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题的选择是教育科研工作的第一步。作为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有许多选择科研课题的优势,只要选题方法科学得当,课题研究就会事半功倍。本文旨在为实践中的教师特别是初次开展课题研究的教师探索一条选择科研课题的有效途径提供借鉴。
【关键词】教师选择 课题途径
研究课题是指在教育科学领域内,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和任务,能够通过研究得到解决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选择研究课题,即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作为课题来进行研究的,选择的课题必须反映教学现实中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和代表性,有研究价值,具有一定普遍意义且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就成了课题研究的关键。
一、 选择研究课题的原则
选择研究课题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并注意采用一些选题策略,这有助于科学而合理地确定研究课题,有助于课题研究工作的有序开展。
(一) 价值性原则
选题有无研究价值,是一条最基本的原则。选择的课题有无理论和实践价值,可从三个方面来衡量:一是方向性。研究方向要正确,选题要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发展方向,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类的认识规律,符合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符合教育科学的需要,要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二是针对性。选择的课题要切合实际情况,针对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的不良倾向、薄弱环节和突出矛盾提出问题,针对性强的课题要有满足事业需求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三是普遍性。选择的课题要考虑其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客观的规律性和推广的普遍性,普遍性愈强,课题的社会价值就愈大。
(二) 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主要指课题必须是可以研究,能发挥教师优势并具有一定实施条件的课题。这些条件包括:一是自身条件。只要具有良好文化素养、专业素质、教学技能的教师,一般来说都具备了研究课题的条件,即使是难以独当一面或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也可以参加课题组,循序渐进,同课题组的其他成员一起研究。二是时间保证。除了在日常教育实践中进行研究,教师还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读书学习,收集、整理资料信息,开展调查研究等,这些都需要时间保证。三是良好的研究环境。主要指学校和有关部门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提供相应的图书资料,以及必须的经费、设备、人才等,这是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证。
(三) 创新性原则
主要表现在内容上的创新,如研究的问题是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或者是对某一问题提出新的认识、新的概念、新的观点,有水平的老师可以在研究方法或技术上进行创新。总之,研究的课题必须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课题的创新要求一般可分三个层次:一是独创性。它要求提出没有人提过的新问题,开辟无人涉及过的研究领域,创立新的理论体系、教学流派和教学模式等;二是再创性。有的是将别人的研究课题加以分解和改造后产生的新课题;有的是将已有的研究课题运用到新的领域、情境、学科中,或在某方面有所创新;三是自创性。它只要求对自己是前所未有的,对自我发展是有利的,并不要求对社会有什么创新价值。
(四) 优势性原则
教师在选择课题时,要注意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教师在教学第一线,了解学生的机会多,深入钻研教材的时间多,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多。教师选择贴近教育教学实际的课题,在工作实践中实施研究,能有效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二、 选择研究课题的途径与方法
(一) 在教学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找课题
这是研究课题的重要来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问题往往是层出不穷的,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中的热点,重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直接转化为研究问题。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开展的“我院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现状研究与对策”课题,就是源于我院学生人数增加,班级容量大,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实际训练的机会较少,课时有限而教学内容却过多,很难保证教学效果,英语教学检测机制和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脱钩,现有的课程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已经滞后,不能适应学生的水平和基础。
(二) 在教育教学的困惑与疑难中找课题
新课程教学改革带来的一个最大改变就是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新的教学观、学生观以及教学组织策略、教学手段等的改变,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碰到了许许多多的新问题。当我们发现工作中有必须解决的难题,或者遇到困惑百思不得其解时,往往会有一种尽快“破解”的强烈愿望,如果对“难题”与“困惑”分解,能够找到一个恰当的突破口,就是一个好的选题。例如:
1. 教学的预设与实际效果的差距如何科学处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三维评价(即:知识与技能的形成,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的体验与价值观的教育)如何实现?这些问题均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之中认真研究,才能取得一定的进步与实际成效。
2. 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价值取向的冲突与对立。例如,新的课程教学观特别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挑战精神的培养,但我们在布置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作业时,学生却完不成或跟不上课堂教学,实现不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这种追求新的突破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使教师产生一种挫败感。因此,常规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如何有效配合,如何同步和谐发展,就非常值得去探索。
3. 教育教学中的“两难”问题。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会经常碰到“两难”的情境。例如,顾及到单个学生的特长个性发展却忽略了学生集体发展;在关注到学生的兴趣发展时,规范性、一致性的要求被削弱;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教师的引导地位却得不到正确的体现等。
4. 面对新课程改革,怎样协调家长以及社会对学校追求的教育改革目标的理解与认同;怎样实现家校教育合力的一致。
(三) 从教育实践的成败经验中找课题
努力学习和研究古今中外的教育经验,借鉴和吸取别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从经验中找出研究课题,探讨其中的规律,或设计教育实验,检验某种理论与提高教育效果之间有无必然的联系。例如,某外语教师研究其他老师教学成功的原因,提炼出一套针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的教学方法,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形成了“成功教育”的理论。发现经验,总结经验,筛选经验,是教师常用的研究方法,也是研究课题的重要来源。
(四) 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找课题
在教师观摩别人的研究课,听讲座,学习各种资料的过程中,常常会受到某种启发,很想按照新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实验一下,从这种角度也可以产生课题。教学一线教师与专业研究者之间一个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一直是在现场中感受教育与教学,体会教育理念与教学实际的碰撞,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炼教育的智慧和总结实践的经验。所以,只有带着敏锐的问题研究意识,深入现场,领会教育与教学观念之间的冲突,研究学生的心理体验和学习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摸索出大量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一线教师在实践现场发现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撰写教学日志、教学反思,积累相关的发现问题与处理问题的经验,形成自身对教育教学的独立见解和认识;此外,还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或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不放过任何可以提出问题的细节和现象。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不是阻碍教师前进的绊脚石,而是迈向成功的台阶。
(五) 在阅读和与同伴交流中找课题
行动研究者强调,每一位教师应从教育教学实践出发,研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与同伴的交流研讨中疏理问题,然后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案与策略。同时,教师在平时的业务学习中要十分注意相关问题的研究文章和专著,在阅读中要注意结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要注意把理论的论述转化为对工作中相关问题的解读与说明。
(六)从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理论及政策问题中寻找课题
教育改革和发展呼唤教育科学研究。研究当代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是整个教育科研的主旋律。相关人员要研究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探讨社会主义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目前,有许多重大课题需研究解决,例如,“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落实。在当前教学界就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研究型课程的任务,就是做各种各样的研究课题,而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满堂灌”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其实是缺乏研究意识的;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不太可能达成的。所以,“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就非常值得研究。
三、 选题中还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选择教育科研课题的时候,往往容易出现题目过大、选题过难、选题过于陈旧、选题过于模糊和课题表述不明确等问题。为了使课题研究顺畅有序,选题时应注意:一是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难易结合,先部分后整体;二是要讲究科学,选题要来自实践,不回避问题,有事实和理论依据;三是要讲究创新,要与时俱进,赋予课题新的内容、新的角度、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总之,高职高专教师选择研究课题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切忌人云亦云。这不仅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而且是一个殚精竭虑的思维过程,来不得半点马虎。导师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同事之间的合作不可或缺,家人和朋友的建议对课题的选择也大有裨益。研究课题的选择,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如何选题,务必掌握一个前提:与教育教学实际密切相关,有助于提高高职高专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程前.如何选择研究课题[J].考试周刊,2008(39)
[2]董奇.如何提出研究假设[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1)
[3]王军.关于研究课题[J].教育科研探索,2002(1)
[4]王守旭.关于标准化研究课题的选择[J].新疆质量与标准化,1996(6)
【作者简介】叶发锦(1971- ),女,广西合浦人,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研究。
(责编黄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