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动消费,还要靠提升工资

2009-05-31 20:42
环球时报 2009-05-31
关键词:储蓄华人工资

丁 刚

一些中外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关键在于提升消费,甚至连美国财长到中国来,也要敦促中国人“少存多花”。他们在开出的“药方”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将提高医疗和福利保障水平列为首位,似乎只要医保水平提高,老百姓就一定会少存钱,多花钱。

但是,只要认真观察一下中国的现实,就会对这一结论产生怀疑。第一,提升医疗保险来得很慢,不可能在一两年中就见效;第二,即便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医保,消费也未必上得去。道理很简单,如果给低收入或者没有任何固定收入来源的人提供了医保,他们也未必就立即会去花钱。现在很多中国人不是不愿意花钱,而是无多余的钱可花。一个月收入只有一两千甚至几百块钱的人拿什么去消费呢?工资不提升,非但医保实现不了,消费也无法拉动,转型更无从谈起。

希望靠医保来推动消费的学者们还忽视了一个问题,即中国人传承下来的储蓄传统。笔者在西方国家生活工作过多年,对华人的储蓄传统深有体会。很多华人尽管也贷款购房,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会选择把钱存在银行里。即便是在像瑞典那样有着世界一流的高福利国家,华人仍然不会改变存钱的习惯。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有美国专家就发现,华人是最具“抵抗力”的少数族群,原因就是他们钱在银行,心中不慌。

对于目前出现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经济学家们更多地是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结构的影响去寻找根源的。其实,中国人拼命存钱,美国人疯狂消费,既与经济结构和经济现状相关,更受文化传统的影响。经济学家凯恩斯早就认为,经济学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

看看邻国日本,就知道为什么提升医保并不能直接解决消费的问题了。日本的医保水平不仅比中国高出很多,甚至比美国还要好,但日本人近年来的消费水平却不升反降。最近读到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一篇报道,讲日本的节俭文化是如何阻碍经济复苏的。其中就谈到了日本人的储蓄传统,认为日本经济“失落的十年”已经使整个国家习惯节俭的民众变得更加舍不得花掉手里的日元,一些日本人甚至已经把节俭变成了一门艺术。数据表明,2001-2007年,日本每人每年的平均消费名义上只增长了0.24%,而这期间人均出口则增长了70%。关键原因是通过出口获得的企业附加值未能还原成就业者的工资。这段时间,日本政府虽通过税收维持了一定的财政收入,并将其投入医保等各种社会福利,确保了福利水平不降低。但工资提升太慢,却严重制约了消费水平。

这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具有储蓄传统的中国民众会不会由于这次金融危机也变得更愿意存钱,更不愿意花钱了呢?相信经常去逛商场的人,都会产生同样的担心。

那么,是不是真的就没有办法拉动消费了呢?关键可能仍在于能否提升工资。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分析就认为,日本的问题在于民众的收入相对降低了。文章引述一位专家的话说,“如果他们(日本人)有更多的钱,他们也愿意花得更多。”

反观美国,我们在看到美国人靠贷款高消费的同时,也应看到高收入对高消费的作用,而高收入是美国经济竞争力强劲的主要原因之一。不久前,美国大学和雇主协会公布了2009年应届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报告,2009年应届毕业生的平均起薪(年薪)是4.85万美元,比2008年的平均起薪4.96万美元下降了2.2%。但有些专业不降反升,比如,工程科系毕业生起薪依旧上涨,涨幅为 2.3%。软件工程师的大学毕业生,2008年的平均起薪是6.53万美元,2009年则为5.88万美元,虽然下降幅度达到11%,但还是远高于平均起薪。在经济低迷不振的今年,美国企业仍然能够保持如此之高的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水平,足可见其竞争力之强。相比之下,我们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提升工资收入水平对于很多中国企业和机构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从中国经济的转型,特别是从中国的长远发展来看,越是在这样的时候,可能越需要重视提高工资,特别是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如果我们要提高医保福利,提高受教育水平,那么,我们就必须提高工资收入。世界上没有一个发达国家是靠低工资维持高水平的医保和教育的。低工资不仅影响医保、教育的发展,也导致恶性竞争和创新不力。中国人不可能一直靠几百块钱的月工资去和别人竞争。▲(作者是人民日报高级编辑。)

猜你喜欢
储蓄华人工资
俄罗斯:存钱养老越早越好
储蓄方法面面观
FLY ME TO THE SKY
生意太差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让绩效工资“阳光”起来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