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业忠
【话题引入】
2008年10月下旬,佳士德宣布将于2009年2月23日至25日在巴黎拍卖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铜像。消息传出,引发中国民众愤怒。包括叶廷芳、谢辰生等著名文物专家在内的学者纷纷发表谈话,强烈要求佳士德公司停止拍卖这两件中国国宝。中国外交部、国家文物局也作出强烈反应,坚决反对这两件文物的拍卖。北京时间2月26日凌晨2时,巴黎时间25日19时,法国大皇宫,佳士德“伊夫·圣罗兰与皮埃尔·贝杰珍藏”专场拍卖会如期举行。两件兽首分别以1400万欧元的高价被一神秘人以打电话的方式拍得。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副总干事牛宪峰3月2日在于北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收藏顾问蔡铭超参与了圆明园兔首、鼠首在法国巴黎的竞拍,并竞拍成功。蔡铭超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不会付款。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站出来,我只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这一事件再次将我们对有关文物的情感撩拨起来。是呀,这两件流失海外的文物,与跌宕的中国近代史联系在一起,也与我们的民族感情联系在一起。见证中国古老文明的文物在海外漂流是很多中国人心头难解的一个结。作为流失文物最多的国家,中国流失在外的国宝级文物怎样才能得以回归?难以回归的原因是什么?中学生朋友,让我们共同关注这一沉重的话题。
【精彩片段和认识点选择】
一、文物流失之清单篇
【概说】
中国流失国外的文物,就绘画而言,美国收藏最多,仅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就有1200余幅;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近500幅;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最精。在瓷器方面,以收藏亚洲艺术品著称的法国集美博物馆的收藏最佳。就地方志和古籍而言,美国最多,美国国会图书馆就有4000多种地方志。
就甲骨片而言,日本是收藏最多的国家,在流失海外的近3万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000片。就敦煌宝藏而言,敦煌遗书在我国国内仅存2万件,仅占三成;大英图书馆东方学本部有13700件;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有6000件;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有12000件;英国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近2000件。此外,日本、美国、瑞典、奥地利、韩国均有敦煌文物。
○欧洲
大英博物馆(英国)——收藏有中国文物23000余件,许多是珍品、孤品。
大英图书馆(英国)——收藏有中国珍贵文献和古籍6万多种。
枫丹白露宫(法国)——在西方博物馆中,收藏和展览圆明园珍宝最多最好的要数法国的枫丹白露宫,有中国文物3万多件。
巴黎东方博物院(法国)——收藏有圆明园玉印两方,“保合太和”与“圆明园印”。
巴黎集美博物馆(法国)——收藏的瓷器从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多为精品。
○日本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最大的博物馆)——馆内的9万多件藏品中,有上万件中国文物,上自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玉器、唐宋元瓷器,下迄清代的瓷器字画,可谓无所不包。日本各地上千座博物馆均有中国文物,珍品也数不胜数,估计有数十万件,国宝级藏品如曾出现在今年上海博物馆中日书法珍品展的唐摹王羲之《丧乱帖》、米芾的《虹县诗帖》等。
据《日本侵华对文物的破坏》一书作者孟国翔介绍,战后日本归还了一部分战时掠夺的文物,有158000多件,其中有2000多件是比较珍贵的,但这只是很少的部分。此后由于多种因素我国没有再继续追讨。
○美国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内收藏的康熙玉如意,为圆明园散失的艺术珍品之一。它由一块名贵的白玉雕刻而成,长近半米,白中透绿,被雕刻成多孔真菌形状。
波士顿美术馆——该馆以东方艺术品著称于世,现藏有中国和日本绘画5000余幅。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宋、元时期名画,如保存完好的唐张萱《捣练图》,宋代摹本、宋徽宗《五色鹦鹉》。
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圆明园艺术品主要有:郎世宁绘制的《乾隆帝后和十一位妃子肖像》。
美国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洛神赋图》的最早摹本。
美国哈佛大学艺术馆——收藏中国玉器最多,如汉代玉马首、汉代玉琥等。
【相关链接】
被“关押”在外国公立博物馆和私人藏家手中的中国文物有多少?南京艺术学院的林树中教授研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已有25年,根据他的统计,目前“寄居”在国外公立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大约1000万件,其中有大量的精品,而流落在私人藏家手中的中国文物据推测为2000多万件。
中国文物大规模流失海外始于近代。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间,中国文物流失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其一是荟萃了中国文物精华的首都北京先后遭到“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野蛮掠夺。据史料记载,经此浩劫,北京“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至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
其二是一帮洋鬼子打着“文化考察”的旗号巧取豪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亚和中国西北地区是各国探险家光顾的主要地区,各种名目的探险队、测量队和考察队,纷至沓来。仅1876—1928年间到达中国西北地区的探险队就有42支之多。这些探险队,既有沙俄、英国、法国的,也有德国、日本、瑞典和美国的。他们在未经中国政府许可的情况下,在中国西北地区肆意盗窃文物,非法发掘古文化遗址,造成了中国文物的大量流失。
其三是甲骨文的大量流失。自百年前被发现之日起,甲骨便惨遭劫难,先是被当做药材贩卖,其价值为世人所识后,又被各国的文化机构以各种名目搜掠。据不完全统计,安阳小屯出土的20万片甲骨,流失海外的有26700片,遍及日本、美国、英国、德国、瑞典、瑞士、法国、俄罗斯、比利时等12个国家,其中日本所藏甲骨多达12443片。
其四是战争年代的流失。辛亥革命以后,虽然由于国民政府的关注,西方各国的“考察” “探险”活动相对减少,但因为前有军阀混战,后有日本侵华,战争不断,因而这一时期文物的流失呈现新的特点,即军队及其御用文人成为盗窃的主力军。1922年,末代皇帝溥仪监守自盗,将1200余件书画精品盗运出宫。这批文物随他辗转北京、天津、长春等地,时间长达22年,途中部分文物被变卖,最终存于长春“小白楼”中的剩余文物精品又被伪“满洲国”士兵哄抢。经查,这1200余件宫廷文物精品绝大部分流失海外。1928年,清东陵和慈禧太后陵被军阀孙殿英率部野蛮盗掘,墓中珍宝被洗劫一空,绝大部分被孙殿英用于购买军火而散失异域他乡。日本侵华战争更是给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带来了一场浩劫。日本侵略者除公然将中国沦陷区的大量馆藏文物运回日本外,还在中国东北、华北地区非法进行了长时间有计划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也全部被运回日本。这一时期最严重的损失是北京人头盖骨的失踪,散失的头骨至今仍为国人魂牵梦绕。
【点击】
浩如烟海的流失文物无法一一列举,这些文物大多是我中华文物之精华,流失海外既令人为之扼腕,也引发人们对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文物的重要价值绝非经济价值,而是文化、历史和科学价值。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指出,文物的作用是对人民进行教育,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力量,而绝非为某个国家、组织或者个人创造物质财富。因此,追索这些流失海外的文物,已成了华夏儿女的梦,但这条追索之路实在太坎坷了。
二、文物流失之追索篇
●文物专家为文物回归确定了三种途径:回赠、回购、讨还,其中讨还难度最大。国际博物馆理事会“文物回归”事务专家让·伊夫·马兰表示,许多发展中国家、前殖民地国家的文物都遭遇过战争、掳掠、偷盗等,损失巨大。中国日渐强大,提出追讨海外文物的要求是必然的。现在只是一个开始,行动将是长期的、复杂的,会面临困难,但大趋势不可逆转。他认为:“中国政府与民间机构如果能够以国际公约为依据,以合作和对话的态度,制订明确的清单,采取定点定向的行动,国宝讨还是有希望的。”“中国相关机构应尽快拿出权威的讨还清单,重点索回那些真正唯一的、国宝级的文物,要证明那些文物的确是中国文化与历史的延续性和完整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让·伊夫·马兰认为,讨还文物不论是民间对民间、民间对机构、民间对政府,还是政府对政府,都有法律依据可循。但其中,应淡化讨还文物的民族情绪,以国际公约为依据,发起外交领域、法律领域和文物领域的联合行动,这样操作会更为专业,也更容易成功。他说:“我还想到另一个问题,中国必须建立更严格的打击文物走私和文物保护的法律和制度。国际惯例是,如果一个国家一方面听任自己的文物非法出境,另一方面又要求索还非法出境的文物,这个国家这方面的声音在国际上就被认为是‘不可信的。对此我是赞同的。埃及近年来在这方面的行动就很突出,游客私带文物出境会被判坐牢。”
“追讨公约”本身也有不完善处。目前我国追讨海外流失文物主要依据两个公约:我国在1989年加入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和1995年《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我国是这个公约的主要起草国之一)。
●在国际社会,要求“归还、偿还历史性民族文物”,也已经成为一个法律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先后制订了《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和《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等一系列国际公约。一些国家据此成功地索回了部分流失文物,比如1977年,扎伊尔向比利时索回了数千件文物;1978年,巴布亚新几内亚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索回了一批在人种学上极有价值的文物;1980年,法国将《巴比伦法典》和《汉穆拉比法典》的残片还给了伊拉克等。
不计其数的中华文物流落到世界各地,成为中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痛,中国人民期盼着它们有朝一日能够重回祖国的怀抱。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即开始关注流失海外文物的回归问题,并通过出资购买和政府间的友好交往收回了一些文物。如1952年周恩来总理批准以重金从香港购回了著名的王献之《中秋帖》和王荀《伯远帖》;1993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购回1200余件战国竹简;民主德国归还了义和团旗帜等文物;从1986年开始,香港政府每年都把查获的走私文物移交大陆等。1997年7月,中国加入《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根据该公约确立的相关原则,对此后通过非法手段和途径流失到境外的文物,中国政府将有权在75年内依法提出返还或归还。中国政府同时声明:中国加入这个公约,绝不意味着承认在本公约生效前任何从中国盗走和非法出口文物的行为是合法的,对本公约生效前被盗和非法出口的文物,中国仍保留收回的权利。加入该公约后,中国打击走私文物取得了显著成效。如1988年11月,中国文物部门发现纽约苏富比拍卖行公开拍卖的旧中国青铜敦为湖北秭归县屈原纪念馆当年6月所失,遂以完备证明资料向美国索回。
然而购买和索回的文物毕竟还只是极少数。由于上述国际公约的批准国有限,文物占有国又多为发达国家,他们一方面不承认目前对他国文物的占有为非法,另一方面又辩称文物是整个人类历史的文化遗产,文物的收藏不应有国界之限。同时还声称他们的文物保护技术和设备先进,能够更好地保存这些文物,如果把文物归还给原有国,由于落后的技术和管理,将使文物遭受进一步的损坏。这些都人为地给文物返还设置了重重障碍,再加上历史与政治的原因,可以说中国流失海外文物的回归路途漫漫。
【相关链接】
中国首次从海外成功追回走私文物是在1998年。中国驻英大使馆获得密报,英国警方于1995年3月截获了两批中国走私文物,总数达3494件。经过两年艰苦的法律和外交斗争,英国在1998年1月承认全部文物的中国所有权,并将文物归还给中国。
1998年5月5日,美国海关向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归还了47件被查获的中国古代文物;2000年至 2003年,从香港克里斯蒂拍卖行依法索回了河北省被盗出境的一块武士浮雕和40多件珍贵文物等。
但是,在公开的报道中,战乱时期流失的中国文物被无偿追回的并不多见。
2002年国家修订《文物保护法》,允许民间通过购买、拍卖等多种方式取得文物并可以依法流通。法律上的松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流失文物回归的进程,民间收藏者及文物拍卖行开始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市场的兴起,引来了流失文物回归的一个小高潮。据统计,近年,在国内十余家文物拍卖企业中,“海归文物”占了全部拍品的50%以上,其成交额超过全部拍品成交额的60%。
有人据此认为,中国已经迎来了一个流失文物的“回归潮”。但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认为,中国流失文物的“回归潮”还远远没有到来,目前的情况,只是经济全球化以后文物交易市场的一个平常表现。
【点击】
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路还很漫长,但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鞠肖男用“千载难逢”来形容近几年来出现的海外文物回归中华的大好形势。他深情地总结了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使国家的综合实力得以增强;第二是世界经济下滑尤其是世界金融危机为文物回家带来了机遇;第三是国内国外爱国力量合作,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海外文物回家的氛围。但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文物回家之路仍然漫长。
【参考资料】
上述内容从“凤凰网”“新华网”“新浪网”“央视网”和《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多家媒体中选编,在此不一一列举文章及作者,敬请见谅。
【针刺文】
比追索流失文物更重要的……
(人民时评)
佳士得拍卖行于当地时间2月25日在法国巴黎拍卖了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铜像。外交部、国家文物局先后申明,表达了“不承认对被劫掠文物的非法占有,并将继续依照相关国际公约和中国法律规定,通过一切必要途径追索历史上被盗和非法出口的文物”这一鲜明立场。
从尊重国际公约精神和文物返还原属国的国际共识角度,半年多来,我国政府以及大批爱国人士、对外友好人士对追索鼠首和兔首铜像做了大量努力,无果而终。就这件事本身而言,它对中国人民的文化权益和民族感情的损害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我们也有需要思考的地方。
圆明园文物拍卖之所以受到中外舆论关注,在于它是“风标”,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大量流失文物能否“依约”回归,法律、文物流失国、文物持有者、拍卖各方在此角力。佳士得圆明园文物拍卖结果,折射出了流失文物追索的法律困境。有约难依,国际公约是签约各国之间的“君子协定”,约束力不具备强制性。在“明火执仗者”面前,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在非缔约国面前,协定就是一纸空文。更何况,相关国际公约条款细节模糊,空隙大,漏洞多,可操作性差。
这些年来,国际社会依据国际公约依法追索流失文物有先例,但比起大量离乡背井的文物而言,不过沧海一粟。文物回乡 “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意大利、希腊、埃及几大文明古国文物流失最严重,感受尤为强烈。由于战争、盗卖等劫掠,这些国家丰富珍贵的历史遗存至今成批地躺在他乡的柜匣里,有家难归,成为国际文博界的大观。
对于动辄用“法”说话的现代社会,把文物回归的希望寄托在某些人的道德觉醒上不过是幻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除了坚决捍卫文化权益,继续“通过一切必要途径追索历史上被盗和非法出口的文物”之外,当务之急是要把紧国门,从源头上彻底截断正在不断流失的文物。
这不是危言耸听。有报道表明,在美国、欧洲等地文物交易市场里,中国非法出境文物成为交易的主要对象。这个现实不能不令我们震惊。我们可以推说这是国际走私组织的阴谋,但这个阴谋的实现主要依靠中国人的参与。盗卖、走私文物层出不穷,数量、手段骇人听闻,尽管国家严厉打击,但中国文物的非法出境现象依然不少。
在包括圆明园文物在内的文物追索中,不止一次听到外国人“守住文物,是你们自己的责任”的论调,这是强盗逻辑,令人生气,但反躬自省,守住文物难道不是我们自己的责任吗?我们果真守住了自己的文化遗存吗?明知文化遗产之于一个民族之利害,我们还怎能对不法之徒对于文物的觊觎无动于衷?被战争劫掠的文物流失固然令人悲愤,盗掘出卖走私老祖宗的文化遗产更是耻辱。
今天,我们追回圆明园流失文物之路有多难,明天我们的子孙追回今天流失的文物就有多难。为了我们的子孙,守住今天的国门吧!
(选自《人民日报》)
【述评】
这是一篇中肯的时评。围绕圆明园兽首拍卖事件,不去发“文物难归”之忧思,而是冷静地分析事件折射出的“流失文物追索的法律困境”,进而告诫人们“当务之急是要把紧国门,从源头上彻底截断正在不断流失的文物”,见解独到。接着,认真分析了国际文物市场 “骇人听闻”的现实,一连串的问句引人深思,紧接着呼吁人们“守住国门”,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文章材料充实而有分量,剪裁得当,叙议结合,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语言凝练,富有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