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守东
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采纳与扩散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教育家陶行知从美国归来后,他大力倡导“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全民教育”,其目的就是让国人能够“处处读书,人人明理”,并借助电化教育手段提高知识传播的效果。
一、农村教育现状折射城乡教育差距
“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今年1月初,新华社播发的温家宝总理署名文章中的一句话。温总理所述,无疑是一种客观现实。教育本是消弭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均衡器、助推器,如果其本身反而被腐蚀,那么对社会公平正义所造成的伤害无疑是双重性的。一方面,将使教育这个维护社会公平、缓释社会差距的源头本身被污染,失去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势必令现实中固有的种种社会差距和不公,不断被放大、恶化。
在2005年,中国政府提出全面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共享优质资源的方式,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无疑对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缩小城乡差别,城市反哺农村,促进教育公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构建城乡网络学习共同体,缩短城乡学生差距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我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远程教育,中央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体系,使教育资源不在封闭、师资不在匮乏,彻底打破地域的限制,实现教育的平等。
1.教师专业化的知识管理及教师队伍的建设
信息化社会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知识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统的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育的根本价值被重新发现,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的方式迫在眉睫。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
首先,要提高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能力。远程教育资源支撑学校教育信息化、信息化环境在教育中的应用等问题是远程教育工程项目深化发展的核心问题。
其次,提高解决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问题的能力。信息化课程教学,不仅需要信息化的教学设备,而且需要具有信息化教育能力的教师与之适应。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论,掌握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最后,要提高教师的团队协作水平。远程教学资源,完全依靠个人独干,有时是行不通的,它需要教师的集体力量,发挥整体作战的能力,才能完成一项任务。例如卫星接收的数据及内容完全靠电教室教师收集整理出来是不现实的,同时,在整理时也不是把有用无用的东西全部储存,这就需要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
2.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及面对的问题
在远程教育中课程资源是指,为特定课程和学习者设计制作、帮助学习者学习的各种形式的材料,它是连接师生的桥梁,承载一定的知识信息,体现一定的教学理念,代表教师来组织教学任务。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包括媒体素材库、题库、案例库、课件库和网络课程建设,以及适合多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支撑系统和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系统的研制开发。
目前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中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观念意识方面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制作轻质量和重拥有轻应用的问题;二是体制方面存在着质量评价与审核体制不完善和自成系统、条块分割的问题;三是建设结构方面存在着资源异构,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四是课程设置和制作方面缺乏开放性、适应性、广泛性和创新意识,等等。建议引入利益激励机制,合作共建共享机制以及评估督导和质量认证机制,使其进入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
3.充分发挥实验校的引领作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以实验校为基地,以联合培训为载体,主动联合周边学校开展培训与教研活动;加强校际间互动,总结汲取经验,真正实现优势互补。
4.跨地区校际协作,实现教育文化协调发展
跨地区校际协作是指将计算机与网络作为学习和交流的工具,不同地区学校间的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共同的主题,通过调查、实践、体验、信息技术应用等综合地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方式,在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协作环境下展示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学习体会,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利用地区间的差异性促进学生对知识和不同文化的深入理解,最终实现地区间教育文化的均衡发展。跨地区校际协作学习,能够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提高教师学生的协作能力和综合技能,特别适合于我国不同教学水平的学校之间开展交流与协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与教育的均衡。(下转第30页)
5.构建城乡学生交流的网络平台,缩短城乡学生距离
学生——作为教学系统中的另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往往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除了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辅助教学外,学生应如何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呢?城乡学生之间缺乏持续而有效的交流,是制约乡村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笔者认为,借助计算机网络,给城乡学生实际创建一个网络平台,加强他们的学习交流,帮助他们分享彼此的生活,进而构建中小学网络学习共同体,不失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可行策略。
武汉市王继新、徐婷等人,通过调研,设计开发出“学伴——伴学”网络平台,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通过该平台,城乡学生共享优质学习资源,在各种学习交流活动中,相互了解,共同成长,并逐渐形成有凝聚力和生命力的学习共同体。这种网络学习共同体将解决城乡学生无法大规模开展学习和深入交流活动,学生之间难以形成持久的稳定关系,以及城乡资源无法充分共享的问题。
当然,这种新型的网络学习共同体,还有赖于全社会,有赖于政府职能部门、城乡各级教育部门和一线教师的重视与支持,并需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
总之,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教育是关系人的命运的事业,教育差距会造成人的命运的差距。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实现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推动城乡教育的均衡化是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也是实现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当然,对于一个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内部教育发展水平还存在不小差异的国家来说,实现教育协调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在实现教育公平的视野之下,全社会必将对推进教育协调发展给予更多关注,谋划更佳的制度设计,更好地解决和谐发展的问题。协调发展的教育、富有生机的教育是共同的期待。[e]
(河北省张家口市电化教育馆 07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