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莉
暮色中,密密麻麻的高层建筑落满云霞,与天际的颜色混合在一起,好像天地与整座北京城浑然融为一体;吮吸着滞留在空气中的上千年历史的文化气息,让人心中升腾起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这感觉不只来自眼前的这座城市,更来自笔者刚刚采访完的一位电脑速录行业的开拓者、一位极具中国风格的企业家,他就是15年始终如一“用手指追赶声音”的北京速录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可为。
在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等媒体和网站直播的背后,往往都有亚伟速录机的身影。亚伟速录机的发明者,就是唐可为的父亲唐亚伟。走进唐可为的办公室,宽敞的屋子只放了一个书架、一张办公桌和几张沙发,格局井然有序,简约大方,这里就像一个根据地,唐可为运筹帷幄,引领速录行业大军。书架的最上方,一排大大小小的奖杯、牌匾格外引人注意,他说:这些奖都来之不易,都是亚伟中文速录机为公司赢来的荣誉,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黑匣子,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亚伟速录时代”。这位声音洪亮、充满创业激情的中年人,正是亚伟速录时代背后的核心人物。
家学渊源:老父亲发明速记机
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是对生命充满热诚与抱负,喜欢尝试新鲜的事物,希望能为社会、为人类做出点贡献。对于出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中国人,这种情结更为明显。如今的唐可为事业上如日中天,肩上的责任也变得厚重起来。然而,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是,十几年前,唐可为放弃“铁饭碗”,经历了三次创业,最后为了一个保密协议踏上了15年的艰辛路程。
唐可为与速录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孩童时期,可以说,是家庭潜移默化的熏陶使他从最初的厌倦转变为爱上了这一行业。父亲唐亚伟年轻时做过冯玉祥的秘书,他勤奋好学,一生钻研汉语速记的各种技能,十几岁时便开办学校招收学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社会活动家。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战争年代,父亲带着一家辗转上海、香港、天津、北京,无论日子多么艰难,始终没有放弃年轻时的梦想。定居北京后,这位在中国速记界德高望重的老人更是一心扑在速记机的研发上,他尝试了无数种方案来优化提升速记速度。
唐可为出生在北京,作为家中几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一直留在父母身边,从小学起,便成为父亲实验速记方案的首选对象。久而久之,唐可为开始厌烦这样的训练,甚至不再理会父亲的新方案。这一段特殊的家庭经历并没有直接带来子承父业的必然结果,在那个年代中成长起来的唐可为和大多数人一样,通过分配得到一份安定的工作。工作安定下来了,而心思却并没有安定。工作期间,唐可为利用业余时间读完了四年夜大,拿到了历史学学位。已过而立之年的他,辞掉了“铁饭碗”,开始了自己三次创业的历程。他开过饭馆、卖过五金,还把北京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搞得红红火火,几年下来,经济上没有大的起色,经商经验和社会阅历倒是赚了一大把。
正在他热火朝天搞自己的小事业时,父亲潜心研制的新一代速录机面世了,这项使速记与电脑、互联网协同工作的新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因为专利技术在市场化过程中严格的保密性,公司必须要由“自己人”来管理,这个满含父亲心血的“黑匣子”再一次把唐可为拉回到速录领域,唐可为说,“我是去临时帮忙的,谁知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
成功的跨越不是偶然
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栏目的主题曲唱道,“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路上的心酸,已融进我的眼睛,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用这段歌词来描述唐可为经营“亚伟速录”初期的情形十分恰当,也许,这是所有创业者都必须经历和超越的境界。
父亲研制出电脑速录机后,唐可为奔波了将近一年,连续被拒绝了几十次后,速录机项目终于得到一家生产计算机的企业的投资。公司刚开始自主经营时,主要靠借来的钱维持生计,为推广亚伟速录机,他住过地下室;为帮助学员提高速度,他曾连续几天不回家;为编写实用教材,他一遍遍朗诵报纸,测试速录效果;速录机需要与电脑连接使用,为了速录机的普及,他从中关村购置零件为学校上门安装电脑,从1994年推广到1998年,他身为“总经理”,却干了不少体力活。
一路走下来,他与他的同事们为“亚伟”付出的不止是体力,更多是心血。1998年的一天,一位与唐可为共同创业的同事告诉他,“我们只剩一个学生了。”偌大一个公司,竟然落到“只有一个学生”的境地,如此尴尬的局面如何收场?面对这样的疑虑,唐可为苦笑着给同事鼓劲,也是给自己鼓劲:别着急,咱们的订单快来了。
原来,当时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实行内部改革,庭审记录人员的速记技能需要进一步提高。唐可为已经看到了高法的相关文件,但培训的时间尚未确定,在这个关键时刻,必须硬着头皮向前走。这个未确定的单子是公司业务的突破口,也是他们的希望。
一路艰难,一路坚持。也许正是凭着这股子劲儿,唐可为终于等到了书记员培训的单子,公司开始陆续接收这批特殊的学员,亚伟速录机也扬眉吐气地走进了法庭,在法院庭审现代化改革过程中留下了美丽的身影。唐可为和他的员工们高兴坏了,“我们用所有的钱买了一辆车,进一步开展我们的业务,公司开始进入正轨。”
经过四五年的铺垫,社会终于开始认识并接纳亚伟速录机,这个黑匣子也开始施展它的魔力。目前,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除台湾、澳门外)的法院系统都装备了亚伟中文速录机,在庭审、办案、办公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心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亚伟速录机慢慢在法庭和一般会议上得到推广,但是,唐可为并没有满足,每次在电视上看到国家级的重要会议播出时,他总是感叹,如果亚伟速录机可以为这样的会议服务就好了!
几年之后,亚伟速录机真的走进了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等高端媒体和知名的门户网站的直播现场。成功的跨越不是偶然,让手指追赶声音的速度也不是朝夕之功,其间的酸甜苦辣只有当事人心里明了。
199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央电视台《影视之家》邀请他们为栏目字幕做速录。“结果,我们进了栏目组后,半个月没出来!”原来,看到这个跟声音同步打字的黑匣子,电视台的人都很惊诧,纷纷邀请他们提供服务。就是在那一年的财务表上,速录“服务费”一栏赫然写着7000元,唐可为看着这个数字兴奋地脱口而出:“成功了!”可是,同事们嘲笑他,因为公司有三个速录员,每个人一个月拿1500元,这是一笔再简单不过的账,其实他们是赔了。但是,唐可为看到的是这笔服务费的背后:“这代表我们的速录服务业务成功了啊。”
很快,唐可为又捕捉到一次机会——首次为新浪网作全程视频直播,以前直播时六七个人为一个嘉宾服务,亚伟速录机到来后,两个人就可以负责全场,字幕上屏速度和正确率都大大提高了。搜狐网闻讯后也立即赶来签约。
这次是真的成功了!唐可为说,“我记得特别清楚,直播节目采访的是‘打工女皇吴士宏和她的书《逆风飞扬》。”唐可为回想起来,就在这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亚伟经过五年的推广,也开始逆风飞扬了。
在一次速录比赛中,一位速录师利用亚伟速录机创造了一分钟526个字的记录,相当于每秒钟打8.76个汉字,相对于一般人讲话每分钟180~220个汉字、播音员300多字来说,速录师不仅可以记录语言,还有富余的时间校对文稿。随后,亚伟中文速录机以其“同声录入”的神奇效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作过速记服务,还出色完成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九三学社、中央各部委重要会议的现场速录任务,并为在京召开的“第六次世界大城市首脑会议”“联合国第四次妇女大会”“申奥”等数千场重大国际会议提供了服务。此外,亚伟速录机也走进了“两会”,近距离为国家领导人服务,这个之前无人接纳的“黑匣子”顿时变成了“阳春白雪”。
主动出击:机会是创造出来的
中国有句古话: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只有自强方能强大,只有厚德方能维持发展。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在唐可为身上融合在一起了。
唐可为选择了主动出击。除了亚伟速录机外,他们还开发了一款数字化同步录音、实时播放设备——亚伟速录语音伴侣,这个设备能够将语音与文字自动对应,不仅能将语音流、时间流、文字流完全无缝对接,而且精度落实到毫秒级,准确定位在任意单个汉字上找到录音点,点击鼠标就可以随意播放录音。
现在,“亚伟”与“速录”成了一对孪生兄弟,亚伟速录的代理商已经遍布全国,培训业务也推广到各地,唐可为铸造的“松散的代理商联盟”越发显出威力。他说,机会都是创造出来的,前期的推广已经让“亚伟速录”占领了中国速录行业现有市场的80%,而这个市场的饱和度还不足50%,开发空间和潜力非常大。拥有了全国范围的代理商和培训基地,唐可为开始谋划着如何让速录培训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的一部分,成为正式批准的学科之一。“箭不能总在弦上不射出去;一旦射出去,就一定要中靶心。”相信通过他的努力,若干年后将在中国职业教育史上画上浓重的一笔。
唐可为和他的团队共同开拓了一个崭新的电脑速录行业,让速记和现代科技紧密联系在一起。唐可为说,亚伟速录机的生产、销售、速录职业培训、速录服务等已经形成了一条自身产业链,这个链条为中国提供了10万个就业岗位,其中至少有一半是由亚伟速录创造的“无中生有的岗位”。今年,第47届国际速联大会将在中国召开,亚伟速录作为中国速录行业无可厚非的代表将通过这隆重的盛会走向世界。唐可为说,大教育家孔子是办学的第一人,他的弟子把孔子的思想记录下来编成《论语》,这本册子历经几千年的洗礼,依然熠熠生辉,充满智慧。在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张艺谋用影像还原了孔子讲学的恢弘场面,震撼了整个世界。亚伟速录同样是在记录,在双手轻击键盘的瞬间,用一种全新的速度记录下新时代的历史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