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良骥
摘要:文学意象的理解,决定了对整个文学作品的理解。本文着重阐释文学意象的民族性及其翻译,为读者提供可能的翻译途径。
关键词:文学意象 民族性 翻译
1.文学意象
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广泛使用“意象”一词。“意象”最早出现在《易》一书当中。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引用该词,到明清时代,许多诗人很重视诗学意象,因此,“意象”的内涵变得十分复杂丰富。而“意象”一词,直到二十世纪在国外文坛才频繁出现,庞德是意象派的代表。
在学术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意象”一词进行定义。从研究的角度出发,本文中,意象即承载主观情感的客观物体。狭义的说,意象包括明喻、暗喻等。比如,彭斯用“红红的玫瑰”来指代美丽的爱人。广义上来说,意象是借助语言符号的解读,唤起读者视觉听觉的印象。
意象可以分为集合意象和单个意象。集合意象是由外部形式,内部结构,载体和蕴意组合而成。外部形式指的是语言的词法,句法层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比如双关,象征,借喻。内部结构指的是语言的风格,叙述模式,时空模式。载体包括情节,人物,场景,环境,气氛等。蕴意则指的是文字的哲理意义。这四个部分的有机结合,则构成集合意象。而单个意象则主要是指修辞手法所表达的意象,着重考虑语言的外部形式。比如,排比句、对照构成的意象等。以下例举一个由单个意象组合而来的集体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诗由八个单个意象,组合成一个集合意象,表达了作者孤寂的漂泊感。
2.文学意象的民族性
文学意象具有民族性,这里说的民族性包括民族的共性和个性。文学意象上的共性,指的是对于同样的客体,有同样的主观感受上的反映,从而产生“意象重叠”。比如,在中西文化中,“黑”“black”就有相同的内涵意义。如:“黑心”“黑幕”“the black Friday”“black in the face”“look black at somebody”。此外,比如狐狸、猪、驴等动物的意象在中西方国家如出一辙。
文学意象上的个性,指的是对同一客体,有不一样的主观感受,或者对相同的主观感受作用的对象却是不同的客体,这种情况导致“意象错位”的出现。比如说,对于“狗”,中国人和西方人有不一样的主观感受。中文中有“狗胆包天”“狗急跳墙”“狗血喷头”“狗仗人势”等。而英语中则有“big dog”“top dog”“lucky dog”“to let sleep dog lie”等表达方法。相类似的词还有“龙”,“蝙蝠”等词。同一主观感情加诸不同客体,也很常见。比如中文中有“他瘦得像只猴”,英文中则有“as thin as a shadow”。中文用“他像只铁公鸡一毛不拔” 表达“吝啬”,而英文中则用“as an old screw”。此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文学意象的个性还体现在“意象缺失”。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西方人是不能也无法领悟的。因为在西方,人们对“蚕吐丝而尽”这一现象不明白。再比如用谐音双关表达的意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歌唱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3.模仿、替换、淡化
模仿主要用于“意象重叠”。由于意象在中西文化中相同,即意味着对同样的客观存在或抽象存在有相同的主观感情。因此,在目的语中,选用同样的意象表达,能准确的诠释原文学作品。比如:“and I will love thee till, my dear, till all the seas gone dry, the rocks melt with the sun.”中的意象翻译可以翻译为“亲爱的,我将永远爱你,直到所有的海水都干涸,直到所有的顽石都被太阳融化。”这类例子很多,比如“除夕,文声如雷”译为“on the New Years Eve, there still were plenty of mosquitoes humming like thunder.”
此外,笔者认为,对非“意象重叠”的情况,也可酌情考虑用模仿的方法。比如,“he is an old screw”完全可以译作“他吝啬得像枚起不动的螺丝钉”。译文读者可以获取同“他吝啬得像只铁公鸡,一毛不拔”同样的语境效果。同时也丰富了汉语的表达。
替换主要用于“意象错位”。比如“the same knife cuts bread and fingers”译为“水可行舟,亦可覆舟”。而不是“切面包的刀和切手指的刀是同一把”。再比如“雨后春笋”译作“spring up like mushrooms”是比较合适贴切的。
淡化主要用于“意象缺失”。比如:“他没料到半路会杀出个程咬金来”的翻译。“程咬金”是中国文学作品的意象,在翻译是时候适合采取淡化法,译为“litter did the expect that half way another man should appear and try to poke his nose into the matter”。如果译者想方设法要解释“程咬金”,西方读者始终无法切身理解,所以,明智的译者应该采用淡化法。类似的例子还有比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等。
当然,以上三种方法的应用,译者应该根据具体情况,予以适当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Liu Zhongde. Ten lecture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2] 谢天振. 译介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 夏之放. 文学意象论[M].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
[4] 左钧如. 唐诗三百首词典[M].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