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仙
“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是语文教学的法宝。用的人多了,读的次数泛滥了,达不到读的效果也就不足为奇了。现拈几例如下:
一、 漫无目的,随心所欲
[案例]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乡下人家》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乡下人家”的图片,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生初读课文)
师:课文中描绘了哪些农家图?(生各抒己见)
师归纳:瓜藤攀檐图、鲜花轮绽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夜睡梦图。
师:你最喜欢哪幅图景?自己读一读。(生再读课文)
师:现在,把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们听一听。(生三读课文)
师:是啊,文章写得很美,这位同学也读得很美,我们也像她一样来美美地读一读课文。(生四读课文)
[诊治]粗略一看,老师颇重“读”:初读、再读、研读、赏读,循序渐进,娓娓“读”来,读完了,课也就上完了。但仔细一研究,问题还真不少。每一次读都是为读而读,没有目的,没有任务要求,有的放矢,无的也放矢,使朗读失去了针对性。
[拟开药方]
师:刚才,我们美美地欣赏了一幅农家画,下面让我们走进文本,看看作者是怎样把美丽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初读课文)
师:在刚才的初读课文中,你有读不通的句子或读起来感到拗口的句子吗?我们一起来解决。(学生提出,师生一起解决难读句)
师:同学们,整篇课文就像一幅巨大的乡下人家山水画,这幅巨画又由许多个小画面组成。请你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再读课文后各抒己见)
师小结归纳,屏幕显示:长藤绿叶瓜架,春雨竹笋鲜花。雄鸡悠闲自在,小桥流水戏鸭。夕阳鸟儿如画,纺织娘高唱甜蜜。
最美乡下人家。(生念)
师(细究课文):你认为哪幅图画最美,美在哪儿?(先自学,再四人为一小组进行交流,最后请代表发言)
生1:我喜欢“雨后春笋图”。“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这个句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笋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2:我喜欢“瓜藤攀檐图”。“青的、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的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的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这个句子,美在色彩,红、青、绿搭配,多和谐呀,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房前屋后瓜藤攀檐的可爱。
生3:“鸡鸭觅食图”也很美。“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母鸡的神气可爱。
……
二、 异口同声,千篇一律
[案例]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课文《庐山云雾》教学片段
出示: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师:老师读前一句,请大家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读的,等一下你们学着老师的样子读读下句。
师(读):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师将前半句读得很重,后半句读得很轻)
生(齐读):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生将前半句读得很重,后半句读得很轻)
师:请女同学读前句,男同学读后句。(生读)
[诊治]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虽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重点句,但过于彰显自己的主导地位,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代替学生的个性化朗读,抑制了学生鲜活灵动的个性,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
[拟开药方]
出示句子。(同上)
师: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个句子,你想怎么读,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1:我想把“雾来时,风起浪涌”读得重一些,把“雾去时,飘飘悠悠”读得轻一些。因为“风起浪涌”比“飘飘悠悠”更壮观,同样,后面“雾浓时”这部分要读重一些,“雾稀时”这部分读得轻一些,慢一些,才有飘逸的感觉。
生2:我是这样想的:这篇课文主要是写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神奇美丽,所以我把表示时间的“雾来时,雾去时,雾浓时,雾稀时”读轻一点,慢一点,而把描写雾的形态的句子“风起浪涌,飘飘悠悠,像帷幕计划遮住了万般秀色,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读重一点,语速快些。
师:是啊,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理解很到位,这才是个性化的朗读。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分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
三、 “浅尝辄止”,读中无悟
[案例]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课文《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学片段
孩子的妈妈叹了口气,说:“他爸爸常年病着,家里生活不富裕。孩子心疼我,什么也不让我给他买……”
师: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个句子,并说说读了“妈妈”的这番话后,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1:这是一个体贴、孝敬父母的孩子。
生2:这是一个理解父母难处的懂事的孩子。
师:你是从这个句子的什么地方读懂的?
生3:从“什么也不让我给他买”这句读懂的,从省略号中读懂的。
师:是啊,这是一个多好的孩子呀!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个孩子吧!
[诊治]这样的教学过程,应该抓住了重点,但“刹车”太快,把学生最佳的朗读感悟机会给掐住了,导致学生理解不深刻、感悟不到位,这是当前一些语文阅读教学“浅尝辄止”的典型。
[拟开药方]
只要在以上基础再加一个环节就到位了。
师:“什么也不让我给他买”中“什么”到底指哪些呢?也许小兵语文考试得了100分,妈妈想买一套衣服作为奖励送给他,小兵却说──
生1:老师说衣着整洁就好了,我的衣服还能穿,不用买。
师:小兵的书包旧了,妈妈心疼他,想给他换个书包,小兵说──
生2:读书人不是比书包新旧,而是比谁学的知识多,我认真学习,书包旧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师:小兵的铅笔很短了,妈妈说买支铅笔吧,小兵说──
生:铅笔还能用,等到它不能再写字了再买吧!
师:孩子们说得多好啊,同学们照这样的句式,同桌互相说一说。
当(),小兵却说()。(生互动)
师:我们再回过头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味道来。
语文课堂要做到“书声琅琅”并不难,难的是每一次的书声琅琅都能做到有的放矢,读到位,读出真情,读出味道。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
(责编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