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柱科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教师不仅要研究、分析、理解和掌握教材编写的意图,还要根据需要挖掘教材的相关因素,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新课程鼓励教师积极能动地处理教材,倡导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给教师留有了足够的空间,如何根据生物课程理念和学生实际合理有效地处理教材,是当前生物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新课程下生物教材处理要把握好六要点。
1德育渗透点
生物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但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这是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相违背的。生物学教材中渗透着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等,教师只有在教材处理时有意挖掘,授课时才能对学生进行灵活渗透。例如,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等科学史方面的素材能够让学生在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得到启迪;基因工程的应用等方面的素材能让学生关注到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在社会中应用的现状和发展,提高社会责任感。
2探究兴趣点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使人产生好奇心理,也就会产生探究的欲望,因此培养和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是探究开始的重要前提。如何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呢?教师可通过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激发其探究兴趣;可通过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其探究兴趣;通过直观教学,强化其探究兴趣;另外,加强生物学实验和社会实践达到学以致用,可进一步提高学生探究兴趣。例如,学习遗传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这一谚语,让学生分析解释这一生物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又如,学习细菌的营养方式时,教师首先设疑,提出问题:新鲜肉放几天就会腐烂,而在同等条件下为什么腌肉却能保存较长时间?为什么不用糖腌肉而用盐腌肉?这样先让学生思考,然后相互讨论并回答,学生兴趣大增。
3思维障碍点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学生在接受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思维受阻的现象,从而妨碍了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错误的生活经验容易形成定势思维,生物学现象本身及其属性不直观,基本概念把握不准确,相关知识隔离造成认识不清等是学生学习生物学时常见的思维障碍。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思维障碍点,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消除“障碍”,提高其学习效率。
例如,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动”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维化思维,降低思维的起点,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问题的最原始的出发点(如生长素的发现),鼓励学生模仿当年科学家的样子,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和直觉,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学生通过亲自设计实验中验证猜想,并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进一步展开理论推理,从而获得科学的知识。这样不仅让学生尝到探索成功的乐趣,更重要的是通过模仿科学家的研究过程,训练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4能力生长点
新课程标准不仅提出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而且提出了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等获取生物科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因此,教师处理教材时要精心设计学科能力的生长点,强化训练,促进学生的能力再生、智力发展。例如,在植物的光合作用这部分内容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能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能力;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家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能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利用光合作用原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新疆的西瓜为何比较甜等问题,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5知识整合点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整合,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可形成合理有序的知识结构网络,有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巩固与提高。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注意从横向和纵向2个方面去揭示生物学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整体化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认知层次,提高其思维能力。例如,围绕“如何使农作物增产”这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矿质营养、遗传以及生态等有关知识,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形成综合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如河流污染问题涉及环境的现状(地理、经济)、河水中化合物含量(化学)、河水的生态平衡(生物)、河水自净能力(生物、地理)等多学科的交叉、整合,教师引导学生应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释相关问题,建立起一条联系广泛的知识信息纽带,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
6现实连接点
生物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教师处理教材时只有最大限度地连接现实,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才能让学生把知识学“活”,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适应现代教育强调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①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所面临的人口、粮食、资源、环境污染、能源等全球性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原理,从理论上大胆探讨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分析各种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的生态成因和危害,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取向。
②教师要充分反映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成就和在人类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前景,如组织培养、克隆、基因工程、生物制药、生物芯片、生物材料、生命起源等,突出生命科学的社会经济价值以及在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的重要地位。
③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组合已有知识,解决新情景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生殖与发育”一章中,渗透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向学生介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广泛应用的实例,并指导学生运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快速繁殖果苗、花卉。
教材处理是项富于创造性和艺术性的工作。教师只有遵循教学论的一般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根据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教师个体的创造性,才能灵活、创新地处理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