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政部的“电话门”

2009-05-30 13:29朱伟一
新民周刊 2009年44期
关键词:保尔森财政部长特纳

朱伟一

水枯的时候,大家都不走木板桥而踏着石子过溪,这表示只要没有危险,人人都愿意规外行动。

遇到中、美经济谈判或对话,如果美方出场的是财政部长,那么中方会派副总理。是不是有些不对等?没有。美国没有副总理,财政部长直接向总统负责。美国的经济活动中,财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金融危机的救市措施是财政部长当家。但当财政部长家的,却是华尔街。

金融危机期间,盖特纳与华尔街的领导频繁联系。他并不是在走群众路线。别说中、小银行,就连很多大银行的意见盖特纳都没有听取,对主街的公司的高管们也是不理不睬,与通用汽车公司的老总只通过一个电话。相反,2009年1月至7月期间,盖特纳与华尔街巨头联系过80多次。对于华尔街的那些大佬们,盖特也有亲疏之分。电话记录显示,盖特纳主要是听了三家银行意见:高盛、JP·摩根和花旗集团。1月至7月,盖特纳与高盛第一把手联系过22次,包括见了两次面。仅5月1日一天,盖特纳便与高盛通过三次电话。

盖特纳并不是始作俑者,他的前任老部长保尔森在任上的时候也与其高盛的老同事们频频通话。2008年9月16-21日这周是金融危机期间的紧急关头。其间,雷曼兄弟公司倒台,美国政府决定援手AIG,保爾森与高盛第一把手通过20多次电话(作为AIG的交易对手,高盛从AIG处得到近130亿美元)。保尔森任财长期间访问俄罗斯,高盛董事会正好也在莫斯科。保尔森非要接见董事会全体成员,而且亲热得不得了。保尔森财政部长当了两年,就没有接见过其他公司的董事会,就连保尔森自己的办公厅主任也觉得太过分了。高盛的现任领导们一再坚持,金融危机中他们并没有得到政府的特别关照。但高盛领导与财政部长的热线通话,使人不得不另作他想。

当媒体向有关银行询问相关情况时,几家公司的有关负责人都是一问三不知。但不用问也知道,盖特纳本来就是华尔街的人。2007-2008年,盖特纳在美联储纽约局担任主要领导的时候,就与高盛等华尔街金融机构的老大们打得火热。盖特纳本人没有干过一天银行业务,没有上过商学院,也没有上过法学院,是靠死心塌地投靠华尔街而不断高升的。而且此人爱贪小利,毫无原则性,当上副部级干部之后居然还偷税漏税。这样的人绝不会以美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但华尔街喜欢这样的“问题”官员,好掌控。

在资本市场这个地方,广大中、小投资者吵着要抓靠内幕信息发财的奸人,而盖特纳与华尔街老大之间的通话之中,就有最大的内幕信息。通常意义上的内幕信息是指个别公司的并购或其他利好或利差的消息,但仅靠这些消息远不能立于不败之地。重要的是能够掌握大势,要掌握广义上的内幕消息,比如政府是否会救市?何时救市?如何救市?只有掌握这些重要内幕消息,方能放心豪赌、纵横捭阖,无往而不胜。

金融危机期间,美国财长与华尔街如此频繁接触,毫无忌讳,难道他们就不怕弄出一个“电话门”丑闻?尼克松总统出了一个“水门”丑闻,克林顿总统出了“拉链门”丑闻,里根总统出了“伊朗门”丑闻。难道美国财长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真的就不怕?按照美国的信息公开法,电话通话的对象或是通话时间不属于国家机密,只要有人来查,政府就必须公开,但谈话的内容是不披露的。这样一来,披露的意义就不大了。副总统切尼在台上的时候,频繁接触石油界的大亨,许多人觉得不对劲,但最后并没有下文——因为不知道副总统和他的客人们谈话的内容。这种情况有点像捉奸,光把人堵在屋内还是不够的。信息公开还有一个时间差的问题。相关情况并不是在第一时间披露,至少滞后数月。等消息出来的时候,人们的兴奋点早已转移了。

以上便是美国信息公开法的精妙之处。“水枯的时候,大家都不走木板桥而踏着石子过溪,这表示只要没有危险,人人都愿意规外行动。”《围城》中的这句话很精辟,也适用于信息公开。

猜你喜欢
保尔森财政部长特纳
“财政部长”许白昊只留下一封家书
刘邦的“财政部长”为何要扯淡?
放弃的智慧
不穿有鞋带的鞋
红榜
不穿有鞋带的鞋
不穿有鞋带的鞋
财政部长吴波的“五子棋局”
约翰·保尔森:赚钱之神走向落寞?
放弃里的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