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吴应炬中国动画电影音乐作曲家、一级作曲,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作曲组组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动画协会理事、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常务理事、上海音乐家协会理事。
中国动画电影音乐作曲家吴应炬先生于2008年5月3日仙逝,享年82岁。吴应炬是旅越华侨,1926年2月7日出生于广州,曾就读于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科。1950年回国,就读于燕京大学音乐系,后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55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被分配至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正式建厂),专事作曲,直至退休。吴应炬先生历时42年动画电影音乐生涯,共创作94部动画电影音乐,其中有《大闹天宫》、《牧笛》等多部杰作。他参与创摄的多部动画电影先后共获45个国内外大奖,为“中国动画电影学派”的确立做出突出贡献。在2005年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活动中,他荣获中国电影家协会的“当代中国电影音乐特别贡献奖”,成为全国26名获此殊荣的电影音乐工作者之一。为有助于全面研究吴应炬动画电影音乐创作成果,以推动中国动画电影音乐研究和创作,也为深切缅怀这位中国动画电影音乐的杰出作曲家,本文从其动画音乐艺术特征到历史评价对他进行研究,以抛砖引玉。
一、浓郁多彩的民族民间风格
吴应炬坚实地立足于宏阔而深厚的中国民间音乐土壤之中,广泛吸收全国各地的民间音乐元素,创作动画电影音乐,因此,其音乐表现出丰富的民族民间特征。
广东音乐素材形成他动画电影音乐特有的岭南音乐风格。广东是吴应炬的祖籍,广州是他曾经生活学习的地方,他对这一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因此,他创作动画电影音乐偏爱运用广东音乐素材。他曾说:“我生在广东,小时候常看、听粤曲,对广东音乐耳熟能详,在搞音乐创作时,只要是片子内容合适,我都会用广东音乐的音调来表现……”①因为,与广东有情感上的亲切和文化上的亲缘关系,以及作曲家主观的偏爱,所以他运用广东音乐素材创作的音乐给人总有自然天成之感。他的最具代表性的、在中国动画电影音乐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几部动画电影音乐,如《大闹天宫》(Uproar In Heaven)、《小蝌蚪找妈妈》(Where Is Mammon)、《牧笛》(Cowboys Flute)等都有机地把广东音乐风格合度地统一于影片整体风格之中。
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形成他动画电影音乐的绚丽画卷。吴应炬在多部优秀的动画电影音乐中运用了西藏、云南、广西、新疆、内蒙古等地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素材。《过猴山》汲取了广西大瑶山瑶族的长鼓节奏元素,《一幅僮锦》吸收了僮族民间音乐因素,《孔雀公主》运用了彝族民间音乐素材,《草原英雄小姐妹》选择性运用了蒙古族民间音乐因素,《阿凡提•种金记》巧妙融合了新疆维吾尔族民间音乐等等。吴应炬运用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素材从不模仿,而是在深入民间采风的基础上,融合运用。因此,他创作的这类动画电影音乐,无论是插曲的单旋律创作,还是用乐队演奏的器乐音乐,都富有创新。他也大胆吸收此类素材,并把其整合于通俗音乐元素之中,形成富有时代感的综合性民族风格音乐,如《猴子捞月》等。因此,这类动画电影音乐的统合形成的是一幅绚丽画卷。
其它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形成他动画电影音乐的特色风格。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对京剧、昆曲音乐素材灵活多样的运用。在万籁鸣导演的《大闹天宫》(上、下集分别于1961年和1964年完成)的音乐中,除广东音乐元素外,还运用了京剧和昆曲音乐元素,并且充分而自然。第二,对陕北地区音乐的运用。如第一部剪纸动画电影《猪八戒吃西瓜》对陕北郿鄠调子的合理选用,其中表现“猪八戒”心理的说唱性插曲,个性鲜明,颇富喜剧性。
总之,吴应炬的动画电影音乐创作,广泛吸收民间音乐素材,并根据题材内容要求,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转化“民间”,形成统一于影片的个性化特色。因此,浓郁多彩的民族民间风格成为吴应炬动画电影音乐艺术重要特征之一。
二、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
吴应炬的动画电影音乐创作,高度自觉于“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原则,深情地扎根于他脚下的热土。他善于从导演要求出发,结合影片内容、人物角色的表现需要,灵活运用简练的技法,赋予影片艺术形象以灵动和生气。
吴应炬立足于生活,为多部儿童题材动画电影创作音乐,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上世纪50年代的《萝卜回来了》、60年代的《草原英雄小姐妹》、70年代的《小八路》、80年代的《猴子捞月》、90年代的《十二生肖》等等,一个个鲜活可亲可爱的富有时代特色的儿童化艺术形象,给中国儿童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历史记忆,吴应炬为动画电影《草原英雄小姐妹》(以下简称“《草原》”)创作的音乐可谓为这方面的代表。1965年,为创作《草原》影片音乐,吴应炬随剧组(导演钱运达、唐澄等人)深入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体验生活半个月,期间,有对黑夜迷路于茫茫戈壁的深刻体验,有对裹着沙尘的狂烈风暴的强烈体认,也有对牧民在风雪中寻找失落羊群的真情实感。所以,他创作的《草原》音乐与影片影像、语言、音效有机融合而塑造的形象鲜明生动感人,成为令一代中国儿童心仪的“小英雄”。
吴应炬也以丰富的生活体验为基础,为成人化题材的动画电影创作音乐,塑造了成人化趣味的艺术形象。新中国动画电影主要服务于教育儿童,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也有变化。早在1960年代初,动画电影导演特伟就曾指出:“美术电影不仅是教育儿童、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工具,而且是‘老少咸宜,对成年人来说,美术电影也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教育武器和活跃文化生活的一种良好的形式。”②因此,吴应炬也创作了一些成人化的动画电影音乐。这类音乐形式相对更为复杂,内涵更为丰富,表现的情境更有戏剧性或者更为诗意。如《牧笛》、《孔雀公主》等影片音乐。《孔雀公主》的音乐是吴应炬远涉云南傣族山寨采风的基础上创作的,其音乐不仅吸收融合了傣族民间音乐素材,而且运用简明的成人化音乐语言,生动地表现了影片中主人公孟版加国的王子召树屯与孔雀国公主婻麻喏娜之间的离奇而曲折的爱情。音乐细腻地刻画的“公主”艺术形象,鲜活动人。
吴应炬也立足于自身丰富的艺术生活体验,为老少咸宜的动画电影题材创作音乐,塑造属于时代也超于时代的艺术形象。动画电影《大闹天宫》是其中代表。该影片作为中国动画电影中的巅峰之作,吴应炬的动画电影音乐形象塑造在此得到了最充分体现。他的音乐使角色形象总能在影片主题的叙事情境中,栩栩如生,其中特别是“孙悟空”,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儿童的文化记忆。
综上所述,吴应炬立足于丰富的生活体验,以简练的专业作曲技术,创作多部不同题材的动画电影音乐,在简易中绽放出奇伟,在平淡中生发出巧丽,塑造了丰富的动画电影艺术形象。
三、鲜明的个性审美特征
个性是作曲者成“家”的根本。吴应炬作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中国动画电影音乐作曲家,他的动画电影音乐有着自身鲜明的个性化审美特征。
简明拙朴,作为吴应炬动画电影音乐突出的个性化审美特征,凸显在儿童题材的动画电影音乐中。出于儿童理解力的实际,吴应炬在这类题材影片中大都以简洁的音调,以鲜明的描绘性音乐,以“自然化”的音乐音响结构,表现人物角色。如《我知道》(1956)中“小白兔”所唱的插曲,与其说是“唱”,不如说是“念”,但音乐与角色合“度”。当然,作为内化于自我创作机制之中的审美个性,“简明拙朴”也含融于非儿童性题材的动画电影音乐中,如老少咸宜的《大闹天宫》,吴应炬也是以简练的笔法勾勒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就是孙悟空与天兵打斗的场景,其音乐也充分表现出“简明拙朴”的气质。
写意抒情,指以简练的艺术语言描绘物象的形神,以表现作者的意向,并同时抒发情感的一种审美特征。该特征是“情”与“景”的结晶品,是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借助一定的载体,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为象征,使人类高尚的心灵具体化③。由此而观,吴应炬动画电影音乐的这种审美特征在三部水墨动画电影《小蝌蚪找妈妈》(1960)、《牧笛》(1963)、《鹿铃》(1982),以及《大闹天宫》等影片之中有充分表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水墨动画电影《牧笛》。该影片拍摄于1963年12月,由特伟编剧,特伟和钱家骏导演,吴应炬作曲,陆春龄笛子演奏。其表现的是初夏牧童放牛的景象,内含的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吴应炬根据导演特伟的构思要求,注重切合中国水墨艺术的特性,讲求与水墨艺术的影像交融,按照简明的叙事情节,吸收融合广东音乐素材,运用简明的语言,创作了特性音乐。该音乐充满江南的田园风格。与影像有机结合,独特的写意抒情之美征彰显。
总之,简明拙朴、写意抒情的美感彰显于吴应炬的电影音乐中,成为其音乐的个性审美特征。
四、历史评价
马克思说:“我们的产品都是反映我们本质的镜子。”④所以,对作曲家的评价,关键是对其对象化了的“产品”的评价。又因为历史评价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给予对象以成就和贡献的定位,关键在于判定对象为历史发展提供了什么。因此,对作曲家的历史评价说到底是把作曲家的作品放入历史中进行观照,判断其为历史发展提供了什么,从而实现对“人”的历史评价。
从中国动画电影发展角度看,新中国动画电影起步可追溯至1947年的《皇帝梦》(陈波儿导演)。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原东北电影制片厂的美术片组迁至上海电影制片厂,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动画电影创作班子,特伟任组长,开始了新中国动画电影及其音乐的丰富而有限的探索时期(1949年—1956年)。吴应炬于1955年来到该美术片组专职作曲,并以《我知道》等几部影片音乐创作奠定自己的基础。1957年上海电影制片厂体制改革,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特伟任厂长,吴应炬担任该厂作曲组组长,开始了促进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新历程。1958年以后,吴应炬的音乐创作从第一部闹剧性动画片《过猴山》、第一部中国动画学派的巅峰之作《大闹天宫》、第一部水墨动画电影《小蝌蚪找妈妈》、第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第一部完全用电子乐器配乐的动画片《人参果》(1982)等等,一部部动画电影所拥有的“第一”属性,充分说明了吴应炬的音乐创作之于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突出意义和重要地位。不仅如此,他的动画电影音乐也超越自身,被广泛关注及运用。插曲《草原赞歌》就被作曲家吴祖强、王燕樵和琵琶演奏家刘德海作为素材创作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1972年),深受听众喜爱,并载入史册⑤。因此,他的动画电影音乐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
一种优点的凸显常伴随着对另一种优点的遮蔽,走向自身矛盾存在的对立面,成为历史的局限。吴应炬在42年的动画电影音乐创作中,在彰显自身音乐民族民间性的同时,一定程度上遮蔽了自身音乐交响性的发挥。当然,因为吴应炬主要是在新中国30年时期从事动画音乐创作的作曲家,所以,该局限性是个人的,也是历史的。
一言以蔽之,吴应炬始终如一地高度自觉于动画电影音乐创作服务于祖国和人民,把热爱祖国作为创作的底情感,把“红色观礼证”⑥那人生最美好的记忆作为自身创作的内在动力,以简洁的笔法、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创作动画电影音乐。他把充满“心灵的真诚和微笑”的动画音乐融合于动画电影之中,送给“中国”、送给“世界”,为中国动画电影及其音乐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是新中国动画电影音乐的奠基人,是毕生于中国动画电影音乐事业的作曲家。
①2003年记者采访笔录,吴应炬夫人罗允丰提供。
②特伟《发扬创新精神,向美术电影的高峰进军》[N],《解放日报》,1960年5月30日第5版。
③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二版,第159—160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Z],中共中央马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4页。
⑤该观点在汪毓和编著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现代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17页)、梁茂春著的《中国当代音乐》(1949—1989)(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179—180页)、居其宏著的《新中国音乐史》(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页)等专著中都有论述。
⑥吴应炬《一张红色观礼证》[N],《新民晚报》,1964年9月15日。“红色观礼证”指的是1963年吴应炬应邀参加北京建国14周年的国庆典礼时的证件。凭着这证件,吴应炬在天安门城楼旁的观礼台上,感受了1963年的国庆盛典。
程兴旺南昌陆军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于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