色,再写“簌簌落落地抖落下来”是声音。于是引导学生仿照这种方法写雨后之景,一段段精典文字便产生了:“大雨整整下了一夜。早晨,推开窗户一看,嗬!好大的雨啊!山川、树木、房屋,万里江山全都焕然一新。远处的山显得更青了,近处的树显得更绿了,村边的河流显得更清了。树上挂满了一串串的‘露珠,可爱极了。一阵风吹来,树叶哗啦啦地响,‘露珠便飘然而落,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块块五光十色的雨帘。”多美的语言啊!多么生动的观感之作啊!这样的写作,谁说不是一种无痕的精彩?
从段落的仿写中能让学生掌握篇末点题、提升思想,反照前文、首尾呼应,提出问题、发人深思,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的结题技巧。
2.想象补白——感悟教材思想
抓住课文空白处,入乎其内,徜徉其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已有的知识储备,大胆发挥合理想象,还原空白,使空白处不再空白。这样不但加深其理解,丰富其语言,而且拨动其情感,丰富其感受。真可谓是豁然开朗、别有洞天。在学《草原》一课时,课文描绘了迎客、相见、待客、联欢等盛况,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补写一段送客盛况提示学生:他们会说些什么话?分别时的表情是怎样的?他们之间又会有些什么友好的动作?进行小练笔训练,填补了文本的空白。在学《为了他的尊严》一课第四自然段妇人让乞丐搬砖,“乞丐用异样的目光看着妇人,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了两下。终于,他俯下身子……”让学生加写乞丐想些什么最后才作出搬砖的决定。
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到轻松、愉快 ,参与的热情高涨,创造性被大大激活,学生愿写。想象力得到了训练,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
3.情感萌生——走进人物内心
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情思涌动才能才思绵延。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方能有所感悟。例如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当史铁生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我让学生去想象作者当时是怎样的心情,为何会暴怒无常?有的学生说:“正当年青,双腿瘫痪,这意味着他所有美好的理想全都被永远地禁锢在了轮椅上……这样的打击谁能受得了。”说着说着那位学生的眼圈红了。当读到“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有的学生说:“这是一位多么艰难的母亲啊!深患绝症的她看着心爱的孩子饱受着折磨,强忍住自己的病痛,强忍住儿子的病带给她的致命打击,强装笑颜,只为了不触动孩子那敏感的心。多么深沉的母爱啊!……”教室里一片静默,每个孩子脸上神情都是那样的肃然,那样的凝重。此刻在他们心中涌动的何止是一份感动。接着我布置了作文《妈妈,我想对你说!》。文后篇篇情真意切。
4.延伸情节——续出文章真谛
有些课文的结尾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此时此刻让学生延伸情节,补充结局,对深化理解原文,培养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颇有益处。如学《井底之蛙》一课时,我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故事的发展,展开想象接着往下写这个故事,假如青蛙跟着鳖来到了大海,它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再如《半截蜡烛》一文最后一句写道:“刚到楼梯口,蜡烛熄灭了。”这是一个比较含蓄的结尾,我在上课时就利用这个空白,让学生想象蜡烛熄灭后的情景,续写课文。
5.读后写感——情感得到升华
课文的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学生阅读时容易动情,但“写”的情感则要靠学生通过再造想象或角色移位来自然生成。如阅读教学《“扫一室”和“扫天下”》一文时,我让学生以《我与陈蕃》为题写一篇读后感,先让学生先谈谈你对陈蕃的看法,再想想:听了薛勤的话后,陈蕃会沉思些什么?薛勤的话有什么道理?你的志向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你是怎么做的?还可以谈谈自己的不足之处,更可以说说听了陈蕃的故事后,对自己的启发等。再让学生把自己刚才说的写下来。文中学生将自己的思想与陈蕃进行了对比,进一步悟出了道理:只有“扫一室”,才能“扫天下”。学生的每篇文章都饱含着真情实感,都充满着激情,正所谓“情到佳句出”。这是由读到写的巧妙过渡和自然转换,很好地把握了读写的契机。
今后我还要继续加强对教材的研读,使教材不仅发挥信息传递、人文教育、情感熏陶等方面的作用,而且能发挥写作知识的渗透、写作技能的锤炼、写作思维的训练等方面的作用。因为我深知谁能让学生会读,会写,并养成习惯,就是最大的成功。
收稿日期:2009-07-18
作者地址:泉州市丰泽第一中心小学36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