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心
“一本书主义”是由中国现代女作家丁玲提出来的,大意是指一个作家必须写一部立得住、传得下去的书,要有一本足以支撑自己的书。三联书店副总经理汪家明先生在任山东画报出版社总编辑时就极力倡导“一本书主义”,其含义与丁玲女士所说的一本书主义已有所不同,其含义是“做一本书就要在现有的条件下做到最好”,也就是提倡在每一本书的编辑出版环节,精雕细刻,做好每一个细节,力求完美。然而这种“一本书主义”却受到了有些人的误读与质疑:一个编辑一生只编一本书,那该吃什么喝什么,即使一年编一本书也完不成经济利润指标。还有人会说:一个编辑在精心打磨一本书时,销售良机已错过多时了。对于一个出版社来说,如果提倡“一本书主义”那该如何扩大市场规模,如何维持几十人、上百人的生计?
山东画报出版社现任社长郭海涛对“一本书主义”非常推崇,他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这些年来山东画报出版社一直在坚持“一本书主义”,并不断发扬光大,赋予其新的含义。
郭社长认为“一本书主义”的含义,首先是要出一本能代表编辑最高水平或者出版社最高水平,具有文化传承价值,能“提到某本书想到某个编辑,提到某本书想到某个出版社”的标志性图书。山东画报出版社建社之初出版的《图片中国百年史》可以说是基本具备这方面的品质,该书后来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受到广泛好评。
“一本书主义”的第二个含义,用郭海涛的话说,就是努力“把每一本书都做到极致”,“每一本书都要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社会效益就是要出读者值得看的书,经济效益就是要出有读者买着看的书”,“每一本书都要有档次、有追求”,“每一本书都要从封面到内容进行一体化设计”,“要用心去做书,要反复打磨”。
“一本书主义”就是要出版系列书,打造丛书品牌,形成长期的可持续的品牌效应。《老照片》丛书是最早产生全国影响的杂志书,从1996年推出以来至2009年4月已出版64辑,总印数近五百万册。《老照片》系列图书迎合了人们的怀旧心理,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开启了一个图文阅读的新时代。能打造出一种这样的书,是山东画报出版社永远的骄傲。
“一本书主义”就是要不断维护和更新品牌,使品牌不断升级。由于图书市场和读者需求的变化等客观原因,《老照片》丛书的发行由最初的每辑30多万册,到目前的每辑3~4万册,虽然销量变化不小,但不变的是《老照片》的品牌形象。如何维护好《老照片》这一知名图书品牌,如何继续打造这个品牌,进行深度开发,进一步提升其品牌影响力是山东画报出版社亟待解决的课题。该社近年来围绕《老照片》品牌,策划推出了《老照片》珍藏版合订本、《老照片》典藏版、《老照片》专辑等衍生产品,使《老照片》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一本书主义”就是要不断进行品牌拓展,推出与主品牌系列在风格上相似或相近的图书。《老照片》系列图书的总体特色是图文结合、富有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山东画报出版社推出的一般图书,无论是历史地理类的、文学艺术类的,还是传统文化类的基本上都具有这一特点。比如山东画报出版社近期推出的广受好评的日本史料研究专家萨苏的姊妹篇《国破山河在: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尊严不是无代价的: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著名导演贾樟柯的《中国工人访谈录:二十四城记》、“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蔡澜的《蔡澜食材字典》等,题材虽然各有不同,但都有一定的文化品位与人文思考。
“一本书主义”就是要不断进行品牌延伸,将图书品牌资源延伸到其他相关媒介。郭海涛社长说,山东画报出版社正在申报《老照片》期刊,以期形成书刊互动效应,产生更为持久广泛的品牌效应,另外,计划筹办《老照片》网站,将“老照片”的品牌资源延伸到网络,并为图书出版累积更多的资源。
“一本书主义”就是要建立一支创意团队,培养编辑的团队意识,编印发协调合作。每一个编辑都是图书的创始人,那种“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必须统一到整个出版社的出书定位上,形成一种整体效应。
“一本书主义”并不是只做一本书,也不是要少做书,而是要争取把每一本书都做成精品,从而形成一个精品群。“一本书主义”不是一个数量的概念,而是一个质量的概念。“一本书主义”是一种认真的精神、一种高贵的品质、一种诚实的态度。“一本书主义”是一种长期坚持与追求的、在内容与形式相结合方面体现出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