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软能力吗

2009-05-27 06:16
出版参考 2009年9期
关键词:竞争能力教育

佚 文

北大学子,街头卖肉;数百万大学生,不知道饭碗在哪里;工作十年了,迟迟得不到提升……而这些却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够“硬”,真想大声鸣冤叫屈!

可是,你会软吗?

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新书《软能力——在竞争中胜出》给所有为“硬能力”叫屈者、自娱自乐者当头一棒!

当很多人津津乐道于自己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卓越的技能等显耀的硬能力时,《软能力——在竞争中胜出》的作者鲁鸣以其在美国生存与生活近二十年的职场成功经历告诫中国年轻一代:如果仅靠名牌大学颁发的毕业证书或者仅靠满纸“优”的成绩单就想胜出的话,you are out!

在书中,作者在深刻反思了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的区别,特别是为何众多国内精英在全球化残酷竞争中总是很难长久胜出之后潜心著作《软能力——在竞争中胜出》的,他在书中响亮地提出:软,也是一种能力,更是我们目前最紧缺的能力!

作为一名社会心理学家,鲁鸣现在是美国花旗银行全球消费信用风险副总裁,当过下乡知青、中学老师、大学教授,见过太多中国精英在美国社会生活的浮浮沉沉。他在书中指出:类似证书、成绩单可以佐证、一眼便可看出高低的专业能力是硬能力,然而,正是这些很“硬”的人,很多男的不像男人,追求儒雅忽视阳刚;女人不像女人,泼辣有余温柔不足!有的人,只会做不会说,大庭广众发言结结巴巴,照本宣科;有的人,死要面子活受罪,言而无信并且不肯信任别人;只顾自己,不尊重他人的存在……

而这些,正是因为大家还不会“软”,缺乏应有的软能力!作者鲁鸣批评当前中国家长和中国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过于追求硬能力,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忽略软能力的培养的现象愈演愈烈,甚至已经蔓延到了“起跑线”——幼儿园。他警告大家,一旦这样的孩子大批成长起来,中国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啃老族”(不上班靠父母养活的人)“草莓派”(外表光鲜、内心脆弱的人)“海带”(有国外大学文凭却找不到工作的人)。

同时,作者进一步告诉大家,硬能力也必须依靠软能力才能转化为软实力。他比喻只硬不软的人好比倒不出饺子的茶壶,参加竞聘时只可能成为“面霸”(多次参加面试的人);而只有既能硬又会软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各家单位争抢的“霸王面”(每次面试都成为企业首选的人)。

作者还特别提醒说:坦率地讲,大部分人遇到挫折会去提升自己的硬能力,确实是中国人的习惯!而我们往往缺乏的是——软能力。我特意问了一下周围的人,发现有很多人甚至分不清哪些属于软能力,哪些属于硬能力?或者把软能力当做硬能力来培养。软能力是不能量化的,可是,我们进行任何进修,都会去考试。结果搞得软能力的培训也训出的是硬能力,结果,还是缺软能力。

在该书中,作者指出,当前,中国年轻一代普遍缺乏六种软能力:性角色塑造能力、当众言说能力、独处能力、体育运动能力,诚信能力和公共事务参与能力。

“中国打工皇帝”、微软(中国)终身名誉总裁唐骏,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前程无忧网CEO甄荣辉等“软能力”高手认为,软能力决定你的现在和未来,该书的观点将对每一个中国人,包括员工、企业高管、职场新人、家长等都有很大启发。

而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南开大学博导杨龙,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助理院长程星等一批教育专家目前也通过媒体力挺大家既硬还要“软”,他们说,《软能力一一在竞争中胜出》提出的什么是好的教育、有用的教育,正是教育学的基本问题。不用做深入研究,回顾四周,比较一下走上社会之后当年同学的不同发展,就不难发现,社会的选择和评价与推崇考试和分数的学校标准完全不同。那些心智健全、自信开朗,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善于与人相处、有责任感的学生,哪怕他当年的学习成绩并不太好,往往能取得更大的社会成就。教育专家还建议广大家长和学校,加强培养孩子的软能力,让他们真正“硬”起来!

猜你喜欢
竞争能力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