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团长我的团》真实版寻找最后的远征军

2009-05-27 12:17
畅谈 2009年4期
关键词:远征军野人老五

小 丢

就像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里描述的那样,1942年到1944年,为保卫中国唯一的对外联系通道——滇缅公路,中国政府先后两次派出近30万部队进入缅甸与日寇作战。在中日总体实力对比中处于明显劣势的中国远征军,除了精神,一无所有。

如果说《士兵突击》表达了和平年代里一个童话般的人生逐梦过程,那么《我的团长我的团》则建筑于一段异常神秘、沉重的史实中。这段历史,曾经是这个民族的苦难与荣耀,也曾经是一段被长时间隐讳和忽略的国家私事。

中国远征军以数倍甚至十数倍于日军的伤亡,取得的一个个胜利,在某些人看来并不值得称道。然而我们应该记住,打通中印公路是中国正面战场唯一取得全胜的攻势性作战。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正是通过这种牺牲精神才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能够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是数百万抗战将士用生命换来的。

野人山大撤退

1942年3月,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最危急关头,中国政府委派10万国民革命军之热血儿郎,组成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为了祖国母亲之安危,为了民族之存亡,为了父母兄弟姐妹不至于被日军杀光,为了子孙后代能在阳光下像人一样活着,这些来自五湖四海,大江南北的炎黄赤子,慷慨以赴国难,碧血勇洒南天。六万中华好儿女,捐躯异国,遗骨他乡。

因中美英三方矛盾重重,1942年5月,在侧翼配合作战的英军来通知中国便撤回印度,致使10万远征军遭日军包抄,被迫分兵撤退。远征军除少部分随美军撤往印度外。更多官兵在副司令长官兼第五军军长杜聿明的带领下踏上死亡行军之路——穿越缅北原始森林无人区野人山回国。野人山,位于中缅印接壤地带,绵延千里,纵深200多公里,高度平均在2600米以上。山上乔木遮天,藤草迷漫,终年不见天日,猛兽成群,毒蛇、疟蚊、蚂蝗遍地。中国远征军爬出野人山后,死亡数字怵目惊心,花名册上有的整连整营的都画上了黑框。新22师竟有4000多人丧命野人山,是缅甸转战两个月战死人数的两倍。走出野人山时,10万远征壮士仅余4万人,书写了二战史上最为惨烈的一页,野人山从此被后人称为白骨山。

按照《杜聿明回忆录》的记载,进入野人山包括了第五军部分军直部队、新22师、第96师部队约2万人,其中第96师(5000-6000人)作为后卫,进入野人山后独立行进,成功翻越高黎贡山返回国内。第200师与部分军直部队(包括补训处的补充1、2团等部)则沿滇缅公路方向,从日军封锁线中间夺路回国。

由于杜幸明的犹豫不决,第五军军部和新22师“弃车上山”的时机也已经太迟,大约一万余人的部队在环境恶劣的野人山又碰上最糟糕的雨季。当时,退入缅北森林的中国军队把旱季干涸的溪谷河道当做交通要道,但在雨季,干涸的河流会由于上游降雨而猝发山洪,洪水来势凶猛,荡涤一切,转瞬之间,人马即无影无踪。不仅如此,冰冷的雨还带走了热量,带走了体温,蚂蝗成群结队,循着人的气息随时袭来,无孔不入。沿途尸臭数里,白骨累累。

杜聿明部官兵在饥饿中以树皮野草果腹,并完全迷失方向,绝粮8日,赖空投地图方于5月31日到达清加林长姆特,得到美军空投的支援。此时,杜幸明不得不奉命改道进入印度,在空投粮药的支援下,经新平洋于八月初撤到印度列多。此时,杜聿明率领的军部和新22师仅生还官兵三千余人。

幸存老兵的回忆——

“携带的粮食渐渐吃完了。先是杀马充饥,马肉吃完后,就只好打野猴、山猪或捉活蛇、老鼠、青蛙等小动物果腹了。猴子肉有一股臊臭味,难以入口。”

“捉不到动物时,就吃野芭蕉的根或是野果、树叶。吃不认识的东西前先在嘴里嚼一嚼,如果发麻就证明有毒,赶紧吐出来。很多人都是因为吃下有毒或者不干净的东西后大泻大吐不止一命呜呼的。”

“在去新平洋的途中,我们见到一具与众不同的尸体。一块约十来平方米的平坦地面上,仰面躺着一具尸体。一般尸体的衣服都是褴褛的,他却穿着全身整齐的毛呢军服,头戴军帽,肩背武装带,腰拴佩剑,脚穿球鞋。如果站立起来,就完全是一个严谨军人的立正姿式。他肤色惨白,但面容宁静,看来死去不久,不会超过两天。时当盛夏,又跋涉在深山密林中,谁也不会穿冬天才穿的毛呢军服,更不会带武装带,佩佩剑的。看来,他是自知要死,在死前穿上这一身军服的。他为什么要这样死去呢?没有别的解释——因为他是一个中国军人,死也要死得像个样子,不能丢了中国人的脸。”

走出野人山的唯一幸存女兵——刘桂英老人,年近90,思路仍相当清晰,她回忆:在进野人山前,6000名伤兵为了不拖累大家,恳求他们留下一点汽油。然后集体自焚了。

第一次缅战日军伤亡约45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5万余人(绝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浴血奋战,有力的支持了同盟国对德意法西斯国家的军事打击。自缅甸战场抽调的空军,使英军在北非取得了决定性会战的胜利,并间接支持了西西里登陆、库尔斯克会战。为盟军战胜德意法西斯,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攻龙陵”:牺牲最大的战役

1943年10月,盟军和远征军进入反攻阶段。

1944年5月20日,中国军事委员会见远征军强渡怒江以来进展顺利,驻印军又于5月18日占领了密支那机场,增援部队正以运输机、滑翔机在该机场降落,认为远征军主力应趁此机会渡江扩张战果,攻占腾冲、龙陵,与驻印军会师缅北,提前打通中印的陆地交通线,以有利于抗战大局。该计划经蒋介石于21日批准,22日下达给远征军。远征军奉令后,于25日进行了部署。并限于5月底以前完成攻击准备。

在中国远征军分路进击松山、腾冲的同时,负责右翼攻击任务的第11集团军即从第2军和第71军中抽出精锐部队,共同组成突击队,绕过松山侧翼直插龙陵,于6月6日兵分三路向驻守龙陵县城一线的日军发起了猛烈进攻。经过两个昼夜的激战,切断了龙陵与芒市之间的公路联系,并肃清了龙陵城外大部分据点中的据守之敌。

6月8日晨,第71军87、88两师主力部队开始向日军重兵防御的龙陵东南郊敌阵进击。力图抢占猛岭坡,日军也拼死抢夺被远征军攻占的阵地。异常激烈的战斗打成了拉锯战,猛岭坡阵地9次易主,第88师263团最终以团长傅碧人负重伤、全团官兵伤亡500多人为代价,直到下午5时才将该阵地完全攻克。此后两天中,远征军将士在猛岭坡大捷的鼓舞下,分路向龙陵城外的日军发起猛攻。到6月10日,龙陵城郊的所有高地都被远征军克复,三个师的雄兵将城内日寇重重围困,攻城在即,残余日军只得退回到城内坚固工事中负隅顽抗。

眼看在龙陵苦心经营的核心据点即将

失守,外围日军立即组织大股力量增援,一心解龙陵之围。6月13日,正当远征军着手攻打龙陵县城之际,驻守腾冲的2000多名日军南进驰援龙陵,驻守芒市的1000多名日军沿滇缅公路北上,驻守象滚塘的500多名日军也急速东进龙陵。同远征军发生了激战。在日军精锐部队大军压境的情况下,远征军第71军主力部队被敌军从中截断,腹背受敌的87师伤亡惨重、险遭覆没。迫于情势,远征军只得于16日退回到城郊一线,保存实力准备再战,远征军首攻龙陵因此功败垂成。

从6月16日夜起,驻守在龙陵县城附近各据点中的5000多名日军经常在坦克的掩护下,沿滇缅公路两侧向远征军发起突袭,双方伤亡都十分惨重。7月13日,第71军又集结了87师、88师、荣誉1师、新28师、新39师五个师的30000兵力,从东、北、南三面向龙陵县城一带的日军据点发起第二次围攻,再度占领了赧场、长岭岗、猛岭坡等日军阵地,控制了龙陵至芒市、腾冲的公路。但因松山尚未克复,各类军需物资无法通过滇缅公路运抵军中,造成围攻龙陵的部队给养困难,且日军为了尽快打通芒市至龙陵的公路。向龙陵增派了第56师团、第2师团主力15000多人,向远征军发动了疯狂反扑。在敌人炮火的猛烈攻击下,驻守龙陵城外的新39师所剩官兵不到百人,新37师也遭受重创,其死守阵地的117团3营将士全部殉国,不少阵地重新陷落敌手。因将士伤亡惨重,远征军只得于9月10日再度退回到龙陵城北近10公里的赧场一带堵击,第二次进击龙陵宣告失败。

9月中旬,中国远征军围攻松山、腾冲的战斗都取得了全面胜利,左、右两翼主力部队相继汇聚龙陵,对围攻龙陵的战略进行了调整,于10月29日向龙陵城区发动了第三次总攻。经过为期5天的激烈战斗,终于在11月3日将据守龙陵的日军大部歼灭,夺回了龙陵这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塞。紧接其后,远征军派出第88师沿途追剿向芒市方向逃窜的残敌,连续攻克团坡、张金坡、南天门、放马桥一线的日军阵地,到了11月11日,龙陵全境均回到了中国人民手中。

“三攻龙陵”战役,系整个滇西反攻战中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牺牲最大的要塞争夺战,也是歼灭日军最多的战役。在长达4个多月的战斗中,中国远征军先后投入了11.5万人兵力,经过三次拉锯争夺,历经大小战斗数百次,共歼灭日军10640人(除400余名残敌突围后溃逃芒市外,其余被全歼),而中国远征军为此付出的伤亡代价则为29803人。

青山处处埋忠骨

克复龙陵后,日军赖以盘踞滇西的强固阵地均被扫除,日本侵略者被驱赶到了芒市一线(今德宏州境内)的一马平川之地,自此再无险可守。

腾冲巷战,数千将士殉国在一座小城内。松山大战历时120天。在方圆不足10平方公里的山头上,中国累计投入2个军、5个步兵师及工兵部队若干,总计达6万余人,仅在兵员方面即对日方形成了约50比1的绝对优势。松山日军1260人(一说2500人)除一个人逃掉外全部被歼,中国远征军则付出了惊人的伤亡代价,士兵阵亡超过6000人(一说8000人),受伤1万余人,损失和惨烈的腾冲、龙陵攻坚战已不相上下。

1945年1月27日,中国驻印军队和中国远征军打通中印公路,两军在芒友胜利会师,进而完全控制了中缅公路和中印公路沿线城镇,并于3月7日收复缅北重镇腊戌。远征军至此完成了历史使命,而其浴血奋战的那块土地一青山处处埋忠骨。

在《团长》的拍摄地腾冲,距县城西南一公里的叠水河畔小团坡,有一座国殇墓园(亦称为滇西抗战纪念馆)。这是腾冲人民为纪念捐躯英烈修建的,于1945年7月7日落成。这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烈士陵园。而在缅甸中部的古城东吁市区,则有一座特殊的碑——一座由旅缅华人华侨用心血建立起来的中国远征军纪念碑。

看《团长》,就是在看一个壮烈的炮灰团。他们是被埋进历史尘埃里的“炮灰”,一次次努力打败鬼子,看战友一个个地离去。永别。然后站起来,继续打仗,没有喘息,直到自己死去。他们注定付出了还要被人遗忘。就是这样一个个小人物,活着的时候卑微,甚至连大名也不曾有人记得,死后也只能孤独的埋在异乡的泥土里。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当英魂被影像唤醒,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他们——那些曾经的“炮灰”们。(综合凤凰网等)

链接

杨菊兰一个中国远征军连长末婚妻的故事

杨菊兰,是一位可能连县城都没有去过的再普通不过的山区妇女了。如果不是一位海外华人老作家的来信,相信没有一个外乡人会知道她的故事。

一封海外来信

大约在80年代,居住在马来西亚Selang(雪梨)市的姚拓先生,看了我在海外报刊上撰写的有关滇西战事的文章,专门给我来信,郑重其事地托付我这样一件事——

“戈先生:

我是中国远征军新28师84团2营11连的副连长,参加过龙陵战役……我有一事相求,这是一个我末完成的死去战友的离别重托,这件事整整缠绕了我50多年了。

我的战友杨建勤,是10连的连长,他在黄埔军较18期和我是同学。在我军驻守江(怒汪)防时,他悄悄告诉我,他和当地的一个姑娘相爱并征得姑娘父母的同意订了婚。他说如呆他在战斗中牺牲,要我定要照顾这位姑娘。

在龙陵战覆中,杨连长真的牺牲了。不久,我也负了重伤,马上收转移到保山医晓。战斗结束后,却队调防他地……以后是内战,我就流落海外直到现在。死去的战友托付的事情没有完成,多年耒我感觉非常内痰。……”

姚老先生在信中告诉我,这位姑娘的名字叫扬老五(姚先生称呼为“杨老五小姐”)。她家有5个女孩子,就数老五最漂壳。家住怒江东岸、滇缅公路以北不远的一个叫做“五里凹”的小村子。同时详细画了一个地图。

这位老先生最后说,从内心讲,他不是不愿意来滇西,“而是根本不敢来,因为我的好朋友、好战友差不多都牺牲在这块土地上了。这封信都是流着眼泪才写完的。由于不知道具体的县区乡,我知道是无法通信询问的。”

寻找“杨老五小姐”

1995年,我参加云南电视台一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电视片。我鼓动郝晓源导演驱车去“五里凹”,找寻姚老先生称呼的这位“杨老五小姐”。

在当地热心人的帮助下,我们了解到,扬老五的大名叫扬菊兰,远征军反攻怒江不久,有人就告诉她:“你的杨连长骑着大黄马在松山被日本人打死了。”她不相信,因为杨连长说好了一定来接她的。她就等着,整整等了十年,直到28岁了,属于“嫁不出去的老姑娘”了,便只好和一个有病的老男人凑合着过日子。但不久丈夫又因病去世。从此,人们说老五“克夫”——“克死了两个男人”。据说她曾经有过一个孩子,但是幼年夭折。这样,美丽的老五那些年过着什么样子的生活就可想而知了。后来,多灾多难的老五只好背井离乡。

如今,听说她和养子住在太平乡柳树水村中寨一社(施甸县)。而五里凹,老五走了以后从来都没有回来过。

望夫崖

当仿佛是新式武器的最像机对着杨老五奶奶时,着实把她吓了一大跳。她像小姑娘一样地躲到了门后,嘴里不停地说:“我害怕,我害怕!”

采访在欢乐轻松的气氛中进行,挤满屋子的村里人都用羡慕、骄傲的目光看着他们的“杨大妈”。老五的家有好几间大房子,虽然不算富裕,但是也和当地人差不多。老五的养子和妻子都是老实忠厚的人,孙子也显得活泼灵气。

姚拓先生曾经告诉我,他说扬连长说过,老五不仅漂亮而且非常善良,那时常常来帮助中国士兵。现在看来,老五奶奶的确是一位可爱的人,她等了爱人整整十年,错过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同样是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刻,她居然还收养了一位孤儿。

老五奶奶一点也不避讳说到杨连长,当问有什么要求我可以转告马来西亚的姚先生时,她连说没有。和杨连长极为短暂的感情,彻底改变了老五奶奶的人生,但她没有一点怨言,也没有任何物资要求。她把对杨连长的爱埋在内心深处,尽管这个爱让她吃尽了苦头。

在这样的场合里,肯定是听不到老五的什么“隐私”的。不过我们都感到非常满足,因为老五好像过得很好,老五15岁的孙子送了我们一程又一程,我不知道是什么使这里的人们可以容纳老五这个“有历史问题”而又“克夫”的外乡人?小孙子告诉我:这里的老人都经历过战争。山头上至今还遗留着当年“守江防”的远征军构筑的炮兵阵地。他边说边指着世世代代压着他们的那座大山的山头。

从这些山头,甚至杨老太太的家里,就可以看到怒江,看到怒江对面的松山。看到自己在内心厮守了一辈子的爱人,因为她仅仅知道自己的杨连长是在松山牺牲的。

摘自戈叔亚博客。戈为二战云南历史专家

猜你喜欢
远征军野人老五
欧洲远征军联合部队峰会
徐思平的两次演讲对知识青年参加远征军的影响
娘走了,妈还在呐!
裸背
野人迷踪
中国远征军
老五
浇灌
老兵还原中国远征军真相