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2009-05-28 07:48
新校园·上旬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研究性课题历史

黄 虹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它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念、策略,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在大学阶段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也必须发生转变。因此,教师在参与指导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转换自己的角色。最重要的是弱化教师的“强势地位”和“权威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研究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1.指导者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既无教学大纲,又无课本的开放性课程,学生的学习行为己远远地超出了课本,不是以前的那种只停留在书本知识上作文章的形式,而是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并经过社会实践不断地解决问题来实现学习目的的,这就决定了教师及教学行为都要有根本的转变,“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必然会被打破,此时的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参谋”和“陪伴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如何指导学生呢?首先,应重视把握好指导的“度”。因为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如果指导“过度”,势必会偏离这个目的。如分析中国现代史中的“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就要客观、正确、辩证地分析其历史教训,应切实指导学生把握好这个“度”。若学生不根据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分析,便会走入歧途。其次,教师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学习方法指导和研究方法的指导,进行“宏观调控”。可以集体指导,如举办诸如“如何搜集历史材料”、“如何分析历史数据”“如何根据历史图片来揭示一定的历史现象”的活动,也可以针对每个学生个体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2.研究者

教师是研究者的角色体现在每门课程中,历史教学也不例外。有些人说历史是死东西,只要记住了历史事件、年代,就不用再浪费精力了,说这种话的人也许不是真正懂历史的人。时代在进步,研究在不断地创新变化,如果你把20年前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历史意义和今天关于这一问题的论述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它们确有不同,那也就说明一个问题: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对一些历史问题会做出更合理、更充分的评价。同时,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知识点不仅仅局限于历史这门课程,而且还会涉及地理、政治等各门学科。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善于积累,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更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有的学生提出了“诺曼底登陆的气候因素”这样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另外,教师还应密切关注历史研究的前沿动态,了解历史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并积极参与探索和研究。如在复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20世纪初欧洲能取得对世界的主宰原因有哪些?”如果看过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就会很清楚: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一一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可见教师仅仅满足于原有的学科专业知识,已完全不能胜任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和内容,要适应、要胜任,就必须向书本学,向学生学,向同行学,向社会学。

3.参与者

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建构良好的学习共同体。作为学生来说,对某一个课题有了兴趣,喜欢钻研,这的确很好;但只有强烈的兴趣还是不够的。因为学生毕竟对课题的学习目标和过程的认识是有限的,他们还不能从系统的角度上考虑和组织学习的全过程及具体的环节,因此教师的适当参与也是不可缺少的。

如何参与呢?要把握参与时机,当学生无法选择一个合适的课题时,或在学生偏离这一课题时,或在学生以应付的心态来面对这一个课题时,教师就应参与其中,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既不可提前参与左右学生的思想,也不可末尾参与让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当然与指导一样,参与也要把握“度”,既不可超俎代庖,也不可随便问问、看看,敷衍了事,而要以热情的态度,与学生共同分析、探究。

4.促进者

为了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还必须是一个促进者。因为研究性学习和一般的科学研究有着本质的不同,科学研究的目标是:在充分了解别人做过的工作和得到的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别人还没有涉入的未知领域的规律。而研究性学习是为了强化学生不断学习的愿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具体来说,在研究性学习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把“促进”变得有效,就必须开展如下分析:创设问题情境,提供研究范围,诱发学生探究动机,如何教会学生搜集历史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如何教会学生设讲和发现问题,获取信息;如何教会学生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要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搭配课题小组成员,根据学生小组的能力确定适合于他们的课题,分析学生在课题研究中的难题,等等。[e]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562400)

猜你喜欢
研究性课题历史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新历史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