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训练与赏析

2009-05-28 09:53李洪海
新校园·中旬刊 2009年10期

李洪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 维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近腊月下,景气和畅

B.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C.此时独坐,僮仆静默

D.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2.下列文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山殊可过原来居住过的山很可以一游。

B.斯之不远 这不太远了。斯,指春天的景色。

C.不急之务 闲事,这里指游山玩水。

D.不一 情况不一样。

3.你认为本文主旨和风格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描写辋川的景色凄凉哀愁

B.欣赏自然的美丽豪爽奔放

C.邀好友共赏自然美景朴实隽永

D.炫耀作者住处可爱 滑稽诙谐

4.对本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借短信描绘了自己晚年所居“辋川别业”周围的山水景物,实写了冬日的清丽和春天的明媚,语言质朴,文笔淡雅,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B.第一段“故山殊可过”句埋下一个伏线,暗暗点出自己隐居的山村实在值得一游。

C.“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以下六句,作者运用诗的语言,采用动静互为烘托的艺术技巧,描摹出一幅山村春色图,可谓是文中有画。

D.第三段中,作者显示了他写信的意图,他与裴迪之间的深厚情谊是以“真趣”为基础的。

参考答案

1.C(古今均为“单独坐着”之意)

2.D(就不一一详述了)

3.C

4.A(春天的明媚不是实写,从“当待春中”“斯之不远”可以看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最后一趟生意

漫天的沙尘渐渐退去,蓝天和烈日又一次出现在沙漠上空。

他开着那辆破旧的黄色出租车在公路上行驶,道路的两边,随处可见车辆的残骸,远处的浓烟告诉他,战争正在他的祖国里进行着。

天气晴好,很炎热,没有一丝风,对面驶来一支车队,车上也坐了很多人,这情景有点像这个国度里的乘卡车赶集的人群。不过不同的是,不是卡车,而是坦克,上面都是外国人,手里拿枪。他看着他们,他们也看着他,就这样交叉而过。

“该死的战争!”他暗暗地咒骂。两天前,一颗导弹落在了他家门口的市集里,几乎毁灭了一切,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于是他决定不再开出租车了,他盘算着等今天最后一趟生意做完,就和妻子孩子一起离开这个地方。

“莎拉,孩子们,我爱你们,我们很快就能见面了,等最后一趟生意做完。”他转头看了看驾驶座上放的一张照片,相框的玻璃碎了,不过照片上,妻子和三个孩子的笑脸仍然是能让他感到唯一欣慰的东西。

不久,他到了一个检查站,路边停着不少坦克,那长长的炮管和多边形的脑袋简直让人不寒而栗。不少荷枪实弹的外国士兵站在路边。一个外国士兵伸手示意让他停车,他定了定神,停下了车。这几天,几乎没有什么平民的车辆从首都出来,所以现在,路上除了坦克,就只有他一辆车了。

几个外国士兵走上前,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有一个为首的看了看这破车,弯下腰,又看了看他,问道:“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笑了笑,用那士兵能听懂的语言生疏地答:“长官,我从首都来,想离开这个地方,战争太危险了。”说着话,他递给士兵一支香烟,并点上了火,“战争几时才能结束?”

“快了,我们的军队马上就能解放你们的首都,”外国士兵深吸了一口烟,像是看到了车里的相框,“这烟还不错,那是你的妻子和孩子吗?我也有两个孩子,和他们差不多年纪。”

“是啊,他们是我最牵挂的人,不久前就离开这里了,我这就去看他们,也许不再回来了,战争年代开出租车太危险,我不想干了。”他看了看外国士兵,仍然微笑地回答。

“等我们推翻了你们的独裁者,你就可以回来放心地开车了。”士兵靠在车窗上,也许那么多天来,第一次遇上对他微笑的原住民,因而心情也不错吧。

“也许吧,不过我得去看我的妻儿了,有兴趣去我的家吗,我妻子会为你们做好吃的。一起去吧,最后一趟生意,不收你们的钱。”

“我们有任务在身,去不了了,待我向你的妻儿问好吧,”士兵显然有些兴奋,他也许认为,这里的人民,还是有不少欢迎他们的,“对了,南方都是战场,你要到哪里去见的妻儿呢?”

他依旧微笑着,拿起了那个破碎的相框,在照片上吻了一下,然后转过头来,看着那个依旧得意忘形的士兵,还有他身边其他拿着枪的外国人。一字一句地说道:“天堂。”

他最后能看到的,是那个士兵惊骇和恐惧而扭曲的表情,还有从指间滑落的烟头。

然后,他按下了按钮。

1.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结合全文,概括“他”的性格特点。

3.本文“他”和外国士兵的对话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4.小小说最讲究悬念的设置,请你就本文设置的悬念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平静祥和的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设置了一个平台,显示主人公内心的渴望,与后文战争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化作品的主题。

2.爱亲人、爱祖国;机智勇敢;沉着冷静;勇于牺牲(要结合文本作答)

3.表明了作者对战争给无辜人带来的伤害的同情,也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和厌恶以及对和平的祈求。

4.悬念的设置:A.战火中做什么生意B.那一颗在家门口爆炸的导弹,带来的具体伤害是什么C.相框是怎么破碎的D.出租车司机为什么邀请占领军人到他们家。原来是占领军的导弹夺去了他亲爱的妻子和三个可爱孩子的生命,他要让占领者血债血还。

读沧海

刘再复

我又来到海滨了,又亲吻着海的蔚蓝色。

这是北方的海岸,烟台山迷人的夏天。我也坐在花间的岩石上,贪婪地读着沧海——展示在天与地之间的书籍,远古与今天的启示录,我心中不朽的大自然的经典。

我带着千里奔波的饥渴,带着长岁月久久思慕的饥渴,读着浪花,读着波光,读着迷蒙的烟涛,读着从天外滚滚而来的蓝色的文字,发出雷一样响声的白色的标点。我畅开胸襟,呼吸着海香很浓的风,开始领略书本里汹涌的内容,澎湃的情思,伟大而深邃的哲理。

打开海蓝色的封面,我进入了书中的境界。隐约地,我听到太阳清脆的铃声,海底朦胧的音乐。乐声中,我眼前出现了神奇的海景,我看到了安徒生童话里天鹅洁白的舞姿,看到罗马大将安东尼和埃及女王克莉奥特佩拉在海战中爱与恨交融的戏剧,看到灵魂复苏的精卫鸟化作大群的银鸥在寻找当年投入海中的树枝,看到徐悲鸿的马群在这蓝色的大草原上仰天长啸,看到舒伯特的琴键象星星在浪尖上跳动……

就在此时此刻,我感到一种神奇的变动在我身上发生,一种无法言说的谜在我胸中跃动:一种曾经背叛过我自己但是非常美好的东西复归了,而另一种我曾想摆脱而无法摆脱的东西消失了。我感到身上好象减少了很多,又增加了很多,只是减少了些什么和增加了些什么,我说不出来。只感到我自己的世界在扩大,胸脯在奇异地延伸,一直伸延无穷的远方,伸延到海天的相接处,我觉得自己的新,同天,同海,同躲藏的星月连成一片。也就在这个时候,喜悦像涌上海面的潜流,突然滚过我的胸脯。生活多么好呵!这大海拥载着的土地,这土地拥载着的生活,多么值得我爱恋呵!

我不能解释自己身上所发生的一切,然而,我仿佛听到蔚蓝色的启示录在对我说,你知道什么是幸福吗?你如果要赢得它,请你继续畅开你的胸襟,体验着海,体验着自由,体验着无边无际的壮阔,体验着无穷无尽的渊深!

我读着海。我知道海是古老的书籍,很古老很古老了,古老得不可思议。

原始海洋没有水,为了积蓄成大海,造化曾经用了整整十亿年。造化天才的杰作呵!十亿年的积累,十亿年的构思,十亿年吮吸天空与大地的乳汁。雄伟的横贯天地的巨卷呵!谁能在自己的一生中读尽你的丰富而博大的内涵呢?

有人在你身上读到豪壮,有人在你身上读到寂寞,有人在你心中读到爱情,也有人在你心中读到仇恨,有人在你身边寻找生,有人在你身边寻找死。那些蹈海的英雄,那些自沉海底失败的改革者,那些越过怒浪向彼岸进取的冒险家,那些潜入深海发掘古化石的学者,那些耳边飘忽着丝绸带子的水兵,那些驾着风帆顽强地表现自身强大本质的运动健将,还有那些仰仗着你的豪强铤而走险的海盗,都在你这里集合过,把你作为人生的搏的舞台。

你,伟大的双重结构的生命,兼收并蓄的胸怀:悲剧与喜剧,壮剧与闹剧,正与反,潮与汐,深与浅,珊瑚与礁石,洪涛与微波,浪花与泡沫,火山与水泉,巨鲸与幼雨,狂暴与温柔,明朗与朦胧,清新与混沌,怒吼与低唱,日出与日落,诞生与死亡,都在你身上冲突着,交织着。

哦!雨果所说的“大自然的双面象”,你不就是典型吗?

在颤抖的长岁月中,不知有多少江河带着黄沙染污你的蔚蓝,不知有多少狂风带着大陆的尘埃挑衅你的壮丽,也不知有多少巨鲸与群鲨的尸体毒化你的芬芳,然而,你还是你,海浪还是那样活泼,波光还是那样明艳,阳光下,海水还是那样清。不是吗?我明明读到浅海的海底,明明读到沙,读到礁石,读到飘动的海带。

呵!我的书籍,不被污染的伟大的篇章,不会衰老的雄奇的文彩!我终于找到了书魂——一种伟大的力量,一种比海上的风暴更伟大的力量,这是举世无双的沉淀力与排除力,这是自我克服与自我战胜的蔚蓝色的奇观。

我读着海,从浅海读到深海,从海平面读到海底我神往的世界。但我困惑了,在我的视线未能穿透的海底,伟大书籍最深的层次,有我读不懂的大深奥。

我知道许多智勇双全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探险家,也在读着深海,他们的眼光象一团火炬正在越过黑色的深渊去照明海底的黄昏。全人类都在读海,世界皱着眉头在钻研着海的学问。海底的水晶宫在哪里?海底的大森林在哪里?海底火山与石油的故乡在哪里?古生代里怎样开始生物繁衍的故事?寒武纪发生过怎样惊天动地的浮沉与沧桑?奥陶纪和志留纪发生过怎样扣人心扉的生存与死灭?海里有机界的演化又有过怎样波澜壮阔的革命的飞跃?

我读着我不懂的深奥,于是,在花间的岩石上,我对着浪花,发出一串串的海问,从我起伏的热血中涌流出来的海问。我知道人类一旦解开了海谜,读懂这不朽的书卷,开拓着伟大的存在,人类将有更伟大的生活,世界将三倍的富有。

我有我读不懂的深奥,然而,我知道今天的海,是曾经化为桑田的海,是曾经被圆锥形的动物统治过的海,是曾经被凶猛的海蛇和海龙霸占过的海。而今天,这荒凉的波涛世界变成了另一个繁忙的人世间。我读着海,读着眼前驰骋的七彩风帆,读着威武的舰队,读着层楼似的庞大的轮船,读着海滩上那些红白相间的帐篷,和刚刚拥抱过海而倒卧在沙地上沐浴阳光的男人与女人。我相信,二十年后的海,被人类读不懂其深奥的海,又会是另一种壮观,另一种七彩,另一种海与人和谐的世界。

伟大的书籍,你时时在更新,在丰富,在进化,一刻也不能静止。我曾经千百次地思索,大海,你为什么能够终古常新,能够有这样永远不会消失的气魄。而今天,我读懂了:因为你自身是强大的,自身是健康的,自身是倔强地流动着的。

别了,大海,我心中伟大的启示录,不朽的经典。今天,我在你身上体验到自由,体验到力,体验到丰富与渊深。也体验着我的愚昧,我的贫乏,我的弱小。然而,我将追随你滔滔的寒流与暖流,驰向前方,驰向深处,去寻找新的力和新的未知数,去充实我的生命,更新我的灵魂!

【赏析】

《读沧海》是一篇思想深邃、气势开阔、文笔雄放的散文诗。作者把这篇散文诗分为三章。从整体着眼,每一章可以看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乐章。第一章的一、二节是个引子,作者从新奇的角度,把大海借喻为“书籍”、“启示录”、“经典”,这是全篇的基调和核心。接着,很自然地引出对大海情景的描写:浪花,波光,迷蒙的烟涛,从天外滚滚而来的蓝色的文字,发出雷一样响声的白色的标点……这一段清新、隽永的文字,构成了散文诗特有的意境和气氛,阅后给人一种立体画面之感,并使人产生一种美好的想像。第二章是一个充满抒情气息和畅想的乐章,色调和前一章形成鲜明的对照。第三章,描写了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使诗的主题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交通的要道,是兵戎相见的要道,是兵戎相见的疆场。

刘再复是一位充满火一样热情的诗人,但更准确地说,他是一位有着冷静、深邃思考的评论家。他的散文诗的长处,就在熔哲理思辨与抒情于一炉。这也是《读沧海》一个显著的特色。作者笔下伟大神奇的海,既是“天与地之间的书籍,远古与今天的启示录”,又是一种伟大而深奥的观照和启示。作者畅开胸怀,“体验着海,体验着自由,体验着无边无际的壮阔,体验着无穷无尽的深渊”,于是,领悟到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明媚,生命的可爱,大自然的伟力和不可抗拒。

这篇散文诗的第二个特色的构思巧妙。大海,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丰富而博大,充满生机和希望。同一种题材往往有很多人去写,这就难免步前人后尘。然而《读沧海》,却独辟蹊径,巧妙地把大海比作一本书,通篇围绕着一个“读”字展开,由“打开海蓝色的封面”到“从浅海读到深海,从海平面读到海底我神往的世界”,步步扩展,诗情层层向前推进,从而使作品获得较大的思想容量以及感情的深度和力度。刘再复在谈及散文诗创作时,曾主张“在广阔的生活大地上选择某个含蕴丰富的一角,深挖下去”。《读沧海》,正是他的艺术主张的生动体现。

广博的知识性,是这篇散文诗的第三个特色。《读沧海》虽短,但它包容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上至宇宙太空,下至人世间的风俗,上溯远古的文明史,下至对未来的预测,从社会生活到自然界,诗篇熔铸了多少海洋学、地质学、天文学、历史学、文艺学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表现了一个学者的思索,一个诗人的情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羊皮筏子划过的岁月

安福学

在兰州穿城而过的古老黄河上,现代大都市的喧嚣中还保留着一幅令人心醉神迷的古老图画,它像是远古的图腾,又像是奶奶娓娓讲述的故事。这就是至今还保留在黄河上游地区的古老渡河工具——羊皮筏子。而在黄河波涛上奋力挥动着船桨的筏子客们,他们那浓烈的西部口音、发达的高原胸肌,还有黑里透红的粗糙脸膛,都会在乘坐过羊皮筏子的人们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那博大、雄浑,甚至还有几分原始的画面,总会复去还来地令人心旌神摇。

除了老中青年的男性外,偶尔也会有中青年女性,操持着筏子客这古老的营生。在靖远的黄河岸边,我就曾遇到过一位漂亮的黄河女筏子客。这个双颊上有如盛开着艳丽桃花的黄河妹子,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豆蔻年华和青春梦想,浸泡在爷爷那只能熏醉长天和落日的老酒壶里。她高举着桨橹,把三村六寨里的过河人渡过来又渡过去,她的眼神里,柔情与野性并存,装束中,古朴与时尚同在。乘坐在她驾驭的羊皮筏子上,你的心中会泛起许多联想与遐思:这片土地真费人啊,费男人也费女人,这个费就是过快地消磨人的青春;这条黄河也养人啊,养男人也养女人,这个养就是滋润与调养人的精神。

在兰州穿城而过的黄河上,尽管早已有YAMAHA快艇劈波斩浪,尽管游弋着各种豪华游轮,可这里的羊皮筏子仍不知疲倦地上演着古老的童谣。老爷爷那背负着半个世纪人间沧桑的双肩,把一代又一代黄河人对生命的渴望与执著,都划向那令人情牵魂绕的黄河岸上。羊皮筏子上的西北妹子,也曾羡慕都市少女的红唇短裙,曾眼热贵妇人在豪华车里的高谈阔论,可她们至多也就是一声叹息。羊皮筏子上的哥哥只要望见晴空里的太阳停留在崖畔上,看到老辈人眯起昏昏的睡眼,一对有情人就又出现在黄河滩头或筏子上。正是这一代又一代的筏子客们,把现代都市边的风景一次又一次地摇向远古,把昨天荡气回肠的花儿调一遍又一遍地唱给未来。

这羊皮筏子上生生不息的古老岁月哟,伴着一泻千里的大黄河,牵着多梦多歌的季节,春种秋收,把所有的情爱与希冀都溶入永恒的老河口。不知疲倦的高原风也和他们一起辛劳,而他们共同忙碌的结果,就是想把苦日子扔进河里让它流走;黄黄的一河高原雪水冲刷着黄黄的一山黄土,黄黄的一串老日子装点着这一道黄黄的风景线。爷爷的爷爷年轻时就划着这筏子运走了村里人的笑声;奶奶的奶奶年少时就乘着这筏子送走了山里人的叹息。

霓虹闪烁的都市里,官场、商场、情场,也许正上演着金戈铁马的战事;西部的天空下,旱塬、戈壁、窑洞,也许正吟唱着古老的情诗与歌谣;而额头长满褶皱的筏子客只管吸着几代人传下来的水烟锅子,凭着一身胆气和汗水,把原本平平淡淡的光阴,划出像平川上那一朵朵牡丹花一样光鲜的日月。

倒在筏子上的这把喝醉了几辈人的老酒壶还是那么古色古香,筏子客正是从这把酒壶里品出了活人的滋味;挥动在水面上这只劈波斩浪的旧船桨,放筏人正是从这桨声中听惯了风声水声和男女对歌的花儿声。他们对这个世界别无所求,就这样生生不息地放筏在滔滔黄水之上,打从天上来,又划向天边去,让这现代都市边的远古风景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就这么田园牧歌般地悠然着,就这么波峰浪谷之间里颠簸着,就这么平淡从容地划过春秋,又送走冬夏……

(选自《光明日报》2008年7月11日)

1.文章第一段开头说“现代大都市的喧嚣中还保留着一幅令人心醉神迷的古老图画”,请说说这幅画为什么令人心醉神迷。

2.联系全文,谈谈第三段中“可她们至多也就是一声叹息”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3.文章多处写到了“酒壶”、“水烟锅子”、“船桨”,这些意象有何共同点?作者写这些意象的用意是什么?

4.面对羊皮筏子这种古老、传统的运输工具,有人渴望它的改变,有人期待它的延续。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①博大、雄浑,甚至还有几分原始。②它与现代大都市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到一种难得的悠然与从容。

2.她们偶尔羡慕城里人的富裕生活,有过片刻的消沉;但更多的是消沉后的积极。这句话写出了黄河妹子真实的人性和心理,赞扬了筏子客淳朴本分的生命状态。

3.共同点:古老(或古朴等近义词)。用意:与羊皮筏子这一古老的营生相衬;体现黄河人对生命执著追求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4.参考角度:①传统文明的延续与现代文明的发展本质上并无冲突之处。②传统文明应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超然物外,不卑不亢。③传统文明只有融入到现代文明之中才能为自己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母亲的酒

李国文

“酒这个东西,真好!”这是我老母亲喝完最后一口,将酒杯口朝下,透过光线观察再无余沥时,总爱说的一句话。

她喜欢酒,但量不大,一小杯而已。六七十年代,我们的日子过得很艰窘,他两口子的工资要维持老少五口人的开支,相当拮据。她也能够将就,哪怕炒个白菜,拌个菠菜,也能喝得香喷喷的。那时,买不起瓶酒,只能去零打。这类散酒,用白薯干为原料酿制,酒烈如火,刹那间的快感,是不错的,但爱上头,尤其多喝两口以后,那脑袋很不舒服的。

然而,她还是要说:“酒这个东西,真好!”

我妻子吃酒酿圆子都会醉的,不过,她很喜欢闻那股白酒的香味,所以,一家人围桌而坐,老太太拿出酒杯,倒酒便是她的差使。

现在回想起老母亲那句话,就会记起当时饭桌上的温馨气氛,在讲斗争哲学的大风大浪里,家像避风港一样,给你庇护。在老少三代同住的小屋子里,有一缕萦绕在鼻尖的酒香,那充实、慰藉的感觉,对一个屡受挫折的人来说,是最难得的幸福。

虽说是避风港,未必就能保证绝对安全,不知什么时候,凶险和不幸,就会破门而入。那时总有人倚恃自己政治上的优越,想将你踩到烂泥里去,简直防不胜防。因此,当老母亲把酒杯翻转来,对着透过窗口的冬日阳光,说“酒这个东西,真好”时,即使片刻的安宁,短暂的温馨,也难能可贵。尤其一家人在默默无言中,期望着你能在困境中支撑下去的眼神,更是我觉得无论如何不要倒下去的原动力。

一九五七年因为我写了一篇小说,被打成“右派”。我和妻子约好,没有必要将此事告诉老人,让她在思想中成为一种负担;但天长日久,她也不可能毫不察觉我的政治跌宕。不过,她始终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直到她离开这个世界。但也是从那以后,她有了这种喝上一杯,麻醉自己的习惯,而且一定要说出那句关于酒的口头禅。

前不久,上海一张报纸上发表出丁聪先生画我的一张漫画,有我的自题的一首打油诗,其中“碰壁撞墙家常事,几度疑死恶狗村。‘朋友尚存我仍活,杏花白了桃花红”的“疑死”二字,绝不是夸张之词,这就更让我怀念那杯母亲的酒了。一般来讲,她喝酒,从来不鼓励家中的别人喝酒,但在“史无前例”的年代,当那些“朋友”们“帮助”得我“体无完肤”,真觉得离死不远的苦痛中,我母亲会破例地在她喝完的那小酒杯,在说“酒这个东西,真好”时,再倒上一杯,放在被斗得身心疲惫的我面前……

如今,须发皆白的我,也到了我母亲喝酒的那般高龄了。据报纸载,喝一点干红,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讲,或许益处很多。现在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家,我和我老伴,每当在饭桌边坐下来,品尝着琥珀红的酒浆时,就会想起那杯母亲的白酒。这一份记忆,也就渲染上一层玫瑰般的甜蜜色彩。

于是,“酒这个东西,真好”的话音,就会在耳畔响起。接着往下想,酒,究竟好在哪里呢?这就是:不管在阳光灿烂的季节中,还是在刮风下雨的岁月里,只要是有酒的日子,那幸福,就属于你。

(选自《李国文散文选》)

1.文中反复出现“酒这个东西,真好”这句话,请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请根据全文,分条概括母亲总爱说这句话的原因。

(2)分析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

2.第一段和第六段的画线处是细节描写,请分别对其表达效果作分析鉴赏。

3.结合全文,阐释结尾一段中“无论在阳光灿烂的季节中,还是在刮风下雨的岁月里,只要是有酒的日子,那幸福,就属于你”一句话的含义。

4.本文的所表达的对母亲的感情与教材中的《我不是个好儿子》有什么异同?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1)原因一:酒可以让儿子暂时摆脱痛苦,也可以减轻自己因儿子受罪而带来的痛苦。原因二:饮酒可以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2)开头就写到这句话,对全文起引领作用,文章中反复出现此句,起到抒情线索的作用,结尾再度出现此句,呼应了开头,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第一处细节,写出了母亲喝完酒后的释然(或满足、或颇有余味)的心情;第二处细节,写出了在母亲喝酒时家人共同感受的片刻温馨与宁静。

3.在痛苦的年代,酒代表的是家人的慰藉和期待,在幸福的年代,适度的酒可以给人带来温情的回忆。拥有了这些,就拥有了幸福。

4.同:两篇文章都通过生活琐事表达了对母亲深挚的爱。异:本文着重表达作者遭遇不幸时对母亲给予关怀的感激之情,《我不是个好儿子》重在表达没有给予母亲足够关心的愧疚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