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境界的追求:宗白华意境理论的核心

2009-05-29 09:04田智祥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宗白华美学人格

关键词:宗白华 意境 人格 美学

摘 要:正确理解宗白华意境理论的前提是将其放在对宗白华美学思想整体观照的视野中来进行考察。艺术是创作主体人格的外化是宗白华的基本美学观念。他的意境理论是他在对前人理论继承的基础上对自己以“人格”为核心范畴的美学思想的深化与发展,其核心意旨是强调对人格境界的追求。

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独创的一个概念。意境说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虽然“意境”这个术语最早出现于据传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写的《诗格》中,但它的思想渊源却可以最早追溯到老庄美学。经过历代文人、学者的发挥、补充,意境逐渐成了我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自清末的王国维以来,在意境理论的研究方面影响最大的当数宗白华。宗白华的意境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增订稿)一文中。在这篇文章中,他立足于自己深厚的哲学修养和超人的诗性体悟能力对意境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将其纳入了自己的美学思想体系。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写文章对宗白华的意境理论进行了解读和评说,但大多数文章都没有能够立足于对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全面把握来探讨这一问题,没有意识到宗白华研究意境问题的根本动机,因而所论不免有所偏颇。深入了解宗白华的意境说,我们会发现,他的意境理论是他在对前人理论继承的基础上对自己以“人格”为核心范畴的美学理论的深化与发展,其核心意旨是强调对人格境界的追求。只有从这个视角来解读宗白华的意境说,才可以说做到了将其放在对宗白华美学思想整体观照的视野中来进行理解,也才可以对宗白华的意境理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一、宗白华美学理论的价值根基与基本美学观念

宗白华进行美学探求的价值根基是他的救世情怀。艺术是人格的外化是宗白华最为基本的美学观念,“人格”是其美学理论的核心范畴,他所有的美学思考都是围绕“人格”问题展开的。

20世纪初的中国美学研究也像其他社会人文学科一样笼罩在救亡与启蒙的主题之下。美学家们从事美学研究的目的尽管不尽相同,但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考虑如何振奋人的精神、升华人的灵魂以谋求国家、民族的强盛无疑是美学的首要任务。由于个体人格和美学思考的视角等因素的影响,宗白华与同时代的人相比,表面上多了些诗意与逍遥,但他美学思想的价值根基还是立足于时代要求的,甚至与其他人相比,那种救世底色更为浓重,只不过在他那敏锐、细腻且又带有些许悲凉的诗意情怀的渗透下显得过于深沉,不易为人察觉罢了。宗白华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宗嘉禄是中国现代较早的教育家、水利学家之一,一生“以民族生存为念”、“毕生以民族国家为怀”。在父亲的影响下,宗白华也立志献身于教育与学术救国,具有强烈的救世情怀。宗白华的学术道路是从哲学开始的,他较早深入把握的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在叔本华“天才”思想的影响下,他认为实现救世济人抱负的根本就是“穷宇宙之奥,探人生之源”,启示世人宇宙人生的真相,让人们对宇宙人生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可以正确地面对社会人生。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国家才有希望。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把自己从事哲学研究的目标定位于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探索。但是随着哲学研究的深入,他发现纯粹的哲理思辨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对宇宙人生真相的观照只能在艺术境界中实现。无论是探寻宇宙人生的真相还是启示世人宇宙人生的真相都离不开艺术。他在1920年1月写给郭沫若的一封信中这样说:“以前田寿昌在上海的时候,我同他说:你是由文学渐渐的入于哲学,我恐怕要从哲学渐渐的结束在文学了。因为我已从哲学中觉得宇宙的真相最好用艺术表现,不是纯粹的名言所能写出的,所以我认为将来最真确的哲学就是一首‘宇宙诗,我将来的事业也就是尽力加入做这首诗的一部分罢了。”为了探寻宇宙人生的真相,宗白华开始了他的美学思考。

因为无论探索和启示宇宙人生的真相都离不开艺术。宗白华首先思考的就是艺术的本质问题。从1920年2月到3月一个多月的时间内,他接连发表了《新诗略谈》、《新文学底源泉——新的精神生活内容底创造与修养》、《美学与艺术略谈》三篇初步体现其美学思想的论文,标志着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正式诞生。由于宗白华天性内向、敏感,长于内心体悟,属于典型的内倾型人格,他思考问题的视角更多地集中于自身及对象的精神世界,从创作主体的视角来思考艺术的本质问题。他认为艺术在本质上是创作主体的人格外化。标志他美学思想产生的三篇文章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这一思想。在《新文学底源泉——新的精神生活内容底创造与修养》一文中,宗白华明确地表明:“我以为文学底实际,本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流露喷射出的一种艺术工具,用以反映人类精神生命中真实的活动状态。简单言之,文学自体就是人类精神生命中一段的实现……文学的实现,就是一个精神生活的实现。文学的内容,就是以一种精神生活为内容。”在宗白华的笔下,“精神生命”与“人格”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在1919年10月发表的《理想中少年中国之妇女》一文中,他这样说:“何谓人格?……人格也者乃一精神之个体,具一切天赋之本能,对于社会处自由的地位。故所谓健全人格,即一切天赋本能皆克完满发展之人格。”另外,在宗白华的《艺术学》(讲演)中,他这样说:“艺术为生命的表现,艺术家用以表现其生命,而给与欣赏家以生命的印象……艺术品之表现,为一种生命的表现,作家之生命的表现。”这里所说的“生命”,宗白华声明是“就艺术之范围而言”,它的内容包括“①遗传的禀赋;

②过去的经历;③当前的经历”三种。联系宗白华对“人格”的界定,我们可以发现,宗白华所说的“生命”与“人格”在内含上是几乎一致的。创作主体“精神生命”的艺术实现也就是其“人格”的外化。艺术是创作主体人格的外化是宗白华最为基本的美学观念,他所有的美学思考都是建基于这一理论之上的。“人格”是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

宗白华从事美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体悟和启示宇宙人生真相,但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是纯粹的名言所能写出的”,无论是引导者自己去体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还是启示世人乃至世人对启示的领悟都需要借助艺术。引导者需要在艺术的境界中探寻宇宙人生的真相,还要借助艺术以象征的方式给人们以启示;世人也只有借助对艺术的接受才可能领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而艺术在本质上是创作主体人格的外化,所以无论是真理的引领者还是普通大众都需要尽量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只有具有了足够的人格境界,真理的引领者才可以在艺术的境界中体悟和启示宇宙人生真相,艺术的接受者才可以进入艺术作品的境界来接受启示。基于这种考虑,宗白华终生都极为重视国民健全人格的培养。

二、宗白华意境理论的研究动机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主要范畴,中国传统艺术最为重视的就是意境的营造,而艺术是人格的外化,对意境问题进行研究无疑有利于把握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和人格追求。正是基于对艺术的重视,基于提升国民人格境界的愿望,宗白华才着力进行了意境理论的研究。

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增订稿)中宗白华这样表述自己研究意境问题的目的:“现代的中国站在历史的转折点。新的局面必将打开。然而我们对旧文化的检讨,以同情的了解给予新的评价,也更显重要。就中国艺术方面——这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研寻其意境的特构,以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彩,也是民族文化的自省工作。希腊哲人对人生指示说:‘认识你自己!近代哲人对我们说:‘改造这世界!为了改造世界,我们先得认识。”意思说得很清楚,他研究中国艺术的意境问题,是为了“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彩”,是为了“改造这世界”。

改造这世界为什么要研究意境问题?这可以从宗白华对意境的理解与界定中看出来。宗白华认为,人的生活可以有五种境界: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宗教境界,但在学术境界与宗教境界之间还存在着中间状态的艺术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艺术境界主于美。艺术创造与艺术作品中的意境无疑是产生于人生的艺术境界,而艺术境界在宗白华看来是一个人格外化的境界:“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在点明艺术境界的基本特征后,宗白华总结说:“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也就是说艺术是人格的外化,美的源泉在于人的精神生命。在做好了理论准备以后,宗白华这样来界定“意境”:“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既然“意境”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是建基于创作主体的精神人格之上的,通过研寻中国艺术意境的特构,当然可以“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彩”。而只有“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彩”才可以认识、了解国民的传统文化心理,也才可以谈国民人格境界的提升,也才可以改造这世界。

宗白华认为意境是主观生命情调与客观自然景象的交融互渗,这就决定了意境创造与人格境界的关系,意境创造品格的高低取决于创作主体人格境界的高低。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宗白华特别强调艺术家的人格涵养。《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增订稿)除引言外共分五部分,第三部分的题目就是“意境的创造与人格涵养”。在宗白华看来是,在中国艺术的意境创造中主体的人格涵养是具有决定作用的,“艺术境界的显现,绝不是纯客观地机械地描摹自然,而以‘心匠自得为高”。在宗白华看来,意境绝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可以涵括不同精神境界层级的艺术创造,它的最高境界是“禅境”。意境的创造要极力追求禅境层次,因为“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只有达到“禅境”才能很好地体悟和启示“宇宙人生的真相”。这就对创造主体的人格境界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所以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如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既强调情感体验的深入细腻又强调哲理洞悟的超迈灵动。

正是由于创作主体的人格境界直接影响着艺术意境的营造,艺术意境的精神内蕴直接取决于创作主体的人格境界,宗白华才如此重视意境的研究,希望通过对中国艺术意境的研究深入体悟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找寻可以继承的有利于当代人们人格境界提升的精神因子。

三、宗白华意境理论的追求

艺术是创作主体人格的外化,主体人格境界直接影响着艺术意境的营造。在这个观念的影响下,宗白华立足于对创造主体的内在观照,对艺术意境进行了颇富创见的阐释分析,丰富了人们对意境的理解。而在这阐释中,宗白华也成功地将意境理论纳入了自己以“人格”为核心范畴的美学思想体系。他的意境理论的核心意旨就是强调对人格境界的追求。

除了前文提到的对意境的界定以外,宗白华的意境理论重点研究了意境的结构问题。与一般研究者不同,宗白华对意境结构的阐释不纠缠于“情”、“景”等外在的构成要素问题,而是直接切入创造主体营造意境的目的以及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所应具备的生命状态和采取的艺术手段,总结出“道”“舞”“空白”这样三个结构特点。其中“道”是意境的灵魂,“舞”是意境创造所需的生命状态,“空白”是意境传达“道”的手段。宗白华从主体的内在视角来分析意境的结构,在这分析中凸显了对主体人格境界的要求。

宗白华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对“道”(这里所说的“道”也就是他一直强调的“宇宙的真相”)的体悟与启示,艺术意境营造的目的也正在于此。在他看来,“中国哲学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道尤表现于‘艺。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所以意境的营造就应当是“道”与“艺”完美融合,“道”是意境的灵魂。艺术家对“道”的把握来源于“澄怀观道”,来源于静穆的观照,但“道”的体现却要“从深不可测的玄冥的体验中升华而出,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借助于富于生命活力的“具体的生命舞姿、音乐的韵律、艺术的形象”表现出来。而这就需要借助于“舞”。宗白华这里所说的“舞”不是指具体的“舞蹈”,而是指一种生命状态,这种生命状态具有“最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它不仅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究竟状态,且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宗白华认为“道”是不能用“纯粹的名言所能写出的”,只有借助于“象罔”,也就是借助于艺术家创造的虚幻的景象才能来象征宇宙人生的真际。而在“舞”的生命状态中,艺术家“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掉臂游行,超脱自在”,“所绘出的是心灵所直接领悟的物态天趣,造化和心灵的凝合。”在这种状态中所创造的艺术意境才可以象征“道”。无论是“澄怀观道”还是“舞”的生命状态无疑都离不开创作主体较高的人格境界,它们的出现依赖于主体平素的人格涵养。

“空白”是中国艺术意境创造的主要表现手段。这里的“空白”在绘画中体现为画面中的空白(在画家的眼中它却是气蕴生动的),在文学艺术里面体现为虚境,也就是象外之象。意境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虚实结合”,这“实”指的是在意境的营造中创作主体所逼真描绘的景、形、境,“虚”则是指可以由实境引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宗白华认为在意境的营造中只有做到有“空”,能够“抟虚成实”,才能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达到对“道”的启示。而要做到“空”,则要求创造主体具有相应的人格境界。宗白华清楚地指出,“空”的根源在于“中国心灵里葱茏,蓬勃生发的宇宙意识”,只有人格精神的真正充实才可以做到真正的“空”。在《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一文中,宗白华对“空”与“实”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认为空灵与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艺术境界中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文艺中“空”的目的恰恰在于最大的“实”。他以中国的山水画为例来进行说明:中国的山水画趋向简淡,但优秀的山水画一树一石,却千岩万壑不能过之,因为在这看似简淡的画境中隐含着无穷的虚境,涵映着丰富幽深的生命,这“空”的背后含蕴着无穷的“实”。清人恽南田在他的一段画论中曾对元人绘画意境的蕴含幽深进行过评论,宗白华在引述恽南田的这段画论时这样讲:“哀弦急管,声情并集,这是何等繁富热闹的音乐,不料能在元人一树一石、一山一水中体会出来,真是不可思议。元人造诣之高和南田体会之深,都显出中国艺术境界的最高成就!然而元人幽淡的境界背后,仍潜隐着一种宇宙豪情。南田说:‘群必求同,求同必相叫,相叫必于荒天古木,此画中所谓意也。”元人的“空”能寄寓着无穷的“实”,但这种“空”的境界的根源却在于他们“潜隐着一种宇宙豪情”。对此,宗白华极富深情地评价说:“相叫必于荒天古木,这是何等沉痛超迈深邃热烈的人生情调与宇宙情调?这是中国艺术心灵里最幽深、悲壮的表现了罢?”可见,无论是“空”,还是它背后的“实”,最终的根源都在于创作主体的人格境界。

在宗白华心目中,意境的最高境界就是对“道”,对“宇宙之真”的充分体现,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则要求艺术家有足够的人格境界。在《徐悲鸿与中国绘画》一文中宗白华曾这样描述意境的最高境界对艺术家人格的要求:“然此境不易到也;必画家人格高尚,秉性坚贞,不以世俗利害营于胸中,不以时代好尚惑其心志:乃能沉潜深入万物核心,得其理趣,胸怀洒落,庄子所谓能与天地精神往来者,乃能随手拈来都成妙谛。”可见宗白华对艺术家人格境界的推重。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增订稿)的文末,宗白华用这样一段话结束全文:“李、杜境界的高、深、大,王维的静远空灵,都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而有韵律的心灵。承继这心灵,是我们深衷的喜悦(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这段话点出了宗白华意境说的核心意旨:他力求通过“研寻意境的特构,以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彩”,从而强调、引导对人格境界的追求,以期国人的人格境界能有所提升。只有人格境界提升,人们才可以顺利地进入艺术的境界,领悟宇宙人生真相,才可以有正确的宇宙观、人生观,也才可以正确地面对社会人生,我们的民族、国家才有希望。从对意境的界定到对意境结构的分析,宗白华立足于自己的基本美学观念对“意境”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而就在这阐释中他成功地将中国美学的传统意境理论与自己以“人格”为核心范畴的美学思想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将其纳入了自己的美学思想体系。

宗白华立足于自己以“人格”为核心范畴的美学思想对艺术意境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寻了意境营造与主体人格境界的关系,强调了对人格境界的追求,成功地将意境理论纳入了自己的美学体系,对自己以救世情怀为价值根基以“人格”为核心范畴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化,使其更为丰满灵动。只有将宗白华的意境理论放在对其美学思想整体观照的视野中来进行考察,才可能对他的意境理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田智祥,菏泽学院副教授,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文艺学基本原理与美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1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2]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2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宗白华美学人格
以鸟喻人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印花派对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
纯白美学
试论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对古希腊的中庸精神的阐释
春食色彩美学
论宗白华的艺术意境观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