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各校露华浓 再拾经典育桃李

2009-05-27 06:16王晓军
广西教育·A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校本学校课程

王晓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鉴于此,我校自课改以来,一直把课程建设当成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造学校的特色文化的价值追求。2003年秋,我校综合学校的教育哲学、本校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课程开设的条件,正式把“中国文化经典诵读”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来开发,时至今日已历时五载。

一、从动机层面反思开发“中国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原因

动机是人们对目标做出选择并为之做出努力的程度。行为主义通过行为范式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动机。强调奖励和强化行为的重要性,这样界定的动机也称为外部动机;认知主义认为动机是深层次的,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内部的心理过程,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对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的表达等外部行为间接表现出来,这样界定的动机则称为内部动机。反思我校的校本课程“中国经典文化诵读”,可以说是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相作用的产物。

1国家新课程改革呼吁校本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一次提出校本课程,并把其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可以足见校本课程在新课改中占据的重要位置。因此,可以说开发校本课程是新课改交给学校的一个硬性任务,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考核学校的一个硬性指标。我校的校本课程“中国文化经典诵读”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国家政策性引导的外部环境而产生的。

2学校的文化传统需要一个有丰富内涵的形式支撑。我校是玉林城区最早的书院所在地,作为玉林城区最古老的学校之一,迄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其间英才辈出。学校丰厚的文化积淀以及本土色彩浓郁的文化传统,决定了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坚决不可以“校本课程一大抄,你抄我来我抄他,哪个学校的校本课程有点特色,我就跟风照搬照抄,简单套用”,而必须走符合本校特色和风格的路子,必须选择有本校文化传统灵魂的课程依托。正是基于这一个思考,我校选择了“中国文化经典诵读”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因为只有中国的文化经典才能显示出一个百年名校的文化厚重。

二、从课程的价值层面上反思校本课程“中国文化经典诵读”的开发意义

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人们一般认为,课程适应社会环境和传递文化的需要,体现了课程的外在价值;而利用文化的力量来促进学生个体充分发展,从而使新一代人能创造新文化、建设新环境,则是课程的内在价值。所以,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补充课程,除具有地方特色和自主性的特点外,还应体现课程本身的价值。也就是要兼顾社会和人的双重需要。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中国文化经典诵读”有利于引导学生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少年儿童的人文素质。从理论上讲,未来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多元化,人类文化则是多元化、本土化的。在这世界多元文化中,中国文化是极有生命力的重要一支。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会对人类进步产生巨大的意义。国学经典文献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着前辈们的思想精华。武汉大学历史教授冯天瑜指出:“由五经等典籍组成的元典精神(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所集中体现的原创性精神)千百年来被中华民族一再实践,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而成为一种古老而又常青的传统”,“这是一种开放式的原型,而并非封闭的教条,这使元典不致因为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局限沦为明日黄花,而以一种灵感的清泉,赢得不朽性,一再发挥巨大的启迪功能。”由此看来,只有及早接触、长期积累,才能了解和继承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而诵读经典是学习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法。

2童蒙养正,为学生的人生奠基。首先,诵读经典可以均衡左右脑,开发智力。通过反复诵读的过程来训练左脑。并通过唐诗吟唱、诗词游戏等活动刺激右脑,左右脑同时启动运作,可以提升记忆力、创造力、注意力、判断力及灵感。心理学研究发现,同时使用左右脑的人。学习能力比一般人增加2-5倍。其次,诵读经典可以陶冶性情、端正心灵。读经的教材主要选择四书五经、老子、庄子等重要经典,以中国历代公认的优美古文诗词为辅助教材。让儿童直接耳濡目染圣贤的智慧,从中吸取经验,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善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三是诵读经典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孩子们在记忆能力的黄金时期,大量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可以加强语言积累,扩大识字量,受到文化熏陶,增加文化底蕴。

三、从校本课程的特征反思“中国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实施

1抓“本”。一是抓好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校本课程的一个“本”是学校的文化背景,为凸显“古定”这个百年校园古色古香的风采,我校以具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大成殿”为依托,在其周边设立“经典文化墙”,墙上漆着经典诗文句段,每日学生经过这里,耳濡目染,必有润物细无声之效。二是抓好中国文化经典诵读教材的建设。校本课程的另一个“本”就是教材,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有教材才会“杯中有物”。在诵读经典之初,我校由于各方面条件的不成熟,没有能力研发教材,只能借助于热衷经典文化诵读的民间团体赠书来进行。2006年下半年,我校开始组织骨干教师选编教材,在玉林最高学府玉林师院的支持下,最终编写成校本课程教材《中国经典文化诵读》,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2抓“主体”。校本课程实施的主体是学生,所以保持学生参与“中国文化经典诵读”的强劲势头是特别重要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校一是精心组织,通过活动抓好诵读经典的渗透工作,如扩诗演诗、以诗铭志、综合实践、古诗擂台、吟咏诗会、外出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积极性。二是正确应用评价机制,经常运用表扬方式鼓励学生,经常开展活动评比以增加学生诵读经典的持久性。三是设立家校联系卡,经常和家长沟通交流,营造校内外诵读经典的良好氛围。

3抓重点。校本课程实施的阵地在课堂,因此探讨课堂教学模式势必成为校本课程实施的重点。我们不难看到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学环节会异化成为仅为活动而活动,“只有活动,没有课程”,这种活动的设置丢掉了校本课程的本意,空有其表,毫无内涵,学生最终无所得,背离了校本课程设置的初衷。为此,“中国文化经典诵读”作为一门校本课程,它的教学模式应该是怎样的?从2004年以来,我校就着手于“经典诵读”模式的构建。经过几年的摸索,基本形成了“诵读积累~理解重点~适度运用”的教学模式,防止“中国文化经典诵读”流于形式,并区别于课外活动,扭转其在语文课中的附庸地位,真正实现了

其作为课程的价值。

4抓特色。校本课程之所以具有个性,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学校的特色做法。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崔允潡教授认为:专业人员应该参与、指导学校研制《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指导教师撰写《课程纲要》。从制度、管理、技术上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序地进行,逐步提高学校的课程能力。鉴于此,我校于2006年下半年开始与玉林师院合作推广实施“中国文化经典诵读”,构建了“学术支持+策划实践”的“强强联合”经典诵读合作模式。玉林师范学院组织教授、专家对选读篇目和诵读篇目中涉及典故、文本真实性进行考证及修正,并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派出中文系一位以上领导负责指导、协调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方向性问题和操作过程中需解决的问题,并派出两位以上副教授(或教授)具体组织指导课题实施开展的工作;指派中文系学生每周至少深入一次实验班级,协助实验教师组织学生诵读、编排演绎某些文段,使诵读活动具有知识性强、生动性强的特点,提高学生诵读兴趣。

四、从学校的发展反思校本课程“中国文化经典诵读”的成效及前景

学校的发展有赖于其价值取向。随着校本课程“中国文化经典诵读”在我校的开发与实施日益深入,它已为学校的一个教育品牌,逐渐影响了整个学校发展方向的定位,就是校园文化氛围“宁静致远”,从这里走出的教师和学生“博闻强记、高雅有礼”。校本课程“中国文化经典诵读”实施所取得的成效:

一是学生的品格日益健全。在诵读期间,孩子受到经典诗文的熏陶,体会到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人生哲理等,逐渐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学习习惯。

二是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首先是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学生在朗读水平大面积提高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其次是知识面的扩大。诵读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机会进行阅读,可以走进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特别是经典诵读涉及到文学、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艺术等知识。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但提高文学修养,而且开阔了视野,不断扩大知识面。再次是表达能力的提高。诵读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他们在诵读中不断地丰富语言“材料库”,而且在诵读中也学习到一些表达方法。2008年玉林市小学毕业质检,语文题目是课改以来最难的,而我校的语文成绩大幅上升,排在了整个玉林市前茅,这不能不说是这几年来经典诵读开展得好的一个积极效应。

校本课程实施应明确今后努力方向。以古诗文为载体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为使校本课程“中国文化经典诵读”走得更远,我们确立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是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在更广阔的领域开展诗词研究活动,使诗文诵读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是不断完善“中国文化经典诵读”课程的教学形态。

三是组织教师对古诗文进行更为系统、更为全面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校本学校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