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晏珵
世界音乐则需要你不停地去寻找新的东西,因为人们总想听到新鲜的,你需要有一个很好的专业团队来帮助你。
近几年来中国人突然开始意识到文化的不可逆性,“原生态”、“非遗”等单词开始一个劲儿往外蹦。从最开始坚守本真排斥商业化,到后来逐步接纳并承认其价值,中国一直在寻找一个保护文化的合理方法。但目前的状况是,在艺术和经济之间,我们依然缺乏一座良好的沟通桥梁,社会的断层导致了文化通道的堵塞,“墙内开花墙外香”成了家常便饭。
此次BBC世界音乐大奖负责人之一的克莱尔·维特克尔来沪参加“中英世界音乐对话”,英国既有的操作经验或许可以给探索中的中国音乐人提供很好的借鉴。
《新民周刊》:对“世界音乐”您是怎么理解的?
克莱尔:我想这是显而易见的,在中国对世界音乐的定义和欧洲完全不同,当然,我也只能用欧洲的理解来认为世界音乐就是除欧洲主流音乐之外的所有音乐。在商店里,图书馆里,那些音乐如果没有办法被划分类别,就都被称作世界音乐。随着许多新鲜事物的进入,这个概念也在渐渐发生改变。
《新民周刊》:目前英国在世界音乐推广方面做到了怎样的程度?
克莱尔:我想英国在推动世界音乐方面确实做了不少工作,每一年我在伦敦都会看到许多忙碌的音乐工作者,你会惊讶竟然有这么多英国表演者被组织来参加演出。从这方面来说,我觉得我们的贡献还是很大的。我们下一步计划希望能够朝伦敦以外推广世界音乐。
《新民周刊》:您创立BBC世界音乐大奖的目的是什么?
克莱尔:目的是推广非主流音乐,让更多的观众有机会来欣赏,让更多的音乐人来表演。
《新民周刊》:这几年陆续有中国音乐家获得BBC的亲睐。
克莱尔:是的,萨顶顶获奖的时候,英国媒体给了很多的关注。对于我来说,真正感觉幸运的是这次能够来到中国,看到一些艺术家的演出,使我能够深一层地了解这里的音乐。通过接触中国本地音乐家及与组织者面对面交流,真正体验一下这里的音乐环境。
《新民周刊》:推广世界音乐的困难是什么?
克莱尔:现在音乐有不同的流行趋势,爵士音乐可能是越老越受欢迎,而世界音乐则需要你不停地去寻找新的东西,因为人们总想听到新鲜的,你需要有一个很好的专业团队来帮助你。
《新民周刊》:你们怎么把一个新人包装上舞台?
克莱尔:首先找到新人之后,你必须确保他的任何资料都是准确的。接下来你就需要开始寻找演出地点,其实并不一定要去那些很大的音乐厅,而是可以选择票房销量比较好的地方,如果100%的票全卖出去了,再次宣传就会容易很多。同时,选曲方面很有讲究,比如第一场和第二场的曲目就不能完全一样,否则本来喜欢你的人就不会再来看了,在整个过程中,你必须不停地添加新的曲目來迎合听众。当然,艺人本身需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一切都是重新开始的,即使在自己的国家已经很有成就,但毕竟这是一个新的市场,他必须服从于宣传方的安排,才能更好的工作。
推广的音乐不同,宣传模式也会不一样。比如我们会调查各个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喜好或曾经是否出访国外,根据这些信息邀请他们去不同的音乐会。有时候,我们也把不同类型的音乐家演出进行组合,这样就同时聚集了两批针对性不同的记者,让他们通过一次采访就能够了解到另一种音乐类型。
《新民周刊》:商业包装很重要吗?
克莱尔:也不尽然,无论在商业或非商业的背景下,如果这个艺术是受到欣赏的,就势必会有一定的观众群,这一点并不是通过包装就能帮他寻找到的。
《新民周刊》:萨顶顶的歌其实和中国原生态的艺术完全不同,怎么看待这种差异。
克莱尔:我觉得这很难说明白,比如说比约克(Bjrok),她有着和传统意义完全不同的音乐风格,但她来自冰岛,她有她的生活体验,这是其他人都不具备的。衣服看你怎么穿,而不是衣服本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