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的解读

2009-05-30 10:48李永乐
新民周刊 2009年44期
关键词:新中新加坡人李光耀

李永乐

新中关系日趋紧密与重要,新加坡领导层十分清楚这一点,断无可能提出带有冷战思维的“制衡“主张,制衡势必带来对抗,这对新加坡和本区域都没有任何好处。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最近到美国领取美国-东盟终身成就奖,受到包括基辛格、舒尔茨、老布什等美国老一辈和少壮派政治人物的推崇。然而,他演讲中有关美国应继续扮演亚太区领导者角色,以及回答提问时有关“需要美国(在亚洲)来达致一个平衡(balance)”的说法,却被中国的《环球时报》高调报道为“美国应制衡中国崛起”,因而在中国引起广泛而激烈的反响。

在众多声音中,中国民间(主要是网民)、学者和官方的反应,无论是理性的评述,或者感性的态度,都呈现出极大不同,这也成为外界解读中国和平发展过程中,如何回应国际舆论的又一实例。

首先令人不解的是,近年来颇有影响力的《环球时报》,引述的是多数新加坡人没听过、也无实体的新加坡“南洋邮报”,另外把关键词“平衡”错译为“制衡”的内容,该报没有核实就照引不误,以致网上一片骂声。

令新加坡人感到欣慰的是中国官方,并未跟随网民的情绪起舞,外交部高级官员回答记者询问时说:“李光耀资政是著名的国务活动家,也是中国的一位老朋友,他经常就一些国际问题发表他的见解。对于李光耀的见解,报纸上有各种各样的评论也是正常的……中国欢迎美国在亚太区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美国发挥作用也是正常的。”

站在中国以外的角度看,笔者认为中国外交部的发言,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是“各种各样的评论也是正常的”,说明中国政府以平常心,看待社会各界对国际舆论反应发出的不同声音,表示这是正常现象。

官方对言论的宽宏大度,除了显示高度的自信,也对较激烈的尤其是年轻网民那种比较偏激的民族主义情绪,起到一种“缓和及疏导”的作用。

第二是再次以“一位老朋友”形容李光耀。熟悉中国国情的人都了解,中国人口中的“老朋友”,绝不仅仅是一句客套话,而是具有实质性内涵的。

毛泽东主席在建国之初,阐述外交战略时的名言“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提到“真正的朋友”,他把“真正的朋友”列入“屋子内还脏乱时就可进来,并且协助清理”的特殊范围,而其他人得“等一等”,暂时不能进来,这个明显的区别,突出了对真正朋友的信任。换句话说,对老朋友所提“忠言逆耳”的接受程度,相对来说应该也较高。

外交部回答内容的第三点,我的解读是重申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就是对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介入”,中国是持正面看法的。当然必须留意的是,在“欢迎美国在亚太区”的前提,是希望美国“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这其实也是李光耀及东盟国家向来的立场,李光耀不过是在回答问题时,重复了这个一贯立场。

回顾1949年建国以来,若以每十年为期划分,中国的外交方针,经历了50年代的“一边倒”、60年代的“反帝反修,左右开弓”、70年代的“一条线”、到80、90年代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所谓“韬光养晦”,是“不扛旗、不当头、不对抗、不树敌,超越意识形态因素、超脱”。至于“有所作为”,并非不作为或无所不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根据笔者的观察,“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两句话,也有不同的比重,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韬光养晦”较为明显。2000年开始至今,中国在“有所作为”上的表现较为突出,一方面是综合国力的提升,一方面则是顺应国际形势发展,加重挑起所应肩负的大国责任,这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望。

笔者对上述事件,还有兩点看法:第一,李光耀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介入,使用的字眼是“平衡”而非“制衡”,本区域大国势力的平衡,符合包括中国、印度、美国、日本等大国,乃至所有中小型国家的共同利益,这一点其实不容置疑。

第二,新中关系日趋紧密与重要,新加坡领导层十分清楚这一点,断无可能提出带有冷战思维的“制衡”主张,制衡势必带来对抗,这对新加坡和本区域都没有任何好处。

李光耀1976年开始访问中国,数十年间数十次的互访,与中国的每一代领导人都有深厚交情,以他的睿智和远见,他对国际形势的准确研判和洞察力,都不在一般人的一般见识之内。

猜你喜欢
新中新加坡人李光耀
新加坡人不爱做饭
凤凰涅槃,“新中”重生
新加坡人的反话正说
新加坡人的反正话
中国知识分子观念中的李光耀图谱
李光耀回忆录——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
李光耀生病住院
新年“希望球”
李光耀:新加坡资政访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