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玲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经历了从“允许存在——补充部分——重要组成部分”的制度变迁过程。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渐进性制度变迁方式下,探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改革开放;非公有制经济;制度变迁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09)03-0009-04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①经济发展迅速,年均增速达20%以上,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从1978年的不足1%提高到目前的1/3以上。特别在一些一般性竞争领域,非公有制经济有的已超过80%。非公有制度经济在解决就业、扩大出口、纳税、促进技术进步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到2008年6月底,个体工商户从1978年的10.07万户发展到2,759.09万户;私营企业从1989年的9.05万户发展到623.87万户;外商投资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目前的41.91万户。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改革开放是同步的,基本上是受政府关于经济体制政策变迁而发展起来的(卢中原、胡鞍钢,1993)。本文旨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制度变迁历程,从而探讨这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方式下,非公有制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非公制经济经济制度变迁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放松了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限制,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取得了合法地位并逐渐发展壮大。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制度变迁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见图1):
1.政策上允许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7年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路线,把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主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主,确定并恢复了“改革开放”方针路线。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内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通过行政管理,指导、帮助和监督个体经济。”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也明确指出了,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由此,个体经济获得了合法地位,并得到恢复的发展。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坚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及外资经济的发展。
1987年1月,中共中央在《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的文件中指出:“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个体经济和少量私人企业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对私人企业,“应当采取允许存在,加强管理,兴利除弊,逐步引导的方针”。1987年9月,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至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实际状况决定的。只有这样做,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
2.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逐步获得“合法地位”并逐步获得“平等竞争”的身份,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时期。(1988年全国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到1997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之前)。
1988年4月的全国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其中第十一条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制度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这就从法律上明确肯定了私营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报告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次肯定了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的必要性。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所有制改革方面,指出“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国家为各种所有制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这就使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地位。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分别制定和颁布了《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件》等对一切所有制企业都适合的政策和法规。这为私营经济在市场中参与平等竞争创造了一个相对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对私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1988年~1997年是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1988年个体工商户户数为1,453万户,到1997年增加到2,851万户,增长将近2倍多,其中产值增长了8倍多;而1989年~1997年私营企业户数、从业人员数量和产值年递增率分别达到34.3%、30.1%和58.8%。(见图2)。
图2、1988年~1997年我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情况
资源来源: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工商行政管理年鉴2002》、《中国经济年鉴2002》等。
3.明确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中共召开“十五大”至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
1997年9月通过的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经济、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这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2]。1999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九届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指出“在法律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六大”报告中,还对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在市场经济中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明确规定。为私营经济在市场竞争中与公有制经济处于平等地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无疑是对私营经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
表1.1998年~2002年我国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发展状况
(单位:万户、万人、亿元)
资料来源:《工商行政管理统计汇编2004》。
从表1可以看出,1998年~2002年我国个体工商户虽然户数逐渐减少,但所创造的产值却呈上升趋势,这说明个体工商户的质量在上升。而从我国私营企业发展来看,从户数、从业人员、产值来看,都呈现上升趋势。
4.提出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正逐步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的体制性障碍,并放宽其进入领域,使之与其它企业在许多方面享受同等待遇(2003年中共第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个体、私营等非公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清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也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3]。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修正案。
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个《决定》进一步完善了我党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把“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作为中国共产党驾驭市场经济能力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2005年2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俗称“非公经济36条”)文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府文件,放宽和规范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准入、财政税收、信用担保和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2007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进一步完善了保护私有产权的法律体系。
2007年10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从法律上的“平等”保护和经济上的“平等”竞争,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2008年8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工商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从2008年9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和集贸市场管理费,这有利于实现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促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变迁特征
人类历史表明,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地变迁中。制度经济学家把制度变迁分为“自下至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和“自上至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林毅夫,1989)。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在计划和市场的替代中进行的,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结合我国非公制经济制度变迁的发展历程,其制度变迁主要特征是典型的制度渐进式变迁,并伴随着“自上而下”强制性制度供给变迁向“自下而上”诱致性制度需求变迁交互演进的过渡。
1.制度渐进式变迁
由于制度内在固有的稳定性,绝大多数的制度变迁都是渐进的,小步骤的(North, 1991)。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复杂的、成等级系列建设起来的制度体系(包括非正式约束和正式约束),使逐级发生的制度变迁变得困难;二是深深地扎根于文化当中的非正式约束已经成为习惯性的一部分,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也正因为如此,当正式约束变化时,在正式约束与非正式约束之间常常会存在持续的紧张关系(North,1992),所以只有采用渐进式的制度变迁。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改革,是在暂不触动旧体制的情况下,先发展“新体制”,然后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变,逐步改革旧体制,这具有制度的稳定性和惯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在维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2.“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根据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制度供给主体政府,通过命令或法律引入和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过程。非公有制经济选择“政府主导型”为主的制度变迁模式,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必然性。首先,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是在打破公有制一统天下的计划经济体制后开始的。在改革初期,政府工作报告依然保留了在长期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计划和控制管理模式,在特定的路径依赖下,所必须选择的是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杨瑞龙,1997)。其次,20世纪80年代非公有制经济主体严重缺乏内在动力,发展的启动力量和持续动力都只有而且必须来源于政府。于是,经过政府的组织宣传、指导扶持、贷款和给项目等,非公有制经济才得以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第三,由于非公有制主体创新意识淡薄,主体力量薄弱,市场机制远未形成,因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整个设计和推动都依赖于政府、取决于政府,同时也就服从于政府的要求与目标,政府在其中一直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3.“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
在“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下,同时会伴随着“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它是在制度供给不足时由微观主体自主发动的,其动力来自个体(或团体)。当微观主体发现现有的制度无法得到获利机会,就会自觉发动诱致性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特点是“先试点再推广”,由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人没做的事情,许多政策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有的政策是通过在特定地区实验后在更大范围内推行,有的是在人民群众自发实践后加以总结推广的(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近年来由于非公有制度经济的快速发展,经常出现现有制度无法满足扩大生产需要,于是微观主体在比较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之间的差异后,常常自发创新制度,并以此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如温州)。
需要说明和注意的是,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常常是相互促进,甚至相互排斥,共同作用的。
四、制度变迁背景下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未来发展趋势
结合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经济发展目前已进入结构调整的阶段,强调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鉴于制度变迁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特点,本文认为非公有制经济今后的发展道路仍是曲折的,同时将会出现新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主导型”政府将会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非公有制经济对就业、GDP和税收等的贡献不断提高,政府对其认识观念也在逐步转换。在“服务型政府”建设背景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环境将进一步优化。一方面政府将更加明确其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向“服务主导型”政府转变。未来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部门将进一步理顺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发挥政府“服务、引导、协调、监督”的职能,创造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财产、社会地位、市场准入、资本筹措等方面的制度保证,消除各种体制性约束[4]。另一方面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中介的规范和管理,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构建社会化支持系统与服务体系。通过发展和健全中介服务机构(如商会行业协会等),整合各种民间中介资源,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高效、快捷、全面的服务,切实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
2.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将会积极参加各种兼并重组活动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将会积极参与跨(国)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活动,参与国有企业的产权流动、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等活动,这将成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而这需要把自己建设成为规范的市场经济运行主体,培育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非公制企业将迫使自己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引进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健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治理机构,完善权力制衡机制和工作组织机制。对于那些家族式企业和以人身信用为基础组建的合伙企业,将通过产权界定,进行股份制改革,使产权多元化,将“人合公司”变为“资合公司”[5]。另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将会树立品牌意识,营造企业的特色文色。品牌是企业的高附加值,将来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不仅要在产品经营、资本经营方面下功夫,也要注重品牌建设。同时通过形成一项独特的价值标准、经营理念及职业道德规范,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从而增加凝聚力与向心力,为企业发展做好内部基础。
3.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升
经过30年的改革实践,非公有制经济在满足市场需要、促进市场繁荣、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科技创新、缓解就业压力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奠定了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此,未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拓展经营范围,加强自身管理、明晰产权关系、规范运营机制、健全组织结构、建立企业文化、推进企业创新等方面进一步上台阶和上档次。因此,在新的世纪和新的经济发展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经济、政治等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升。
[注 释]
①非公有制经济是指除公有制经济以外的所有制形式而言,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及外资经济等。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第一次使用“非公有制经济”这一概念,本文中所分析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是指个体、私营经济。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刘文革.经济转轨与制度变迁方式比较:以中俄改革战略演变为背景的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4]《促进非公制经济发展研究》课题组.2004-2005年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白永秀,任保平,等.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J].江西社会科学,2008,(7):67-73.
Research on the System Changes for Chinese NPSOE since Reform and Open-up
Yang Xiaoling
(Economical Colleg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4,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up, Chinese non-public sectors of the economy (NPSOE) experienced the system changes from “allowed existence—supplemental component—essential component”. Chinese government plays a key important role in the system change course for NPSOE. That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s should create a surroundings with fair competition, stabl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o build a “service government” with effort.
Key words: reform and open-up; non-public sectors of the economy (NPSOE); the system changes
(责任编辑:张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