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辉 周 平 胡长贵
【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科学发展观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大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丰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理念。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大学生全面发展
一、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
(一) 科学发展观包含着丰富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是社会主体满足自身需要和利益,实现价值选择的过程,即合乎社会主体目的的进程。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一切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离开了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离开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谓的发展就会失去意义。科学发展观的孕育和形成,是以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刻认识和理性把握为思想逻辑前提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其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具有鲜明的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取向。坚持科学发展观,我们的发展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二) 科学发展观对高校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当前,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激烈竞争,如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事业和生活的强者,正逐渐成为大学生的第一需求。为此,高校应不断发展和建构大学生内心的精神世界,净化他们的思想,美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成为具有崇高境界和健全人格的主体。这些精神素质不仅给他们动力,对他们的全面发展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而且直接关系他们今后发展的目的、价值及意义,对他们的发展起着定位和定向作用。
(三) 科学发展观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指明了正确的道路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群体的成长如何,不是大学生的个人问题,而是关系社会可持续发展质量的头等大事,它基至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大学生要想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建树的人,就必须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 把握正确的方法论,从而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当代大学生才能清楚准确地认识到什么是先进生产力,它有什么样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在哪里,什么才算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从更高的层面上来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更加懂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以及自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要担负的重要使命,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四) 科学发展观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制度与机制保证
科学发展观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真正从制度和机制层面找到了促进人全面发展最根本和最基础的保证。它不仅增加了青年大学生的发展机会,更重要的是为社会福祉在青年群体中分派的普遍化和公平化提供了条件,同时为减少青年大学生问题的发生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当前时代,在青年大学生面临自我认同和文化认同双重困境的形势下,强调协调发展,就为减少青年的结构性问题和文化性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 大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 大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科学发展的前提条件
1. 大学生需要的不断满足是高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努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对最根本的社会发展动力的激发,是对最关键的社会发展主体的塑造,它构成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要素,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2. 大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是高校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学生是高校发展的主体,高校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发展潜能。大学生能力包括体力、智力、潜能以及思维能力、创造创新能力、协调自然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多种类型。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 促进潜在能力不断向现实能力转化,就应注重塑造大学生的情感、意志、信念、价值观,努力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体力和智力、体能和智能,以此永葆学校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3. 大学生个性的不断丰富是高校科学发展的恒久动力。大学生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没有个性发展的全面发展是不完全的。高校教育要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就需要学生各项素质的和谐发展,在各项素质发展的前提下鼓励创新,在达标、合格的基础上支持出类拔萃,在规范要求的同时发展健康、和谐的个性。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促使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必然要体现到每个人的个性的充分展现和自由发展上, 这既是和谐社会的目标, 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归宿。
(二) 大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
1. 大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科学发展的价值归宿。高校的主要矛盾就是教育教学与学生成材需求之间的矛盾。在高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大学生的各种需求不断得到实现和满足,但是大学生与自我、 大学生与教师、大学生之间、 大学生与学校及社会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彻底解决,相反变得日益复杂。因此,高校的科学发展与和谐校园的构建应立足于科学的人性规律, 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以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发展和进步为本,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师生的根本利益和需求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学校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大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科学发展的基本方面。高校科学发展包含许多方面和层次,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基本方面、中心环节,其他方面都是围绕大学生全面发展进行和展开的。高校要促进科学发展,就应顺应历史潮流, 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改革开放的大进程,科技进步的大环境来思考新时期的人才培养工作。应坚持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深化改革,注重人的知识、能力、人格的协调统一,为大学生搭建一个人人能够成材的平台,形成人人力争成材的生动局面,努力形成全校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良性竞争的和谐氛围,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3. 大学生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根本目标。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最终指向, 并为人的发展提供根本的保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价值观,是解决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也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灵魂所在。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因此,高校应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力求从知识系统、能力系统和价值观念系统等三方面准确把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千方百计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 以科学发展观提升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境界
(一) 以人为本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哲学
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实质是高扬人的主体精神。大学在教育过程中应重视人的因素,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凸显人的主体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高等教育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有着充分的社会基础,也是社会现实向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学生是学校生存之本。大学的根本任务要求教育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出发,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出发,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价值。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应围绕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有利于学生的成才和成长,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应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在教育教学上,应认真研究和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因材施教,不但应注重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还应注重学生丰富个性和完整人格的培养,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二) 可持续发展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想境界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迄今为止人类对社会发展认识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它既尊重人的权利,也尊重自然的权利,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高校坚持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大学应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人才,正确处理好可持续发展与深化教育改革的规模与质量,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上水平,大学的改革、发展、提高、稳定,大学自然生态、文化生态与社区生态三大生态环境等关系,努力建设和谐校园。
(三)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文化内核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文化内核。新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不仅应当具有传播、发展自然和社会知识的科学品格,而且应当具有体现和引领社会文化底蕴和道德理想的人文精神,从而将科学品格和人文精神有机交融在一个统一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大学生只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得到全面发展,才能成为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合格人才。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不仅应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科学品格,而且应重视锻造他们的人文精神,从而在办学过程中将人文与科学更加有机地交融起来,积淀大学的文化特质。
(四) 创新意识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知识经济社会里,大学生竞争致胜的关键在于创造力,创造力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已成为大学生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因此,作为知识生产的主体,大学不仅应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更应培养创新型人才及追求知识创新。高等教育实践证明,没有教育新观念的萌动,没有普遍的创新心理氛围,没有变革现实的要求,没有勇于改革的胆略,高校发展就无从谈起,也就无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高校应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注重研究和解决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探索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提出新思路,创造新方法,开拓新方向,促进新发展。
【作者简介】王耀辉(1962-),男,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文化研究。
(责编胡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