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亚 周 英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人生成长的心灵鸡汤与精神元素。当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从文字中欣赏到自然风光的美,感悟到人间真情的美,体会到伟大人格的美,体验到学习语文是一种享受。那么,如何以文本为“源”,引领学生自主感悟与体验,构建三个课堂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努力。
一、咀嚼语言文字,赏析人间美景,打造生动课堂
教材中有许多精美的文章,是描绘祖国各地名胜古迹与神州大地自然风光的,如《我们爱你啊中国》《长江之歌》《烟台的海》《秦兵马佣》等。反复咀嚼着、品味着这些优美的又字,学生们的心田被人类文化的神韵滋润着,他们登堂入室,领略着大自然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在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下面是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文中的一段师生对话:
生:黄山、庐山的云雾神奇美丽,变化莫测;桂林、西湖的山水清奇俊秀,浓妆淡抹。我从网上了解到我们祖国不仅有文中提到的自然风光,还有台湾的阿里山也很美,日出、樱花、森林,是那里的三大奇观。
师:你真会学习,能主动从网上查找资料来增长知识。
生:我的故乡宜兴也很美,素有“陶的故都、洞的天地、茶的绿洲、竹的海洋”之称。
师:是呀!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名胜古迹又何止文中提到的几处呢?我们不妨模仿课文中的诗的形式,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写一写故乡的美景。
于是,同学们写作了《故乡的竹海》《陶都宜兴》《故乡的洞天》等一系列赞美故乡美景的文章。学生们用自己的笔去书写对故乡、对祖国的爱心。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抒发一腔热情,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聚焦,使语文成了充满活力、生动、智慧的生命音符。
二、拓展生活空间,感受人间真情,营造生活课堂
在课本中,不乏《爱之链》《印度洋上生死夜》《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此类文章。有的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有的表现了至仁至义的人道主义精神,有的则讲述了生死关头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怀。学生们读着这些文字,学习着语文,生命在成长的同时,心灵也在成熟。记得学了习作例文《给爷爷洗脚》后,我在班里组织了一项调查:
师:父母知道你的生日吗?他们怎么给你过生日的?
生:摆酒席,请客,送礼物……
师: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你怎么给父母过生日的?
生:……
前两个问题的答案百分之百肯定,而后两个问题,令一些同学陷入了沉思,只有8%的同学知道父母的生日,而主动给父母庆祝生日的同学一个都没有。范萧婷同学的回答我至今记忆犹新。她沉思了半晌后,站起来说:“老师,我们以前都只知道爸爸妈妈爱我们,为我们庆祝生日是理所当然的。但作为子女,我们却没有懂得去关爱一下父母。今天的学习,使我知道,今后,我不仅要能感受爱,更要会付出爱。”她的发言得到全班同学的掌声。是啊,是语文特有的魅力让孩子讲出这么深情、这么深刻的话。此时的孩子一定是最幸福的,不是吗?付出爱比感受爱更让人幸福。
三、捕捉精彩瞬间,感悟人生哲理,构建生命课堂
有位学者说:文学是“人学”,语文教学也是“人学”——人伦亲疏、人情意蕴、人世沧桑、人生阅历……无不尽现于此。因此,语文教学也就有了一个与学习语言文字同在的任务——让学生学会做人。在学习《海伦·凯勒》时,我问学生:为什么海伦遭受如此的灾难,还能顽强地学习,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学生深思而领悟:锲而不舍地追求,拥有顽强的毅力,便能斩去前进道路上的荆棘。学习《印度洋上生死夜》时,这样一个片段深深打动了我。
师:皮埃尔面临着怎样的选择?
生:他面临的选择是迅速返航拯救妻子,还是留在原地向来往船只通报信息。
师:这是怎样的选择?
生:是生与死的选择。
师:皮埃尔内心矛盾吗?
生:是的,从第三自然段他的两段内心独白可以看出,他的内心非常矛盾。
师:为什么会这么矛盾呢?
生:因为他面临的是两难的选择。一边是他心爱的妻子,一边是整船的游客。
师:最终,皮埃尔选择了后者。主人公皮埃尔在迅速返航拯救妻子与留在原地向来往船只通报信息这两者之间选择了后者,结果,他亲爱的妻子失去了生命,而豪华游轮上的所有客人却得救了。他这样做值不值?
生:他这样做是值得的。皮埃尔虽失去了最亲的人,但他救了整船的人,那舍生取义的高尚品质是无与伦比的。
学生在深入文本,自主感悟之后,思考、交流的瞬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领悟到生命的真谛。语文赋予学生这些人性的积淀、人品的精华,学生也因而在学习语文中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