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作胜
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立足现实、总结过去、面向未来,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关系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科学发展观既是理论又是实践问题,在当前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如何把握是值得探讨的。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学习实践 问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人们经过五年多的学习和研讨,对科学发展观已经熟知,科学发展观成为当前使用频率最高、运用范围最广的一个新概念。但是,熟知并非真知,要从熟知做到真知,就要全面深刻地理解其形成的理论基础、深刻的内涵及实践中须重点把握的问题,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用广阔的视野,作立体式的多角度的深层次思考。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一)科学发展观得以提出的思想前提
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一条根本的宗旨,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正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我们党的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党提出了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就发展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主要体现在:发展应当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正是出于更好地体现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坚持“执政为民”的思想,我们党强调共产党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思想前提。
(二)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观点提出的理论依据是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由活生生的人民群众本身的发展所决定的。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就是承认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就是承认国家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三)全面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是唯物史观关于社会有机体思想和社会结构的理论。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本质是人和人之间以一定物质利益联系起来的经济关系。社会系统的整体性和有机性要求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唯物史观关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的所有制结构和分工结构之间、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及国家利益之间所存在的辩证关系,是我们实现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科学发展观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注重社会发展的有机性、整体性和全面性,通过协调发展中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是唯物史观关于人类对于自然界的依赖性理论。唯物史观强调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认为自然界早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已存在,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是人类生存生产的物质前提,人和自然是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人们的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还会对下一代乃至人类更长远的未来发展产生影响。唯物史观的相关理论和观点,系统的回答了为什么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而成为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由此可见,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而科学发展观则是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一)“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前进的。只有紧紧抓住和搞好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是一种普世价值。但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对“以人为本”所包含的精义尚缺乏深入的了解。从科学发展观的视域来看,“以人为本”包括以下几层深义:
需把“生物学意义”的人当作“社会学意义”的人看待。作为“社会学意义”的人应有多层次的需求,按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至少应有生存需求、安全需求、感情需求、受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要在发展中真正把人当“人”看待,就要在发展中注重满足人的这种多样性需求,使人活得有“人”样。
应拓展“人”的外延。过去我们在考虑为人民服务的时候,“人”的解释是受到高度限制的,基本上仅局限于“体制内”的人民.而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则要求对一切人(包括外来民工,非正式用工,流浪人群等),一概平等待之,使所有人都能实现正常的人生。
要把人视作科学发展的终极目的。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要求围绕人的需求设计发展战略,要求所有的发展都最终服务于人的需要。任何有碍人的发展创意和产业不管其有多大经济效益,无疑都应遭到排斥。
坚持“价值理性”高于“工具理性”。从“工具理性”角度思考,力图“减少产业成本,降低工人工资”等非人性化举措似乎是发展的必要选择,而从‘“价值理性”视之,人是第一位的,为“人”考虑,任何代价(行政成本,经济成本)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以人为本”主张“价值理性”高于“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是“本”。[1]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具有丰富的内涵。全面,指的是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强调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可持续,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2]。
(四)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方法反映了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这种方法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
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重点把握的问题
(一)学习实践中要把握的内涵特征和精神实质
1、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积极的发展观,不是消极的。
科学发展观虽然是针对一些问题提出来的,但它是顺应发展的潮流、根据发展的规律提出来的,不能认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降速度、刹车、整顿,它还是要强调发展。科学发展观不但强调发展,而且强调又好又快发展,要“好字当头,快在其中”。
2、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发展观。
所谓实事求是包括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就是科学发展观本身是从实际出发提出来的,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结合国情、省情、具体单位的情况,不宜搞一刀切、一个模式,但也不等于各行其是。第二个含义就是科学发展观是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提出来的,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什么叫科学?最大的科学就是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3、科学发展观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观。
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要全面辩证地理解,不要片面地理解。有人就提出来,全面要不要有重点,要不要有中心,从科学发展观本质来理解,全面不等于没有重点,不等于没有中心。尽管现在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建设,但说到底还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为我们的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基础,这是不矛盾的。我们现在之所以要重视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有了一定基础,不然那几方面的建设就很难做到了。再则,协调是不是没有差距;协调是不是都要同步;协调是不是就要一刀切;肯定都不是,协调指的是有一定比例的发展。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所以一般的发展应该是非平衡的协调发展,原有的差距解决了,会产生新的差距,这样不断协调,而不是同步。同步有时候不一定协调,走路的时候我们还得一前一后,如果两条腿一块儿跳就肯定不协调,也走不快。还要辨证理解可持续,不能绝对化,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生态规律,努力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坚持在科学发展中促进科学保护、在保护生态中实现新的发展。
4、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
所谓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是指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概括地说,发展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要解决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也就是说发展的动力和目的。我们要理解,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强调要为老百姓做好事,最本质的是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要真正做到人民当家作主。表现在发展上,就是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要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发展的真正动力和主体,这是最核心的问题。
(二)学习实践中必须把握的几大重点问题
1、解放思想是推动科学发展观的先导。
建国60年以来,我国能够持续快速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以思想大解放和观念大转变推进经济社会大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通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动科学发展。近年来,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努力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应当看到,一些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还不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还不高;一些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与科学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科学发展的理念树立得还不够牢固,等等。因此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结合纪念建国60周年,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认真学习领会我们党关于科学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把科学发展观作为衡量利弊、检验得失的尺度
在当前条件下,把科学发展观作为衡量利弊、检验得失的价值尺度,是一个具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触及到许多习以为常的陈旧观念和做法,而且还具体牵涉到人们的利害关系,因而是一个充满艰巨性和复杂性的过程。在少数地区和单位缺少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因此,必须强化科学发展观作为价值尺度衡量利弊、检验得失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杜绝违背科学发展观的不良现象和因素,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的舆论导向、政策导向、用人导向和机制导向[3]。
3、依据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应充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全面协调各个方面的利益,统筹兼顾,实现社会各方面的平衡发展。现阶段要以“城乡统筹”的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全局,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必须在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础上,从全局出发,针对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如社会保障制度设计覆盖范围的狭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严重缺位等一些制度层面上存在的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制度设计上真正保障每一位社会主义公民的社会保障权益,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原则,真正做到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要彻底实现企业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转变,要更加突出国家责任主体作用,由国家提供更多的公共财政资金,支持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使更多的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4、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破解经济危机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明显衰退的严峻形势,更需要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工作,冷静分析危机、沉着面对挑战、勇敢把握机遇。破解经济危机,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最近,中央果断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出台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十项措施,其目的也是要通过发展破解危机;破解经济危机,就要把促进人的发展放在首位。中央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把重点放在了解决民生问题上,从保障性住房建设,到提高居民收入,从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发展到环境保护,多项措施涉及民生,破除经济危机的影响,当务之急是破解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我们不仅要促进经济增长,更要有力地造福人民;破解经济危机,既要着眼于当前,也要着眼于长远。要坚持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坚持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破解经济危机的方式也应是多管齐下,全方位应对,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坚持“五个统筹”,尤其是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为破解经济危机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
参考文献:
[1]高国舫.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性思考[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48):增刊
[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肖扬.充分发挥司法调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J].求是,20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