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俊
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往往被忽视。实际上,这是轻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这是新课程“以人的发展为本” ,推进素质教育的突出体现。
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好教学的三维目标,特别是要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观察、操作、探索等形式多样的过程来获得知识,使获得结论和经历过程有机融合起来,让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情绪和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成为学生道德情操和高尚人格的形成过程。
在课堂上要真正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是需要不断探索、研究和实践的,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追求。
这里,以初中物理的《乐音与噪声》的教学为例,说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三维目标。
片断一:开课导入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周围有潺潺流水声、悠悠琴声、喧闹的汽车和摩托车声……”随着教师的话音,屏幕上出现相应的画面。
说明:应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了有声有色的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乐音的美感与噪声带来的烦恼。
“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其中有一些声音是我们都喜欢的,那就是音乐。”
坐在钢琴旁的女同学演奏了一曲《致爱丽斯》,悠扬的琴声在教室里飘荡,它的美妙与和谐感动了所有的同学,包括老师自己。
说明:精彩的课堂开头,给学生带来了新奇感,使他们的大脑活动状态迅速地由抑制变为兴奋,自然地进入新课学习。通过美(乐音)和丑(噪声)的对比,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追求美的意识,同时接受了运用对比去认识事物的方法。
片断二:探究响度
同学们掌握了响度的概念,兴致勃勃,跃跃欲试,拿出了各种能发声的物品,如口琴、吉他、二胡、鼓、玩具、小铃铛、音乐盒、橡皮筋、梳子、尺子等,教室里顿时充满了各种物品发出的声音和同学们的讨论声。
“通过探究,你们认为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教师问道。
一个学生答:“我用吉他做实验,发现用力拨动琴弦时,响度大,琴弦振动的幅度较大;用较小的力拨动琴弦,响度小,振动的幅度较小。所以,我认为声音的响度与振动物体的振幅有关。”由于经过亲自动手,这位同学表述得很好,还能用了上一节课中学到的概念“振幅”。其他同学都赞成她的观点。
说明:为了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课前让同学们准备好一些发音物品。课上联系到刚学的响度概念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动手探索,他们发现了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体会到了成功后的喜悦,产生了“实践出真知”的体验。
不出所料,同学们果然没有考虑到响度与距离的关系。接下来教师进一步引导,同学们联系实际很容易理解了响度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教师不失时机地指出,不能孤立地去看问题。
说明:“漏掉”一个有关因素的经历,使学生体会到要全面地去认识事物,学习了研究问题的策略——尽可能挖掘有关因素。
片断三:探究音调
音调的教学是一个难点,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声音有高低之分,请出一位同学在钢琴上弹奏音阶1、2、3、4、5、6、7,并让学生感觉它们有什么不同。
一位同学说:“我感觉到声音越来越大。”
看来学生将响度与音调混淆了。“再听听好吗?”教师说道。然后再请同学反复弹奏1与■,并尽量控制这两个音的响度一致,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区别,终于学生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切身感受到声音的高低,请他们跟着钢琴唱音阶,在唱到■时已很少听到有同学在唱了。
教师有意问:“你们怎么不唱了呢?”
“音太高了。”同学们笑着说。
教师及时指出“在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并让同学们再举一些例子来说明声音的高低。
接着教师鼓励他们用手上的发音物品合作探究音调与什么有关。这时有同学用小铃铛不停地摇动,用橡皮筋、吉他等胡乱拨动……不知如何下手去探究。
“同学们,能让你们手上的发音物品发出高音调和低音调的声音吗?”教师启发道。
很快有同学用口琴吹出了高音和低音,有同学用手拨动不同长度的琴弦也发出了高、低音,有同学在讨论如何拨动橡皮筋……每组同学都很认真地探究着。教师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
同学们通过讨论总结出: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由此教师引出频率的概念,并强调“响度”和“音调”是两个不同的物理概念,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区分这两个概念的不同点,并通过三个随堂练习来巩固知识。
说明:在学生思维遇到障碍时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后,教师让学生列举实例、区分概念、做随堂练习,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真正有所收获,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
片断四:探究音色
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后,教师说:“同学们做得非常好,老师奖励你们四段优美的乐曲,不过要请同学们说出乐曲的主旋律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同学们愉快地听着音乐,并且能准确地说出萨克斯、口哨、吉他和小号。
“我们来玩‘猜一猜游戏,好吗?”“好!”同学们兴奋不已地。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听这是谁的声音?”“是李老师。”同学们大声回答道。李老师是班主任,今天被邀请到课堂上协助上课老师。
教师又让一位同学站在讲台上,背向同学们,另外分别请几位同学说话,请他猜猜是谁在说话。课堂气氛热闹起来。
教师问:“为什么你们会知道乐曲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你们又为什么能做到闻其声而辨其人?”
在学生思考之后,教师让学生自已从课本上找出问题的答案,相机点出:“原来,我们能分辨出不同的声音,除了由于响度和音调引起的不同感觉外,还与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有关。”
最后,学生归纳总结这堂课所学到的知识,并反思这些知识是怎样获得的。
说明:在课堂的尾声阶段,通过辨声游戏来激起同学们的愉悦情绪,使他们继续集中精神,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让学生自己找答案,使学生再次体验成功的的喜悦,感到学习是愉快的,从而更热爱学习。
总评:这堂课力求营造富有情感的教学氛围,让音乐走进物理课堂,让游戏走进物理课堂,让生活走进物理课堂。学生始终处于宽松、积极、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不但认识和理解了各有关概念,获得了知识,而且学习了探究的方法,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以及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态度。
教师教学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氛围的营造上,具体地说,就是活化知识,让学生领悟知识的意境,引导学生探究,从而使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对三维目标的全面关注,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责编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