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中生物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2009-06-03 03:14
中学生物学 2009年4期
关键词:生物学情境活动

黄 玮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学教学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发展能力,而且使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情境化、生活化、综合化、活动化、实践化等途径来提高生物学教学的有效性。

1情境化

让课堂情境化就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灵活地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诸如故事法、问题法、视听法等方法,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1.1创设导入情境

通过情境的导入展开内容,可以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这章的教学中,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蒙古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MTV:“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儿唱,一弯碧水映晚霞,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歌声悦耳悠扬、风景如诗如画,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这时教师提出问题:这首歌里面有哪些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学生多数能够回答出“生态系统的成分有绿草、花、蝴蝶、鸟、骏马、牛、羊”等,教师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水、彩云是不是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还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成分?”层层推进,和学生一起得出“生态系统”的定义。这样的方法轻松自然,容易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1.2针对学生疑点、难点设计问题情境

在生物学教学中,不管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教学总伴随着一些问题,问题设计得好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等。在探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时,对于一些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的问题,如“如何确定合理的捕捞量?在哪个时期进行海洋捕捞最佳?……”因为这些问题的知识跨度较大,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此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发,引导学生分析“S”型曲线,同时提出3个问题:“S”型增长曲线哪个时期鱼类繁殖速度最快?捕捞后恢复能力最强?同时又能减小稀内斗争?从而这样引导学生发现正确的解答思路。

1.3结语创设情境

教师在一节课即将结束时,为学生提供自由想像、自主思考空间的情境,或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在学完“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一节后,提出如下问题: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够固定大气中的氮。我们能够想什么方法让禾本科的植物也固定空气中的氮呢?当学生提出杂交育种的方法时,教师指出:豆科植物和禾本科植物存在生殖隔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通过这样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节课“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的学习做好铺垫。

2生活化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中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学生解题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学情分析,远离了学生的生活,远离了学生的实践,当学生面对联系生活的题目会显得束手无策,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并没有与之成正比。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现实生活才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知识的归宿。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更要注意创设生活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例如:呼吸作用一节的内容理论性强,要把整个过程彻底理解,不少学生会存在一定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可就一些日常生活例子,让学生思考:酸奶是怎样制成的?为什么新鲜水果、蔬菜放在冰箱中能保存时间长些?腐烂的桔子为什么会散发酒味?米酒和葡萄酒酿造的原理是什么?通过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引起学生们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呼吸作用有关知识的内在动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对呼吸作用原理、过程、外界因素影响、实际应用等一系列相关知识深入探讨。

3综合化

生物学课堂不应局限于生物学教学,还需要向其他学科扩展,注重相关学科的综合,这也是生物学新课程的目标之一。如在学习“共生”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系统学原理中的“系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固氮菌为豆科作物提供氮素,而豆科作物为其提供能量和其他营养,两者的共生使豆科作物能够在氮素缺乏的土地上生长;当把它们分开时,两者的生长都要受到损害。又如:在讲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能量单向逐级递减问题时,引入物理学中的物质不灭定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能量递减是指营养级之间化学能的递减,减少的能量并未消灭,而是通过大气散布到空间去了。

4活动化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指的是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活动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在高中新课程标准教科书中设立了“调查”、“制作”、“探究”、“模型建构”等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生物学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让学生体验生物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仅学会学习,而且学会合作;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创造。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地将知识与实际活动结合起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把不完全知识变成完全知识。在课本设计的活动之外,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

如在讲“遗传因子的发现”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表1),在本班逐项调查耳垂、舌、拇指、食指与无名指的遗传表现,依次填入调查人数栏,分析全班中各正常性状不同表现的比例,确定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通过调查人体某些正常性状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使学生理解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引发学生学习生物学遗传和变异知识的兴趣,也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5实践化

我国的生物学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生物学应用方面未能给予充分的认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生物学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生物学新课标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也就是说,把生物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是高中生物教学非常重要的方面。

如“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节,从教学内容上看通俗易懂,学生通过自学也能基本掌握教材的重点。但是,要深入领会生态系统(系统)在结构上具有密切的联系,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并能领会“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学科观点是有较大的难度。如果教师结合学生的学农活动进行教学,让每个学生自己走进大自然去探究,通过自己的观察,去了解各个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将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学农活动前,老师把学生分组,分别去调查草地、农田、人工林、池塘生态系统,让学生自己研究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什么,主要的生产者有哪些,主要的消费者有哪些,主要的分解者有哪些,各组分的关系如何,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构成如何等问题。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后,教师再运用CAI课件,帮助学生比较、归纳与分析各种生态系统的共性,并用系统论的观点诠释生态系统的结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组织学生探讨问题,协助学生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并进一步了解生态农业等内容,使教材中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且容易理解的知识。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都得到培养,并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此外,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这些都是教师在课堂上用语言灌输所不能达到的。

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让生物学课堂情境化、生活化、综合化、活动化和实践化以研究、提升并优化教学,引起学生兴趣。从生物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生物学的社会需求来激励学生学习生物学,从高层面认识生物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进而更好的学好生物学。

猜你喜欢
生物学情境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