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伟明
1928年,他出生在瑞士巴塞尔的一个小镇,刚出生他的啼哭声就惊动了镇上的邻居,大家纷纷跑过来,望着这个胖乎乎的小男孩儿,向他的父母祝贺:“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他响亮的啼哭声已经预示了!”
为了让儿子接受良好的教育,父母咬紧牙关,把他送到了市里的重点学校就读。
在学校他非常淘气,喜欢抢占风头,小小年纪的他为了在同学中树立“聪明”的威望。每次上物理课,老师刚提出问题,他就把手举得老高老高,老师没注意到他的时候,他就索性站起来,有时甚至用手把桌面敲得“砰、砰、砰”地响,而他心里有几分窃喜,因为每次小小的计划都会得逞。
他昂首挺胸地走到黑板前。做了几个简单的步骤,在确认无法继续解答的时候,他会捂着肚子,假装要上卫生间,第一次,老师默许了。
从卫生间回来的时候。他发现黑板上已写得密密麻麻,老师也正在夸奖他思维比较灵活,刚才老师也只是按照他的思路继续解答,就很容易解决了这个难题,此时正回座位的他心里更徒添了几分高兴。
下课的时候,老师走到他的座位,耐心地说:“刚才你回来的时候,那道题讲完了,你会了吗?
“没问题,这很容易,”他非常轻巧地回答道,老师也没有继续过问。
在后来的物理课上,有几次他依然是第一个举手。但每次黑板前的他都是半途而废,然后灰溜溜地回到座位。
这样的结局出现了好几次,细心的老师也发现了他这“毛躁”的个性。而在一次考试中,他亲口说会的那道题,依然是后面的步骤不会。于是,老师决定帮助这个小男孩儿,扭转这一为了图表扬而毛躁的坏习惯。
那天,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富裕的人,看到一座三层高的楼房,高大壮丽,宽敞而且还空气流通好,心里非常羡慕。
回家后他立刻派仆人叫来木匠:“你了解那家的楼是怎么造的吗?”
木匠回答说:“那就是我造的。”
此富人连忙说:“现在就为我也造一座那样的楼吧。”
于是木匠立即开始丈量土地,堆砖砌石造了起来。这个富人看到木匠堆砖砌石造房,心存疑惑,不太理解,便问木匠说:“你想要做什么?”
木匠回答说:“建造三层楼啊!”
富人接着说:“我不想要下面两层,你应该先为我造最上面的那层。”
木匠回答说:“这个我无法办到,你只得另请高明!”
虽然富人承诺给木匠双倍的工钱。但最后木匠摇摇头还是走了。
老师说:“这个故事有这样的结局,能给我讲讲理由吗?”
“老师,我知道,不造最下面的一层。不可能造第二层?不造第二层。更不可能造第三层楼。”
老师继续说道:“那我们做人也一样,不要做只要第三层的人,在生活中,我们不要只想着成绩,要保持一颗疗静的心,脚踏实地才、能干出成绩。以后上课不许还像以前那样毛躁,能做到吗?”
他点了点头,红着脸走出了那间办公室。
从那以后。他像换。了个人似的,课堂上,老师提了问题,他会冷静地思考,很有把握时,他才举手。
在课后,他总会把大部分时间花到功课上,各科成绩开始直线上升,在学校,他真正赢得了同学和老师的喜欢。
194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柏林艺术学院雕塑专业,1948年就读于巴黎索邦神学院空气动力学专业。
毕业之后,他放弃了留校,孤身一人来到了瑞士一个偏远的小镇,他有更大的梦想:他要在这宁静的乡村,寻找自己的美妙构思。
他在山中隐居了将近十年,终于找到了一种理念:他把建筑当做一个艺术品,而把自己当做一个雕塑家,他会从建筑材料中慢慢地寻找灵感。
后来,他慢慢地开始做一些位置偏僻、规模偏小的建筑设计,刚开始他所设计的建筑呈现“一种朴素的精致”。而不为世俗所喜好,但他只要让他承担的活儿,就必须由他来把握,他在建筑上也始终保守着那种朴素的风格。
在建筑界打拼多年,他没有成为一位建筑明星,他的名字也并未和知名的音乐厅或博物馆项目相连,不为建筑圈以外所熟知,他的建筑数量或许还没有国内一个普通建筑师来得多,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在阿尔卑斯山中的一个温泉Spa。
最后,他的这份宁静终于得到了同行的承认,他成为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第33位得主。
这个盛大的颁奖仪式于2009年5月29日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他就是著名的瑞士建筑师彼得·祖索尔。
在获得普利兹克奖后,身在瑞士小镇的祖索尔接受媒体电话采访时依然保持着那份平静。面对荣耀,他只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只是保持了一颗宁静的心在工作,在做事情,投入到我所喜欢的建筑上去。然后就被幸运地认可了!”
是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这个喧闹的社会,只有拥有一颗宁静的心,用投入的心态做事,才能收获真正的成功。这就是宁静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