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可
近年来,深圳大力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文化市场主体,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发展体系,竞争力和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
自文化产业被列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以来,深圳文化产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十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4%,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8%提高到6.1%,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82亿元,占全市GDP的6.7%。2007年达到460.05亿元,占全市GDP的6.8%。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超过1万家,从业人员超过25万人。
自“十五”中后期开始,深圳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文化产业领域不断拓宽,创新气氛日益浓厚,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产业发展的热点、亮点,文化产业集聚辐射功能显著增强。
发展中的深圳文化产业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深圳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以相关层为主体,核心层和外围层为新兴增长点的产业结构体系。
2006年,全市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文化艺术服务等核心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7.1亿元,比上年增长35.3%,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7.6%。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等外围层产业增加值48.1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2.6%;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相关层产业增加值266.7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9.8%。核心层的增长速度快于外围层和相关层。
其次,传统优势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新兴产业门类发展潜力较强。
文化产业中的传统优势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文化产品制造和销售、出版和版权服务、文化娱乐服务等三大传统优势行业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主要支撑力量。
知识密集型的新兴文化产业门类发展迅速,逐步显现出较强的发展潜力。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动漫游戏行业营业收入已超过10亿元,经营动漫游戏类企业近400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游戏经营企业10余家,另有复合经营类别的企业约40余家。深圳已是中国的设计重镇和现代设计的核心城市之一。
第三,产业集群发展的特征日益明显,文化产业园区对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逐步显现。
土地等资源紧的特殊市情使深圳的文化产业呈现集群发展的模式,不仅一定程度地缓解了土地资源紧缺与产业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也造就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如田面设计之都、怡景动漫基地、华侨城的LOFT创意园区、南山动漫产业园、F518创意产业园、蛇口创意文化产业园等,并充分发挥了区域文化产业增长极的带动作用。
第四,中国(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交易会等国际性文化产业交易平台的建立,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文博会在深圳的创立和举办,不仅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搭建起一个高起点、高规格的展示、交易、信息平台,而且使大量资金、项目、信息、技术、人才在深圳汇聚,有力推动了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五,多元化投资主体结构基本形成,文化消费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日益增强。
由于深圳市场经济发育较早,不少民营企业和个人将文化产业作为主要投资方向,涌现出一批规模较大、效益良好的民营文化企业。由于毗邻香港,港资投入深圳文化产业的比重较大。目前,深圳文化产业多元化投资主体结构基本形成,呈现出国家、集体、股份制、民营、个体及中外合作、深港合资、外商独资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发展格局。
目前,深圳人均GDP已率先突破1万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大城市名列前茅。从1990年到2006年,深圳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支出从140.8元上升到500元左右。2007年,全市文化办公、体育娱乐用品类分别增长2.5和2.0倍,显示出强劲的文化消费能力。
第六,管理体制改革的先发优势初步确立,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2003年,深圳市被中央确立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深圳制定了《深圳市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成立了市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专门负责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的经济政策,以及提供协调、管理、行业指导和相关的公共服务。经过着力培育和发展,深圳市文化市场体系及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演出、娱乐、出版、图书、广告等各类文化市场日益走向成熟和规范,形成一批在华南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批发市场。
此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相关法规、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深圳先后完成了《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和《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2020)》的编制工作,制定了《深圳市文化产业促进条例》,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关于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设立并运作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形式下,深圳确定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比照国际国内先进城市的标准,全面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以建立文化产权交易市场和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为突破口,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快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园区基地、重点项目、知名品牌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12351”战略的目标,即到2010年重点建成10个文化产业创意研发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培育20个文化产品和服务知名品牌,扶植30个在国内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龙头和重点企业,建成50个特色产业园区和基地,培养或引进100名文化产业领域领军人物和高端人才。同时,城市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达到20%左右,文化服务业对文化产业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使深圳成为华南地区的文化产业中心城市、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先锋城市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的现代文化名城。
落实到具体方面,首先要重点实施六大发展战略:
创新引领战略。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强化自主创新,促进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深度融合,运用高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大力培育高端创意产业,增强深度开发能力、价值增殖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实现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管理网络化、文化事业信息化、文化产业市场化。
产业集聚战略。新建园区和鼓励旧工业区、旧村和旧城区改造建设成文化产业园区相结合,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相结合,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推动创建创意产业孵化器,加强文化产业公共技术、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发展集群,实现集约化发展。
项目拉动战略。以重点文化项目为支撑,引进和发展有利于完善产业链的关键项目和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好的产业项目,鼓励国内、国际知名文化企业(集团)、文化中介组织和研究培训机构把地区总部、高附加值的制造环节、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服务外包基地设在深圳。
品牌带动战略。充分利用深圳在设计领域和高新技术方面的优势,促进创意设计与制造业、服务业的链接,培育一批具有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企业及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
外向发展战略。利用毗邻港澳的优势,加强与珠三角、泛珠三角地区的文化产业合作,构筑文化产业发展大平台,增强文化产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支持和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提高深圳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和影响力。
人才支撑战略。加大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力度,积极创建文化产业人才交流的国际化平台,提高人才素质和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建立完善符合国际惯例的人才流动、引进、培养、使用、分配和服务机制,造就一支适应深圳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文化创意创作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队伍。
其次,大力支持文化产业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发展。壮大大众传媒、现代印刷、娱乐、工艺美术、文化旅游等传统优势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文化艺术服务等核心文化产业和高端服务业。认真梳理和扶持现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引进一批带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培育和发展一批文化产业的龙头品牌企业,对文化产业的龙头、品牌企业和重大项目实行一对一的跟踪服务。
在大力的战略支持之下,还要加强文化产业区域合作。加强与香港文化产业的深度合作,充分利用香港的资金、影视制作、人才、营销网络等方面的优势,依据市场需求实行互补性发展,努力实现互惠双赢。推进深港文博会合作,充分利用香港国际辐射范围广、中介机构力量强大的优势,推动文博会再上新台阶。积极探索珠三角区域文化产业合作机制,依托珠三角区域的广阔市场和资源空间,努力实现深圳与珠三角区域的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严格、科学地组织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评选、认定、授牌和命名工作,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的管理。落实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的有关政策,加大力度鼓励文化产业项目进驻“三旧”改造类园区。加强对园区和基地的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相应办法或政策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引导园区和基地健康发展。
此外,还要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完善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尽快出台专项配套政策,全力落实相关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全面启动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运作,创新资金管理模式,重点体现扶持创意及其成果的产业化等。结合全市文化产业重点领域的行业规划,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最后,要加快完善文化投融资体制。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推动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开展版权、创意等无形资产的评估服务,探索开展文化产权交易,为中小创业型文化企业、成长性文化项目以及创意成果转化提供融资渠道,促进文化资源与资本的高效结合。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服务体系,为风险资本、创业资本和社会资金提供文化市场进入与退出渠道,提高各类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
(本文图片均由麻根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