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婷
[摘要]通过儿童在这漫长而艰难的学琴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家长的困惑、苦恼,从五个方面来说明钢琴的学习是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一种充满爱心的交流,要以严格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必备的知识和正确的要求去帮助孩子来进行学习的,并能让他们从中体会到音乐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儿童 音乐 兴趣 练习 钢琴演奏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510171-01
当今社会的家长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有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进行了一些特长方面的培养,甚至有一部分家长在孩子四、五岁时已经开始了钢琴这门艺术的学习,但是在学琴的过程中,家长和学生都承受了沉重的压力,付出了种种的艰辛。在这艰苦而漫长的陪学、陪练中,家长们也少不了有许多的焦急、苦恼、不知所措。那么应该怎样去辅导孩子的钢琴学习并让他发自内心的喜欢钢琴这门艺术的学习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钢琴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特别对于初学钢琴的儿童来说是十分枯燥的,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的要去重复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指法,那么要想能长时期的坚持钢琴学习,首先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学琴兴趣。如果孩子在练习时遇到了困难,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耐心细致地教导孩子。比如我们在教孩子们练习《小客人来敲门》时都是很简单地中央C节奏重复。那么怎样引导孩子去弹奏这种只有节奏的变化而没有旋律感的小曲呢?如果孩子的动作很紧张或很松懈,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对孩子们说:“你听,这位小客人敲门不礼貌,好像要把门都敲坏了。对这样不礼貌的客人,主人是不会欢迎的。”再进一步的启发孩子要很有礼貌地敲门,注意敲门的声音是否好听。如果有由于过于控制而弹得太轻,我们又可以同样形象地指出:“敲门的声音太轻了,主人听不见就不会来开门的。”我们可以用这样很形象的比喻,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孩子根据我们的启发和他们自己的体验使孩子们能感受到音乐的乐趣。
二、养成良好的学琴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琴习惯从根本意义上讲,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1.读谱是演奏一首作品的基础。准确的读谱好比一个良好的胚胎,为日后的发育成长提供良好的基础。试想一下一首曲子错音连偏,节奏不对,指法混乱,奏法不讲究,又如何能达到正确的表达音乐的意义呢,因此,读谱一定要力求准确。准确读谱的具体的要求可归纳为四个方面:(1)音正确;(2)节奏正确;(3)指法正确;(4)奏法正确。
2.儿童正处在对各种事物以最率直的方式接受的时期。他们对声音、色彩、形状等都有极敏感的反应。在孩子学习弹奏新的作业时,读谱的过程中应该先学会歌唱而不是弹奏,因为通过歌唱可以使音乐之光注入儿童的心灵,而且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美和音乐的乐趣。匈牙利著名钢琴教育家柯达伊强调:“不先歌唱就开始学乐器的儿童,一生注定没有音乐。”歌唱可以让孩子们以自然、愉快和他们喜欢的方式接近音乐。歌唱中音的高低、长短、强弱、节奏等音乐的基本要素和歌唱旋律的情绪、特性都会使他们获得音乐的感受和感觉。钢琴音乐就是借助钢琴来歌唱。要孩子们学会歌唱,正是为了他们将来能用钢琴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歌唱。
3.做任何事都是有方法的,如果方法不正确也是不会成功的。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练习。(1)学琴的过程要循序渐进内,逐步复杂;(2)要多用慢速来练习;(3)重点、难点要分节、分句、分段的去学习。
4.我们现在的家长培养孩子学琴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一定要从事钢琴专业,而是在于开发智力和陶冶情操,丰富艺术修养。因此,要求孩子以严格认真的态度进行学习。学习的态度严格认真,学习的质量效果自然就有了保证。
三、扎实的技术基础
钢琴演奏的技术基础的训练是离不开练习这个过程的,为什么学习钢琴要强调科学的练习呢?这是因为与人体肌肉运动相关的,如果离开了练习,人体的运动器官就无法形成肌肉的习惯,也就谈不上对这门科学的学习和掌握。
1.在练习过程中,手指是演奏钢琴直接触及琴键的部位。手指的力量、灵敏、速度以及基本的指触方式和控制能力是钢琴技巧最重要的环节,是钢琴演奏基础的基础。
2.手腕在钢琴演奏中的功能主要是两方面:(1)支撑;(2)调节。赵晓声先生把手腕比喻成最重要的发力“中转站”,是“调节器”,是“防震弹簧”。所以发力“中转站”是指支撑,“调节器”和“防震弹簧”是指调节作用。
3.手臂的协调与重力的运用为手臂的放松、手的支撑和手指的运动提供了最有力的方式和能量支持。
4.演奏的准确性对最终演奏的质量和效果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弹奏中的错误没有及时的纠正,就回会在不断重复中形成错误的习惯,我们在练习中应注意音程的距离、和弦的把位、指法的规范、远距离的大跳等技术性难点,这些难点形成了演奏准确性的技术性困难。只有克服这些困难,准确性才能得到保证。
四、音乐感觉的培养
音乐感觉,即音乐的敏感性和感受能力。有的孩子一听到音乐就高兴,就会手舞足蹈,表现出对音乐的敏感性,有的孩子则表现平淡,甚至无动于衷。这种先天对音乐敏感性的差别是客观事实。所以音乐感觉的后天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孩子在学钢琴过程中要慢慢地培养成有一双灵敏辨别旋律、节奏、和声音乐的耳朵,而且要能感知这些旋律、节奏、和声音乐所表现的音乐内容、音乐意境和艺术形象,把音乐同自己的情感体验联系起来明白音乐的内涵。日本小提琴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听”的习惯和技能的发展是所有音乐教育的一致目标。相信,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听”习惯的培养,发展儿童“听”音乐的能力,才能提高孩子的音乐感觉。
五、音乐的表现力
音乐的表现包括感觉和理解音乐的能力与体现和表达音乐的能力。(1)音乐表现首先是要把握住乐曲的音乐特性,艺术表现不是以正确或错误来界定的,如果在音乐特性上把握失误了,比如一首欢快活泼的曲子弹成了抒情优美的曲子,那么就会被认为弹错了。(2)对音乐作品的力度处理是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声音的强弱不是音乐的外部形态,它同音乐内容紧密相关。(3)对比是一切艺术要遵循的美学的原则,音乐是表现艺术的美,需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音乐。(4)表现音乐需要落脚到音乐结构的具体主成的最基本单位动机、乐汇、乐句上来寻求服务于音乐总体特性的具体处理。音乐同语言的表达一样,要让别人把你所要表达的意思听懂,你就需要把每句读对,讲明白,表达出话语中的语气和意思来。
我们在孩子平常学琴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快乐、开心的学琴,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还要告诉他们怎样去用琴音来传递和表达音乐。让音乐就像说话一样,把话中的语调、语气、抑扬顿挫,像表达自己说话意思那样自然地融入音乐中。让我们学琴的儿童能发自内心的喜欢钢琴这门艺术。
参考文献:
[1]但照义,《少儿钢琴教学与辅导》.
[2]李嘉禄,《钢琴表演艺术》.
[3]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