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梅
我认为这个案例中教师对一次课堂意外的处理是比较艺术的,是讲求效率的。表现在:
处理好了“一个”与“一群”的关系。课堂中的教学时间是非常宝贵的,教师如因与一个学生的冲突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无疑会因小失大。案例中教师智慧迁移,巧妙化解,节约了时间,减少了冲突,降低了损耗,体现了效率原则。
处理好了“短暂”与“长远”的关系。心灵的保护是终身的,道德的影响是持久的。美国教育家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讲道,优秀的教学源自教师的心灵,教育的最高理念乃是从人的心灵深处引出智慧的内核,教师以心灵导师的身份来启迪生命。在这次课堂偶发事件中。我们看到了教师给予孩子的爱和理解。宽容孩子的顶撞和冒犯,教给孩子人生的智慧,让孩子学会在冲动时控制情绪,自我调节,最终促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反省,体会到教师的仁厚和良苦用心。“一句话,一辈子”,教师的教导让孩子终身受益。相反,如果当时教师“以暴制暴”,或许也会短暂奏效,但无疑带来的是两败俱伤。教育中图近功而舍远利的做法是与效率原则相悖的。
处理好了“知识”与“情感”的关系。英国朗曼出版公司出版了一套有效教师丛书,其中一本就是《教学即沟通》,书中提出师生交往、沟通的方式影响教学的有效性。我以为,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间良好的交往,教师有效的教学还要让学生悦纳。因此,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具有传授知识的艺术。更需要拥有与孩子沟通交往的艺术。案例中的老师,“情感”的关系处理好了,“知识”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我要强调的是,教育不是产品加工,教育的效率不是流水线上产品数量与质量的效益。产品加工的效益是客观的,无争议无疑义的。教育关乎人的塑造。个中因素会复杂很多。很难说一个小女孩看了一天的蝴蝶和做了一天的作业哪个更有效益。让儿童更儿童,让童年更童年,或许是培养孩子可持续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生命激情的更有效和有益的举措。我们对孩子控制得越多。我们对童年侵占越多,我们的教育越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或者我们的教育带有太明确的效率意识,那可能会出现孩子学习兴趣的减退和学力的枯竭,那将是教育最大的悲哀。这是我们在谈教学效率这个话题时应该警醒的。
(作者系江苏省通州市实验小学校长,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