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菊
2009年5月25日,第62届戛纳电影节落下帷幕,出生在德国的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内克,凭借《白丝带》赢得金棕榈大奖。
《白丝带》是部干净透亮的黑白片,影片的背景设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夜,德国北部的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庄里。影片开始于小村庄里发生的一系列怪异事件。先是本地医生在骑马回家的路上,被一根绳子绊倒,然后是地主的儿子被人捆起来用鞭子猛抽。那些被怀疑跟这两件事情脱不了关系的孩子,必须戴上“白丝带”,以时刻提醒他们,他们背负了沉重的罪孽,需要净化心灵。
而怪异事件仍不断上演:农夫的妻子,从男爵谷仓的阁楼上滚落摔死:农夫儿子乘人不备,损坏男爵的物品泄愤,被男爵儿子关在谷仓鞭打。滥用私刑之风在小村蔓延。即便孩子也不能幸免,神秘的刑罚事件愈演愈烈。片中的“白丝带”意味着纯洁和无罪,却更是屈辱的象征。连牧师也要求他的两个儿子佩戴白丝带,以示纯洁,小村庄的孩子,就是在这样怪诞、压抑的环境里成长。
迈克尔·哈内克为了这部电影,花了超过10年的时间,他的主要目的就是想探究一群价值观被诱导的孩子。是如何被洗脑。并且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哈内克说:“如果我们推举出一条原则或一个理想,将其上升为政治或信仰,成为绝对至高的,那将会变得极其野蛮甚至会是恐怖主义。”
影片《自丝带》里的孩子们,就是全盘吸收某种观点,并惩罚没有百分之百服从的异类。为此。哈内克曾经考虑用《上帝的右手》作为影片的片名。故事里的孩子们。可怜又可悲地把自己当做上帝的右手,他们明白了规则,然后一字不差地照章执行,对那些不按规则行事的人,进行严厉的惩罚。恐怖主义不正是在此源泉基础上形成的吗?
哈内克说,并不能因为这个故事的背景设置在德国,就简单把它看待成是一部关于法西斯的影片。实际上,关于统一的模式和腐蚀的理想,是全球普遍存在的症结。
哈内克用长达150分钟的影片,来挖掘人类的灵魂。影片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是一个主要用黑白影像表达的年代。哈内克本人又偏爱黑白片,于是《白丝带》就整个以黑白影像呈现,并且完全没有配乐,只是巧妙地利用旁白叙事和黑白风格相配,和影片保持一定的距离感,以自然主义方式,重塑德国那个年代的氛围。
哈内克在《白丝带》里还运用大量的空镜头。把画面打造得如同布景,乡村远景里的空旷,如同写生里的留白,引出剧情的想象空间。另外,里面上场的十几个孩子,是哈内克慢慢从7000多个孩子里海选出来的。
哈内克的执著追求,让关注人类心灵的影片《白丝带》得到世界的认可,金棕榈奖评审团主席于佩尔,更是盛赞哈内克对人类灵魂的挖掘是如此之深。在颁奖典礼上,哈内克深情地说:“我的妻子常问我,什么是幸福?幸福是罕见的,但现在是我真正感到幸福的时刻!”
哈内克当然是幸福的。他奉献的影片《白丝带》意义重大,他是在给人类蒙受伤害的心灵。包扎上圣洁的白丝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